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04-16 10:11:57 来源: 巴中日报

 2011年2月23日在巴中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巴中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周喜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已提交大会的《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组织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两个加快”的决策部署,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加快“两个强力推进”,主动融入成都、重庆、西安经济圈,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充分听取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建议意见,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顺利完成了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8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7亿元,增长3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3亿元,增长1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增长45.6%;一般预算支出103亿元,增长17.7%。粮食总产量181.3万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3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3847元,增长15.9%。万元GDP能耗降低5.9%。人口自然增长率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十一五”时期是巴中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影响深远的五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薄弱的发展基础,全市人民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促发展,顺势而为谋跨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任务,老区历史地位空前提升,时空环境有效改善,发展进程显著加快,巴中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增长最快的五年。“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速比“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高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37︰22︰41调整为29︰34︰37。工业经济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倍,南威水泥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年产60万吨天然气汽车清洁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建成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园区10个,通江银耳等9个特色农业产业纳入全省现代农业产业重点基地建设,四县(区)被确定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重点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收入增长3.5倍,光雾山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金融服务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2倍、0.7倍,贷款增幅首次超过存款增幅;城乡消费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倍。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倍;一般预算支出增长3.3倍;共偿还政府性债务24.2亿元。

  过去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五年。积极争取国家、省在制度和政策上的支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我们先后与9个省级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项目投资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0.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2倍,占建区设市以来的74.2%。区域交通枢纽格局逐步形成,广巴高速公路、乐巴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不通铁路的历史;巴南、巴达、巴陕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提前开工建设,巴中—重庆高速公路列入全国高速公路网方案,巴中—绵阳、巴中—通江—万源高速公路列入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改造干线公路15条698公里。水利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牛角坑水库枢纽工程竣工,二郎庙水库建设加快推进,双桥水库开工建设,红鱼洞、天星桥和湾潭河水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6座防洪控制性工程、6座重点水源工程和50个重点集镇150公里防洪堤建设工程列入全国全省规划,四县(区)均被列为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3万亩。能源通信建设不断加强,220千伏骨干电网初步形成,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通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成片造林9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5%,提高2.3个百分点;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7.7平方公里,增加13.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1.1%,提高9.5个百分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过去的五年是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的五年。大力实施各项民生工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195.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0.9倍;201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1.5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8倍。农村“四难”问题有效缓解,新建通乡油(水泥)路1276公里、通村公路6858公里,实现乡乡通油(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目标;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红层打井找水工程,解决了101.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政策资助,兑现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4.9亿元;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扶贫开发深入推进,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6.6亿元,整合资金、整村推进扶贫连片开发试点有序推进,通江沙溪—瓦室、巴州上八庙—青木两个贫困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全国工商联整村整镇帮扶项目和“五大扶贫工程”深入实施,贫困人口由65.1万人减少到29.6万人。巴州恩阳—下八庙、通江杨柏—广纳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启动10个省、市、县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完成3700余户农房风貌改造。努力扩大城乡就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0.7万人;年均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1万人次,劳务收入增长1.5倍。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由38.7万人次增加到116.8万人次,城镇12万人、农村28.5万人享受低保。南江“新农保”纳入试点,通江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特殊困难群体救济救助工作得到加强,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财政累计投入社会事业发展资金92.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6倍。科技工作得到加强,扎实推进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成功举办“科技列车巴中行”活动,实施国家、省、市重点科技项目198项,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233万平方米,“普九”成果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大幅提升。人才工作卓有成效,公开招考公务员1232名、招聘事业单位人员5726名,面向全国引进博士、硕士等优秀专业人才66名。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建成市青少年综合训练馆、文化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28个、农家书屋869个,民间舞蹈《翻山铰子》、民间音乐《巴山背二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建成市紧急救援中心和传染病医院,市中心医院升格为三级乙等医院,二级甲等医院达6家,改造乡镇卫生院188所,建设标准化村卫生站611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人口计生政策全面落实,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实施,综合覆盖率达98.3%。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审计、统计、物价、保密、新闻出版、地方志、民族、宗教、人防、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和气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过去的五年是抗灾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五年。这五年,我市先后遭受2006年特大旱灾、2007年“7.3”特大洪灾、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7.17”洪灾和“7.24”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袭击,面对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市委、市政府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和民兵预备役、武警、公安干警,众志成城,抗灾救灾。全力推进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983个,完成投资90.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6.9%;完工1847个,完工率93.1%,实现了“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五年。牢固树立“稳定第一责任”意识,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五五”普法圆满完成。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成了第七、第八次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开放市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依法行政工作和阳光政务建设不断加强。实施政府机构改革,理顺和规范部门工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累计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29项。大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逗硬落实“三问”,行政效能明显提升。认真落实省委“四个特别”和市委“八个更加注重”要求,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进,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建立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和领导包案责任制,开展领导接访和干部下访活动,一些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逗硬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切实增强。

  回顾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实施好市委重大发展战略,这是我们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根本保证;必须切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特殊市情出发,坚持不懈地抢抓大机遇、争取大政策,这是我们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抓手;必须牢记宗旨意识,把老区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把老百姓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这是我们执政为民的基本职责;必须始终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树立风清气正、务实高效、团结奋进的良好形象,这是我们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障。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挑战中勇于担当,在困境中开拓奋进,汇聚起排除万难的巨大力量,创造了巴中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老区正在告别贫穷、告别落后、告别边缘化,开启了跨越发展新征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超常付出、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巴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向关心、支持巴中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跨越发展、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审视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市情,我们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延续,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持续改善,国家和省加大对秦巴山区、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腹心地带和连接成渝、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区位条件,独特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等,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基础薄弱、贫穷落后、发展不足仍是我们的基本市情,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要素吸附能力弱、造血功能差仍是我们的主要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基本公共产品短缺、民生改善任务艰巨仍是我们的最大实际,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创新发展能力较弱、维护稳定压力较大仍是我们的突出矛盾。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跳起摸高,奋力推进跨越发展。

  “十二五”时期,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我们要坚持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把基础做牢、产业做强、城市做大,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今后五年,我市要加快形成联结川陕渝的区域交通枢纽,建成以生态农业、生态红色旅游、清洁能源化工基地为特色的绿色经济示范区,建成川陕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建成川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培育形成一批年纳税超亿元的企业,尽快改变传统农业和低质低效服务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格局,加快跨入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新阶段。

  ──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加快“八路”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建设,争取重庆—西安高铁过境巴中,尽快形成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域交通枢纽和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抓好“十八库”骨干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着力构建供水保障、防洪抗旱、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创建国家“小农水”建设示范市,综合水利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能源、通信等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公共设施明显加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特色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以清洁能源化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以生态红色旅游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曾口化工园、兴文物流园、恩阳工业园、平昌白酒产业园、通江食用菌产业园和正直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的产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跨越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趋于成熟。

  ──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围绕生态巴中,打造红色之城、绿色之城、特色之城。拓展城市空间,拉大城市框架,构建城市组团通道,加快形成以巴城为中心,恩阳、兴文、曾口和清江为组团的城市格局,强化组团公共设施配套。加快县城和重点小集镇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中心城市和城镇集群。规划建设恩阳新区,打造新的增长极。

  ──民生保障明显改善。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扶贫开发纵深推进,农村“四难”有效缓解,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生态优势巩固提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森林资源,把巴中打造成为成都、重庆、西安的“后花园”。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城乡环境质量更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力争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做到“六个坚持”:

  (一)坚持跨越发展。现实的发展落差,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惟有跨越发展,方能缩小差距,跟上全省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激烈的竞争格局,形势逼人,不容懈怠,惟有跨越发展,方能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宝贵的黄金机遇期,催人奋进,时不我待,惟有跨越发展,方能走出困境,赢得未来。目前,跨越发展天时已到、地利已成、人和已备。我们将把全力推进跨越发展作为一种责任担当、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目标追求,努力实现发展水平的跨越,促进发展方式的跨越,推动发展结构的跨越。

  (二)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宜居宜业,协同推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城镇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快新农村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分类推进村庄村落民居建设,连片推进产业发展,逐步实现全程、全域、全覆盖,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三)坚持投资拉动。紧紧抓住国家、省支持革命老区发展机遇,积极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布局等政策支持,继续争取特殊政策、差别化政策,增强发展动力。强化项目带动作用,努力争取更多、更好、更大的项目得到国家和省的支持,为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充分激活民间投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和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

  (四)坚持产业支撑。把培育产业作为核心任务,合理布局市区、县城和重点集镇产业空间层次,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轴,以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载体,构筑相对集中、相互支撑的产业组团,形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分工协作的产业格局。坚持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工作重心向产业倾斜,各方力量向产业汇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五)坚持开放合作。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深入实施大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加快融入成都、重庆、西安经济圈,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及友好城市的广泛交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市场开拓、资源开发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高开放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为跨越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

  (六)坚持人才强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浓厚氛围,积极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成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一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加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巴中体育馆、文化演艺中心和红军文化园,发展区域特色文化,打造文化产业基地,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承前启后推进我市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把握“跳起摸高、奋力跨越”的工作基调,乘势而上,蓄势突破,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二届十五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重大机遇,着力夯实基础、壮大产业、扩大开放、统筹城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0万吨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城镇化率提高1.9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一、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跨越发展基础。

  推进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巴南、巴达、巴陕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建设,启动广巴铁路技改扩能,争取开工建设巴中—广安—重庆高速公路,抓紧做好巴中—通江—万源和巴中—绵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开工建设西华山隧道左洞、通竹路改造工程,加快通前路改造和回风大桥建设,完成通江—达州公路改造和恩阳过境路、南江绕城路、平昌绕城路建设任务。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提高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治水兴水,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天星桥水库,千方百计实现红鱼洞水库开工,加快二郎庙和双桥水库建设,完成二郎庙水库枢纽工程、干渠一期工程和牛角坑水库渠系配套工程;抓紧做好湾潭河水库和黄石盘等6座大型防洪控制性工程、干沟河等6座重点水源工程的前期工作;实施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整治和新建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3920处,整治病险水库21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整理土地8.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10万亩,耕地保有量23.3万公顷。

  抓好能源通信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开工建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南江流坝220千伏、巴州杨家坝等3个110千伏、平昌碧溪等17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提高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实现全域同网同价。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宽带,力争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全覆盖。

  加快城镇建设。完成巴城总体规划修编,启动巴城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加快南坝等5个小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恩阳、兴文两个组团规划编制。按照“打造一条主线、建设两条环线、优先开发五区、辐射带动五镇”的城市近期发展目标,推进巴城建设。启动麻柳湾大桥建设和南坝干道改造,加快老城二环路、中杨干道、黄家沟大桥、大佛寺拦河坝、巴城二水厂、东客站和高速公路枢纽站建设,实施好江北大道和回风大道的黑化、绿化、亮化工程,完成回风北路建设。完善市政交通配套设施,逐步解决巴城停车难。抓好建筑立面改造,精心打造山景、路景、街景和水景,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加大城市土地整理和储备力度,整体规划开发,提高开发效益,提升开发品位。加快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加强城镇管理,强化社区建设,着力解决好城市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依法整治违法建设,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二、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不动摇,坚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动摇,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动摇,扎实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山水田林路气机电”综合治理,夯实农业基础,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生态和绿色,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猪、巴山土鸡、食用菌、茶叶、中药材、干果等特色种养0020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全年新增特色农业园区8个、基地10万亩。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专合组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精深加工,着力开拓市场,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加强气象、水文预测预报,切实搞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积极开发劳务经济,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5亿元。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新村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超前规划,合理布局,抓好农房建设和风貌改造。南江、平昌6月底前完成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巴州、通江年底前完成新村建设规划编制。每个县(区)选择2个以上乡镇先行试点,全市启动230个新村建设。继续推进省、市、县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统筹抓好农房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配套,示范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

  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破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业,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建设,完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强化政策支持,优化服务环境,增强园区吸引力,积极引企入园,让园区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大平台、产业培育的主载体。今年要完成曾口化工园控制性详规编制,并积极做好开工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支持南矿集团、正强水泥、江口醇酒业、小角楼酒业等重点企业技改扩能,完成技改投资35亿元。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解决好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向规模企业转化,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开工建设江口醇白酒园区等17个新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1.2亿元;加快推进60万吨天然气汽车清洁能源等54个在建工业项目建设,南江新兴矿业公司年产15万吨霞石粉扩建工程等36个项目竣工投产,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抓紧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洽谈对接,落实与海螺集团签署的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做好前期工作,力争尽快落户巴中。

  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建设全省重要的生态红色旅游基地,着力提升旅游规划层次。加大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力度,力争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功。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快光雾山·诺水河旅游景区便捷通道建设,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和商品开发,推动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办好“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提升巴中旅游知名度,力争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

  发展商贸物流业。抓紧编制川陕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规划,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商务区和各类专业市场。加快兴文等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引进沃尔玛等大型商贸物流企业,着力发展仓储、运输和第三方物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等市场工程建设,实施好“家电下乡”等惠民工程。

  发展现代金融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化银政、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项目、民生工程、中小企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支持设立村镇银行,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增强融资能力。支持保险和证券业发展。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发展,让老区人民享受到发展改革的成果。继续解决好农村“四难”问题,建设通村水泥路700公里、乡际断头路300公里;新解决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新建和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0万平方米;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搞好困难群众大病救助。认真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训农民工12.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抓好“新农保”试点,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新增城镇保障性住房5000套,棚户区改造3448户。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全面兑现到位。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市场商品供给,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抓好弱势群体及农民工维权救助和法律援助。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加大项目监管力度,确保全面完成重建任务。

  六、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以新村建设为载体,打好扶贫总体战和攻坚战,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素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发展层次,切实增强造血功能。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对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给予特别支持的机遇,抓紧编制市、县两级扶贫开发规划,主动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更大支持。完成两个贫困片区的连片扶贫开发试点,继续抓好全国工商联巴州整村整镇帮扶项目和南江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试点,进一步实施好新村、产业、劳务、移民等扶贫工程。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新路子,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支持友成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大力开展综合扶贫,帮助10万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认真执行水库移民政策,扎实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

  七、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统筹协调,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抓好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对接和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加强科普宣传和知识产权保护。认真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统筹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市中心医院第二医疗区、市妇幼保健院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红军文化园,创造地方特色文艺精品节目,培育文体产业;开展送文化下乡和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市第三届运动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强化统计调查工作,搞好经济运行监测。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工作。继续抓好民族、宗教、档案、保密、地方志、新闻出版、人防、地震、外事、侨务、妇女儿童和老龄等各项工作。

  八、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搞好生态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年新增造林15万亩。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庭园水保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抓好重大地质灾害点治理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深入实施“十大生态示范工程”,加快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步伐,努力建设山川秀美巴中。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大巴河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快通江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建成化成等4个场镇污水处理站和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完成省政府下达的重点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新建沼气池1.5万口。继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除陋习,树新风,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乡形象。

  促进节能减排。继续实施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确保万元GDP能耗降低3%,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九、深化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努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序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搞好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管理体制,理顺职责关系。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设置管理,稳步实施绩效工资。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健全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为重点的管理制度,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财政风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完善市、县两级投融资平台。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统筹推进科技、教育、文化等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高度重视社会管理,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手机、互联网等网络信息管理,妥善应对和及时处理社会舆情。强化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领导接访、领导包案和干部下访活动,依法治访,分级治访,分类治访,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防范和杜绝群体性事件发生。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辖区负责制、主管部门负责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和安全专项整治,预防和减少一般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加强法制教育,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加强公安“三项建设”,健全以“110”为龙头的社会治安联动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政府自身建设

  过去五年,我们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深入、行政效能不高、执行力不强等问题,与跨越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我们将按照省委“四个特别”和市委“八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惠民生,多投“三分球”,多办利民事,努力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

  进一步转变观念,为推进跨越发展打牢思想基础。努力做到“五破五立”:破除封闭保守的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增强战略思维,培育世界眼光,跳出巴中思考巴中,跳出巴中谋划巴中。破除等待观望的观念,树立机遇意识,把握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以大机遇促进大发展。破除自我满足的观念,树立发展意识,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跨越发展的坚定性。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敢破常规,勇闯新路,在攻坚破难中打开工作新局面。破除得过且过的观念,树立责任意识,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强化责任,履职尽责、勇于担责、敢于问责,切实增强执行力。

  进一步转变职能,为推进跨越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更新行政理念,改革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深化机构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做到发展不缺位、行政不错位、管理不越位。优化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三项制度”,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搞好拓展服务、延伸服务,加大效能监察力度,逗硬落实“三问”。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加强行政监督,规范权力运行程序,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监督,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积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

  进一步转变作风,为推进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坚持一心为民,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坚持履职尽责,大力弘扬“红军精神”,学习“王瑛精神”,争做“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坚持廉洁从政,着力构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建设项目、土地出让、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监察、审计监督,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商业贿赂的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人民寄予厚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任何困难都改变不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任何挑战都阻挡不了我们跨越发展的坚定步伐。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苦干实干,锐意进取,以跨越发展征程中的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附:

  名 词 解 释

 

  “两个加快”:即省委提出的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发展战略:是市委站在新的起点上,立足巴中市情,提出并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四大战略”指:构建大交通,培育大产业,争取大政策,促进大和谐。“五个突破”指:在交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培育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在发展县域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两个强力推进”:即市委提出的强力推进项目工作,强力推进“五个突破”。

  “小农水”: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农村“四难”:指农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

  “两免一补”: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五大扶贫”工程:即新村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劳务扶贫工程、村道扶贫工程和沼气扶贫工程。

  “两集中、两到位”: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将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相对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

  “三问”:是市委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中作出的规定。即问事、问人、问责,坚持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问到底。

  “四个特别”:是省委对各级干部提出的要求,即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

  八个更加注重是市委对各级干部提出的要求。即更加注重加强学习、更加注重抢抓机遇、更加注重开拓创新、更加注重苦干实干、更加注重联系群众、更加注重落实“三问”、更加注重廉洁自律、更加注重团结和谐。

  “大调解”工作体系:指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矛盾纠纷解决形式的资源和力量而形成的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体系。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对及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节约纠纷解决的社会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

  “八路”:巴(中)广(元)高速、巴(中)达(州)高速、巴(中)南(部)高速、巴(中)陕(西)高速、巴(中)广(安)重(庆)高速、巴(中)通(江)万(源)高速、巴(中)绵(阳)高速和巴城绕城高速。

  “十八库”:巴州区天星桥水库、黄石盘水库、干沟河水库、马家河水库;南江县红鱼洞水库、高桥水库、和平水库、官房沟水库;通江县二郎庙水库、湾潭河水库、青浴水库、泥溪水库、草庙子水库、春溪沟水库;平昌县牛角坑水库、双桥水库、江家口水库、望京水库。“十八库”概算总投资195亿元,总库容18亿方。

  “打造一条主线、建设两条环线、优先开发五区、辐射带动五镇”:一条主线:黄家沟-黄家沟大桥-中坝-宕梁-老江北-江北大道-回风大桥-巴州大道-西华山左洞-广巴高速公路西出口。两条环线:江北二环路和江南从回风到南坝大道的二环路。五区:中坝小区、宕梁小区、龙泉小区、回风小区、南坝小区。五镇:恩阳、曾口、兴文、清江、正直。

  “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指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对年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至1亿元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使之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方物流”: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国家商务部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在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最终实现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购买优质商品、享受便捷服务。

  “家电下乡”:国家财政部、商务部在全国推行的农民可以购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享受财政补贴。

  菜篮子工程:建立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满足城镇居民对鲜活、优质、营养、方便、无虫害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

  “十大生态示范工程”: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生态工业示范工程、生态旅游示范工程、生态城市示范工程、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工程、流域治理示范工程、生态文化示范工程、“生态细胞”示范工程和饮用水源保护示范工程。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为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包括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和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指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对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平板电视、洗衣机、电机等十大类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推广应用,包括已经实施的高效照明产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财政补助标准依据高效节能产品与普通产品价差的一定比例确定。

  公安“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