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04-25 10:08:44 来源: 巴中日报

2006年2月21日在巴中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巴中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李仲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十五”工作回顾

  “十五”计划是建地设市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人民政府组织和动员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发扬“宁愿若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如期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2005年与2000相比,全市GDP由70.62亿元增加到129.01亿元,增长5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38亿元增加到48.31亿元,增长1.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3.59亿元增加到48.42亿元,增长1.1倍;出口创汇825万美元,增长24.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96.43%,年均递增14.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86元增加到6400元,增长45.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1元增加到2032元,增长5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34.54亿元增加到87.74亿元,增长1.5倍;2005年物价涨幅控制在0.6%。

  农村经济稳定增长。连续五年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民负担有效减轻。去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95.5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9.1%;粮食总产量达到162.62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村经济的比重达到52%。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累计实施退耕还林51.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73%,比“九五”末提高9.67个百分点。转移和输出劳动力95.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3.8亿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在全省“李冰杯”竞赛中连续九年获奖,去年再次实现“满堂红”,其中水利、林业分别获得一等奖。农村电网改造进程加快,农户用电条件改善面达到60%。帮助3.17万户12.71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工业效益稳步提升。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去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达到14.1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36亿元,年均增长25.6%。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冶金建材、丝绸纺织和制药等产业,培育壮大了江口醇、小角楼、重庆啤酒、绿颂米业、南江冶金矿山、乐坝水泥、中兴纺织等20多户重点骨干企业。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引企入园10家。

  基础条件继续改善。“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完成164.7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20%。交通建设完成省道改造714公里,乡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92.3%,市内交通大骨架和大网络基本形成。广巴高速公路巴中段和纪红路、双江路等改造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乐巴铁路即将开工。城乡电网改造步伐加快,35KV、110KV供电骨干网络已经建成。能源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双滩电站、风滩电站(扩能)、高坑电站等先后开工建设。完成化成水库、友谊水库病害整治和增效工程,牛角坑水库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城市堤防建设已经国家批准立项。城市规划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经营成效明显,城镇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先后完成巴人广场、市污水处理厂、市垃圾处理厂、通江红军广场等工程。开工启动中杨干道、平昌污水处理厂、南江朝阳小区、通江城南小区等项目,城市化水平达到21.6%,比“九五”末提高9.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成效明显。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顺利推进,撤销片区工委、办事处44个,乡镇由284个减少到172个。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有序进行,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干部工资和村组干部补贴实现银行直发。企业改制步伐加大,改制面达到92%。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油购销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供销部门在改造农村传统商业体系、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公务员“凡进必考”全面实现,事业单位人员考试聘用、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有效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行政许可行为进一步规范,建立和完善了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到清理前的44%。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先后组团赴十省、市进行项目推介,成功举办“光彩事业巴中老区行”活动,累计利用市外资金32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新技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九五”末的38%提高到46%。巩固“普九”教育成果,小学学龄人口和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9.3%。先后建成市中心血站、市县疾控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社区医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初步形成。南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效,农民参合率达到85%,位居全省第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工作开始启动。民政优抚和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得到落实,“双拥”创建卓有成效,社区建设进一步规范。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水、声质量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5‰。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程加快,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2.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83.7%。审计、人事、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物价、统计、对台、外事、档案等事业取得新成绩,气象、保密、地方志、民族、宗教、无线电管理、人防、地震、侨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征兵、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得到加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业税及其附加全面停征,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机补贴政策全面兑现。推行社保基金一单清征收管理,“两个确保”全面实现,累计征收“五大基金”16.42亿元,累计筹集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8968万元。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累计新增就业9516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179人。城乡社会救助网络初步建立,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加大,累计救助低保群众12.5万户、30.5万人,累计发放五保供养金3100万元。狠抓抗灾自救,基本实现了受灾群众“五有”。

  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大力推进依法治市,严格依法行政,“四五”普法取得明显成效,全民法治意识进一步加强。牢固树立“主动创稳维稳”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维护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成效。认真贯彻《信访条例》,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得到妥善处置。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扎实抓好处置“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工作,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建设,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企业安全整治力度加大,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是巴中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巴中历史上社会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巴中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是在各种困难和矛盾集中显现、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情况下取得的,确实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主要得益于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主要得益于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关心支持我市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十五”期间的工作,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取得了新的成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体会是:一是积极发挥政治优势,坚定不移地打“革命老区”牌聚集发展力量。五年来,我们大力弘扬红军精神,传承红军文化,极大地扩大了巴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凝聚了力量,“革命老区”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二是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统揽全局工作。我们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我们统揽全局工作的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定不移,一以贯之。由于牵住了“牛鼻子”,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坚定不移地把排难创新敢闯敢干作为加快发展的制胜法宝。全市各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作风、敢闯敢干的精神,不仅感染着各级领导和客商,而且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四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加大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的“造血”能力。五年间,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短缺、人才短缺、技术短缺的问题。五是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地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营造团结和谐的发展环境。实践证明,团结和谐的发展环境,为我们集中力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腾出了精力,赢得了时间,聚焦了力量。

  各位代表,面对成绩,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乡镇、村社负债严重。主要表现在:基础薄弱,区位劣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经济总量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在拉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扶贫开发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财政拮据,公共财政支出不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缺乏产业支撑,农民收入较低,增收仍然困难;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兑现、改制企业职工利益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不够适应的地方,时有政府缺位和不到位现象发生等等。在今后工作中,市人民政府将在各位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工作目标

  按照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扶贫开发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1%,力争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比调整为35:25:4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达到11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出口创汇年均增长30%;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左右,非农就业比重达到4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森林覆盖率达到55%;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狠抓落实。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坚持科学发展观,按规律办事,把速度、质量和效益有效统一,把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有效统一,把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有效统一。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干中争、争中干,苦干改变面貌、大干促进发展。坚持一切从巴中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乱铺摊子,不贪大求全,不好大喜功,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以扶贫开发为中心加快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整个农村工作,大力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解决“四难”为重点,以“五改三建”为重要内容,着力培育增收致富产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工业的文章从农业做起,抓农业为抓工业打基础”的思路,抓城镇带农村,抓工业带农业,抓转移农民带农民致富,形成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良性互动机制。

  以培植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的存量和增量。充分挖掘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的巨大潜力,大力引进和培植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上下功夫,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加大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增加企业科技含量和发展后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逐步建设一批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富市”进程。

  以改善基础条件为突破,进一步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矛盾。树立构筑“大通道”的思想,尽快实现出市有高速公路,市到县公路达到二级标准、县道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县通乡镇公路基本达到四级标准和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劣势和“行路难”的问题。继续大力解决人畜饮水、学生上学、群众就医等问题,全面发展关系民生的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抓环境就是破“瓶颈”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

  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激活全市上下各个领域的发展潜力。坚持把改革作为制度层面解决突出矛盾的重要途径,破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建设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大胆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开展社会事业改革。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实行以诚招商,法治招商,以商招商,变“政府招商”为“企业招商”,变“优惠政策”招商为“优质服务”招商,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点”作用。

  六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次全会精神,始终以扶贫开发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强市”战略,着力解决“四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奋斗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1%,力争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收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8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亿元,增长13.5%;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配收入达到7000元,增加600元;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63万吨;农业总产值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32元,增加2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和“两个务必”的要求,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认真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学习型政府。大力弘扬学习风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正确把握新时期政府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保障公共安全、处理复杂矛盾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加强公务员培训,积极开展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不断增强公务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

  建设创新型政府。大力推进观念创新,使政府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切实解决“缺位”、“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大力推进方法创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努力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调控经济社会事务。

  建设法治型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和行政赔偿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强化政府依法行政意识,该政府管的事坚决管好,不该政府管的事坚决不管,做到政府行为经得起民众的检验、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建设服务型政府。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倡导讲实话、办实事,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衙门作风。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为基层服务,主动为企业排难,主动为群众办事。

  建设廉洁型政府。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注重发挥监察、审计的职能作用,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腐败案件,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树立清正廉明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市委的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团结和组织全市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落实,为推进巴中经济社会迈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