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聚力 为巴中发展把脉建言
——“院士专家巴中行”活动的部分院士专家访谈录(二)

2020-09-18 08:19:58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瞄准健康农产品

精深加工 营造氛围

——访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李光林  

作为农业工程领域的专家,李光林表示,特色农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充分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深加工,与现代人健康需求结合起来。其次要加强宣传,加大对具有地标性的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营造氛围。

李光林将平昌的富硒茶与西湖龙井、贵州湄潭茶叶进行对比。他认为,一方面平昌富硒茶品牌不够响亮,知名度不高,让原本极富营养价值的产品没能产生应有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即使走进我们的茶叶种植基地,都感受不到具有地标性的文化氛围,宣传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应当加强市场调研和宣传力度,营造发展特色农业氛围。加大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并进行与现代人健康需求相关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价值。

“还要把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充分运用到巴中地区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中去。在这个过程中,需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高端教育的发展。”李光林说。

建芦笋特色小镇 发展大健康产业

——访四川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韦树谷

芦笋属于大健康产品,它的深加工产品有1000多种。恩阳区的芦笋种植面积在省内最大,2018年就拿到了“中国芦笋之乡”称号。

韦树谷建议,以芦笋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在恩阳古镇或者城区的商业街建一条芦笋美食街,所有商店都推出与芦笋有关的菜品,包括加工的芦笋产品饮料,要让家家户户随时都能吃到,还要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以此加大芦笋营养价值普及力度。

这样,我们的大健康产业也能逐步形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建芦笋特色小镇,开发系列芦笋产品,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打造特色产品 形成推广合力

——访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游敬刚

在游敬刚看来,作为全市推出的区域公用品牌,“巴食巴适”的产品都是巴中本地的土特产品,原料资源非常好,而且很多产品也取得了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或者是无公害认证等。

对此,游敬刚建议,巴中的食品加工企业一定要重视食品安全,一是自身资源安全,二是加工技术、加工环境等方面都应该加强安全意识。

同时,还要提倡差异化发展,要真正体现出产品特色。巴中有很多特色历史文化,要考虑如何把文化同产品结合起来,突出我们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同时,政府和企业也要形成合力,加强对特色产品的宣传推广。

聚焦资源变现

立足资源优势 发展康养产业

——访重庆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张宏

针对巴中未来的发展,张宏建议,要着力打造三个特色产业。

一是森林康养。巴中森林覆盖率高,且主要是以芬多精含量比较大的松树和柏树为主,治菌杀菌功效好,且巴中富氧含量高,平均气温在16-17摄氏度。围绕这一优势,建立森林康养医院、举办森林运动会等,培养康养专业人才,同时用研究成果支撑康养胜地实名制认证,提高知名度,推动成为成都、西安、重庆的康养休闲度假后花园。二是文旅融合。将巴中的光雾山、诺水河等美丽景色宣传出去,展现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红色文化,以及晏阳初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吸引外来游客。三是特色种养——四大特色农业。适宜动植物繁衍生息的气候条件,空气优良指数和水域质量指数高,土壤富硒量大,依据这些特殊的环境因素,再着力宣传巴中农产品的品质和功效,就能够将特色农业做大做精。

深挖生物资源 打造生物王国科普教育名片

——访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斌

在陈斌看来,巴中最重要的特色是以生态和农业为主,被誉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展巴中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挖掘一些特色的生物资源,设立特色生态园,发展特色昆虫食品、建立科普基地,打造一张巴山生物王国科普教育方面的名片,让巴中成为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不可替代的休闲度假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川渝地区最早的三个生命科学相关学院之一,培养了很多农业相关的毕业生,这些其实都与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四大特色农业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陈斌说,病虫害影响着农业、林业的发展,如今,生物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果有机会,他希望学校能和巴中相关部门单位进行合作。

“重中之重的是咱们巴中一定要发展科学和教育,努力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和高等教育人才,这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我们作为高校也非常愿意和巴中在教育上产生联动。”陈斌说。

寄语家乡师生

教育培养人才 人才促进发展

——访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

记者:您提出优秀学生要具备的五大素养,包括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创新能力、世界担当等,对于巴中学子,如何形成这些素养?

宋永华:这次回家乡与和平小学的学生座谈时,我就提出在不同的阶段要培养的基础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有些素质和能力是不断的积累培养起来的。比如,德才兼备、家国情怀。爱家乡、爱父母,爱学校,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其表现和展现在不同的学习和教育阶段是不一样的。

在大巴山地区,不见得非要走向世界,但要走向全国,这就是一种胸怀。学生要有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视野和最高目标,要脚踏实地的渐进式的成长。

记者:近年来,巴中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身为大学校长,您对全市3万余名教师有何嘱托?

宋永华:读书改变我们的命运,教育成就我们的梦想。读书的根本就是教育,教育最根本的是老师,我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这一路都是靠老师。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巴中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这非常好。现代的教育发展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可能远远超过了只是传授知识的要求。前面谈的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首先老师就应该具备相当高的素质和能力。

巴中的教育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都是非常辉煌的,我家乡所在的恩阳和平被誉为“博士之乡”,走出的硕博士不亚于一个发达地区能够出的人才。但是,辉煌属于过去,要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还需各界的支持。

从巴中当前的教育阶段来说,要把基础教育做得更好,可以让更多学生到更好的高校去学习,学成之后反哺家乡,另外再吸引一批人才,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记者:当前巴中正在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化和成渝的教育交流合作对巴中的公共事业发展十分重要。巴中和发达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您建议主要是学习什么、合作什么?澳门大学和巴中或四川有哪些的交流合作?

宋永华:和成渝地区融入,最重要的是有人才交流,在合作和竞争并存的情况下,通过合作来共同提升,通过竞争使巴中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交流非常重要,可以在融入中提升交流和教育、培养视野和提高人才素质。同时,人才和教育要根据巴中的发展定位和产业需求,以开放的心态既培养又吸收、共建、融入。

澳门大学是澳门唯一的公立综合性大学,以立足澳门、建设澳门,融入湾区,面向全国,服务国家为己任。近年来,澳门大学和四川在人才培养、联合科研等方面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和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签署协议共建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澳门大学和四川、巴中会有更多的支持和合作。

关注医疗人才

下足“固巢”功夫 留住医疗人才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

记者:您如何看待巴中目前的医疗资源环境?

魏于全:近年来,巴中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通过对市中心医院的实地考察了解到,医院不仅规模大,硬件条件也很好。医院培养了很多专家,学科建设也发展得非常快。但巴中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存在着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记者:一些老百姓在患有肿瘤等大病后,更愿意选择省一级的医院治疗,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如何缓解大病治疗难?

魏于全:从优质医疗资源上来讲,大城市的硬件条件相比市、县要好很多,群众认可度很高。目前,随着巴中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治疗肿瘤等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先进了。可以说,大部分肿瘤患者在巴中当地是能得到有效治疗的。对于治疗有难度的肿瘤患者,可以到省一级医院接受治疗。将来,随着5G网络的普及,远程会诊的广泛应用,可以让巴中和成渝两地的医院进行互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

记者:对于医院而言,如何留住医疗人才,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

魏于全:医院水平的高低,人才至关重要。虽然现在人才流动确实比较大,但随着市、县级医院的条件越来越好,学科建设以及薪资待遇不断提高,很多人才也愿意扎根。当然,留住人才也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在巴中市中心医院肿瘤中心,也看到那里有很多的硕士研究生人才服务于医疗一线。如果时光倒回去十年、二十年,这样的人才资源在基层医院是稀缺的。

记者:前不久,您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能否分享一下您在这方面的工作?

魏于全:疫苗是预防疫情的重要手段。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就搭建了一支近100人的新冠疫苗攻坚的多学科团队,全力投入重组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工作,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8月21日,团队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文。目前已经开展人体试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