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聚力 为巴中发展把脉建言
——“院士专家巴中行”活动的部分院士专家访谈录(一)

2020-09-18 08:49:36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背景

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指出,巴中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政治担当和发展使命,是集聚发展势能、增强发展动能的有效路径和具体实践,是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加快建成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聚焦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绿色产品供给地、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和休闲度假后花园”的目标定位,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落实。

9月16日,“院士专家巴中行”活动举行,韩杰才、成会明、魏于全、江松、宋永华等5位巴中籍院士,12位巴中籍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成渝两地高校院所40位专家出席活动。本报记者专访了部分院士专家,为巴中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奋力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会诊把脉、支招建言。各位院士专家立足各自领域和研究方向,围绕教育、人才、医疗、产业等方面,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三大城市“后花园”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韩杰才

记者:这次回到家乡,巴中的变化带给您哪些直观感受?

韩杰才:这次回来,我深深地感受到巴中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巴中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航空都已经开通,区位优势更进一步凸显,对未来发展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其次,巴中的一批高科技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是清晰的,方向是明确的。

记者:对于巴中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您有何建议?

韩杰才:首先,巴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要依靠这些独有的优势,发展一些低物流成本、高附加值的产业,比如:食品工业、医药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类的高科技产业,我觉得这些发展方向都非常好。其次,巴中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且具有独有的巴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要将巴中绿色山水和巴文化相结合,打造三大城市“后花园”。最后,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人才。要依托具有特色和潜力的食品饮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快解决人才和技术等问题。同时,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回乡发展,为人才成长创造一流条件。

强化智力支撑 创新人才“为我所用”模式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江松 

记者:您认为巴中如何走好产业转型之路?如何强化建成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的智力支撑?

江松:巴中既拥有处于成都、重庆、西安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也面临着可能被周围发达城市吸附人才的挑战。要吸引更多人才为巴中所用,培育吸引人才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尤为重要。

除了提高待遇外,吸引人才还需要从人才本身出发,满足人才发展需求。一是要引进现代科技企业、公司和团队,为人才智力发展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二是要强化政府主导,提升巴中本地特色产业,整合培育知名品牌,走好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从而吸引人才智力资源向巴中集聚,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

记者:在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您建议巴中采取哪些措施引进和留住人才?

江松:巴中要想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关键是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培养本土化、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因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硬件设施建好以后,要想其为经济社会发挥作用、实现增值,吸引和用好人才是重中之重。具体而言,就是要创新人才“为我所用”新模式。一个地区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条件还不够成熟时,应当转变和创新思路,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探索出一种外地人才引进、定向培养、人才和成果异地共享等方式结合的齐头并进的人才聘用模式。一是为引进人才提供待遇、前景、团队、学术氛围等保障,保证稳定的人才引进渠道,为巴中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二是由政府牵头签署培养协议,将巴中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送去知名学校,进行定向按需培养。三是把在巴中以外的科技聚集和经济发展地区的人才利用起来,实现异地的知识成果转换,从而实现“为我所用”。

记者:数据是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大数据产业创新推动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也是巴中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从您的研究领域来看,巴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数字经济?

江松:新技术革命下,数字经济和大数据管理是最基本的算法,而这样的算法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网购、百度等,皆是随着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算法运用。而现阶段,巴中的数字经济还处于信息化阶段,尚未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因此对于巴中来说,要建设网络强市、数字巴中、智慧社会,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需要充分发挥应用数学的作用,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算法,并把这种算法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算力算法加强数据应用。例如,灾害预警信息平台、闯红灯人脸识别、政务服务智能运用等,将算法融入新技术,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应用,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打造创新生态、加强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服务作用。

推动巴中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访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起草组成员何学彦

“在回乡之前,我专门抽时间对巴中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产业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自己的一点努力能帮得上忙。”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起草组成员何学彦表示,巴中的经济发展,需从产业转型升级、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循环进行发力。

产业转型升级

何学彦说,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对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可以在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以及高质量发展方面下功夫。比如数字农业,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的环境、资源、技术、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进行数据的采集、计算、反馈、调控,实现农业生产运营的智能化、精确化、高效化,使其成为巴中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最先进、最有效的生产运营模式。

在新兴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何学彦认为,可以以红军革命历史活动为题材,建立作家流动工作站,多维度创作和拍摄红色影视剧;以光雾山、诺水河景区的名胜风景为题材,建立画家流动工作站,多视角创作巴中绿色山水画,同时配合旅游业,建立纪念品手工制作户、制作村。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循环

巴中提出了“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方向。何学彦表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要按‘圈’融合内部地区,更要按‘圈’规划加强与外部的融合。”

在交通对接联网上,巴中通过打造交通共同体,建设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向交通枢纽,借道成渝走向“一带一路”,“借蓉列走向陆上丝绸之路”,“借渝船走向海上丝绸之路”,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在打造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方面,何学彦说,依托巴中特有丰富资源,打造绿色食品饮料合作生产基地、健康医药产业合作生产基地、新能源新材料配套生产基地,承接成渝地区轻纺服装鞋业转移,成渝设店,巴中设厂,打造巴中轻纺服装鞋业生产基地。

利用巴中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打造成渝地区康养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使巴中真正成为“成渝康养度假中心”。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方式,打造成渝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巴中技术推广应用中心、成渝研发人才培训中心,使巴中成为硅谷那样的人才“洼地”。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先进炭材料研究部主任成会明

记者:您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期间也多次回乡,这次回来感受如何?

成会明:我是巴州区曾口镇人,每年差不多都会回来一、两次。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这是我第一次回巴中。首先,这是我第一次从深圳坐飞机回乡,感受到了我们巴中交通质的飞跃。其次,巴中在新型工业布局和相关企业引进以及产业发展方面,也都有了质的变化。相应的工业总产值增加幅度很大,在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型工业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布局,且都培育有相关的龙头企业,为巴中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刚刚召开的巴中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您认为巴中在这方面发展有何优势?如何将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果?

成会明:巴中虽然地处川东北地区,但交通四通八达,不仅有铁路、航空,还有多条高速公路。过去制约巴中发展的交通问题,如今已得到了解决。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巴中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我认为,下一步巴中可能需要充分发挥两个资源优势:一是发挥巴中好山好水的环境资源优势,比如石墨、天然气等;二是发挥巴中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利用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好相应的产业。

目前,我们国家很多制造业正在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这也给了我们巴中这样的地区很好的契机。市委、市政府要紧紧把握这一重要趋势,运用好国家各项政策,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

记者:巴中境内有三十多种优势矿种,石墨资源极其丰富,您对巴中利用好石墨这一资源有何建议?

成会明:石墨是一种天然资源,也是一种战略资源。石墨从矿变成高端产品的过程是比较长的,开采石墨也有可能对环境带来相应的压力。巴中在如何使用石墨资源这方面,可能需要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规划布局。

目前我国石墨资源比较丰富,处于一种竞争非常激烈的状态。如果将石墨制作成为低端产品,就基本没有利益可赚。市委、市政府要在综合布局清晰的情况下,建设石墨产业园,研发石墨高端产品,会更有利于石墨资源的转化,实现更高经济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