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开出致富“千金方”

2020-09-23 08:47:29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交流发言摘登

9月22日,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报社及巴中市等七家单位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大家围绕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晒亮点、谈体会、提建议,进行思想交锋、观点碰撞,大家纷纷表示,要积极为中药材产业扶贫共谋美好未来。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全域布局 推动川药振兴

近年来,四川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中药材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目前全省已形成了全域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衔接配套的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全域推进,编制了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印发了《关于开展“三个一批”建设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每年安排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推进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与综合开发,研发市场潜力大的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全力做好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通过项目带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6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带动1.9万农户增收致富,走出了中药材产业扶贫新“蜀道”。

下一步,全省将大力推进川药产业振兴工作,实施科技能力提升、规范化基地建设、产业化水平提升、品牌市场培育、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等“五大工程”,不断提升贫困地区中药材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加快由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医药产业强省转变;大力建设道地优质药材基地,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大力推进“三个一批”重点中药材基地建设,重点在道地药材产业重点县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植基地,新建、改造规范化基地50万亩,新增一批按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标准的基地,建设一批中药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制订中药材追溯标准;加强省级财政资金投资引导,制定出台产业优惠和保护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争取社会和民间资本,加强重点环节投资,提升中药材产业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

塑造品牌 打造贵州良药

贵州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在2018年底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为加强和充实中医药管理力量,单独成立了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以中药材质量提升为保障,全力打造好山好水产好药的“贵州良药”优质品牌形象。近年来,先后出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等一系列支持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文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56.9万亩,年产量达193.1万吨,药材规模企业达3000余家,中药材总产值达160.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6.7万人。

接下来,贵州将全力推进全省中药材(大健康)电子商务平台落地,打造贯穿全产业链的核心发动机,赋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利用好现有产业工具,例如“定制药园”、国内外医药博览会,逐步促进省内中医药产业发展;稳步推进贵州省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的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和质量可追溯,全面提升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医药产品质量;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传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繁荣中医药文化,广泛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明显提升;推进“互联网+中医药”,贯穿中医药服务、产业、文化、传承等各方面,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加强与省科技厅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协商建立突出省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中医药科研规划和管理机制。

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送智下乡 建设定制药园

针对贫困地区发展中医药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年以来,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全省中药材种植线上培训2期,1017名学员全部完成线上学习课程,有力推动了中药材规范种植水平提升,促进了全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了中药材种植成为主导产业、富民产业。遴选中药材研究、中医药健康服务、医药生产经营等相关领域的工作或研究专家100余人,建立中医药产业专家库,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专家服务。组织专家下基层指导中药材种植,真正做到将先进理念、科学方法、种植技术传递到基层。

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配合省发改委共同制定了《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设计了重点实施的7大项32项重点任务,确定保障措施31项。下一步,将支持引导省内外大型药企在黑龙江建设定制药园,提升中药材基地化种植率,并鼓励在黑龙江设立中药材初加工和提取物生产企业,提升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同时,征求医疗机构和企业意见,综合考虑临床应用、市场需求、开发前景等因素,进一步筛选并确定种植地域和种植规模。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聚焦痛点 搭建产销平台

产品销路一直是制约中药材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专委会一直致力于聚焦行业痛点,搭建了产销对接平台,实际解决种植企业销路问题。同时依托专家,定向开展技术培训,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

中药材不是普通的农产品,从种到收有其特定的生长规律和管理要求。依托专家智库和企业资源,专委会通过每年“一大二中多小”线下会议、网络直播、在线咨询、示范基地带动等形式坚持把技术培训和推广贯穿到全链条,切实解决一线种植企业和农户关注的“种啥(产业规划、项目咨询)、咋种(在线咨询、产地培训等)、种完卖给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痛点问题。同时,在2019年5月10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关于开展中药材生产基地信息调研的通知》发出后,通过数据整理,共收到全国28个省市344家企业有效报名;2020年初,专委会制定《中药材产业扶贫典型案例申报书》模板和申报指南,定向发出后收到18省近80家企业申报资料,经筛定后将42家企业案例资料报送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和中国中药协会备用。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基地带动型、产业带动型和服务带动型”进一步凝练梳理,总结不同企业取得实际扶贫效果的成果经验,形成中药材产业扶贫经典经验总结报告,并通过多种宣传及培训渠道开展经验推广,扎实推动典型带动,精准扶贫,长效脱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注重质效 避免盲目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通过对分布在全国21个省,580个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的定点扶贫县人民政府网站,整理各县级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新闻报道,发现其中有70%的县政府网站上,有政府领导关于发展和促进中药材产业相关工作的内容。在2019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组织的定点扶贫成果展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展板中,有关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内容。通过相关资料分析,归纳总结贫困县在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总结出中药材产业扶贫是“政府组织指导+专家技术支撑+特色中药资源+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5个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种植品种和基地选择是贫困地区中药材生产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盲目引种,不仅有可能降低药材质量和疗效,还会给药农带来损失。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牵头完成了100多种道地药材优质产区分布区划,研究发布了700多个贫困县适宜种植的中药材推荐目录,协助3个部门编制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引导贫困地区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在30多种中药材分布区划、生长区划、品质区划和生产区划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中药区划》,促进中药材向最佳生产区域集中。

巴中市:

融合发展 带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巴中市将中医药产业融入三次产业全链条,奋力推进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贫困群众致富奔康,积极探索一条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系统谋划,让保障要素“强”起来。立足全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富集的中药材资源,系统科学谋划,不断强化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基础保障;加强体系建设,让发展质量“优”起来。围绕中医药三次产业链不同环节,持续增添举措,全面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确保产业事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四川省内率先开展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示范试点建设,编制《道地药材种植技术导则》,强化行业标准;聘请专家结合巴中气候、土壤等实际,深入研究论证,从120多个种植品种中,选定了全市道地药材主导品种4个、大宗品种5个,推动各地差异化规模化种植。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76万亩、种植产值62亿元,种植规模居四川省第二位;创新发展机制,让贫困群众“富”起来。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群众牢牢“嵌”在中药材产业链上,全力推动人民群众致富增收、脱贫奔康。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带动469个贫困村、5.2万多户贫困户、18.2万多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下一步,巴中将严格落实国家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要求及本次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精神,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路、更扎实的举措,全力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事业更高质量发展,全力争创“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中国中医药报社:

强化宣传 展示产业价值

目前,我们在“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和“中国中医”同步开设“中医药健康扶贫故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扶贫相关栏目,精编图文,插入视频,多次推送,吸引了较大阅读量,推出了一系列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新媒体作品,营造了中医药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的良好舆论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中医药产业扶贫宣传工作,深入挖掘中医药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经济的典型事迹,重点报道贯通一二三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中药产业扶贫典型,进一步宣传中医药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展示其价值,总结有益经验。同时,继续展现中医药扶贫成效,调动全行业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刊发评论员文章,阐述中医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彰显的优势和价值,进一步引导舆论;探索在新媒体平台制作长图、漫画、短视频、H5等更接地气、入脑入心的中医药产业扶贫新闻作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