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晏阳初诞辰130周年暨创新基层治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发言摘登

2020-10-23 09:33:48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让平民教育思想在乡村振兴中闪光

晏阳初先生一生铸造的辉煌伟业中,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是他为中国和世界作出的重大不朽的历史性贡献。10月22日上午,由中国教育学会、四川省教育厅、巴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诞辰130周年暨创新基层治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在我市隆重召开。参会代表、专家学者及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传承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创新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精神传承

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

城乡融合带动的乡村振兴经验值得总结

温铁军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在晏阳初和晏阳初所代表的乡村建设前辈们所形成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思想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要把前辈们总结的经验教训和我们现在开展新乡村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国内和国际的大量经验教训进行深刻讨论,从而逐步归纳形成新的思想依据和理论依据,找到“真经”。

温铁军表示,特别是把其中的教训和不足归纳出来,用于激励自身,警醒后人,更用于支持国家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只凭着一腔热血,应该了解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如今已经不是单向的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集中,而是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下乡,城乡正出现一种融合的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城乡融合带动的乡村振兴将会产生很多新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归纳和总结。

河北省定州市东亭镇党委书记李辉:

推动晏阳初平教思想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1926年起,晏阳初领导平教会从东亭镇翟城村开始进行平民教育试验,为定县服务了十余年。“晏阳初认为,只有中国农民发展起来,建设一个民主科学的中国社会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李辉说,在看待农民作用的问题上,乡村振兴战略与晏阳初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把晏阳初平教思想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非常有必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晏阳初和他所带领的知识分子走出书斋,深入基层,脚踏实地为农民办实事。在新时代,我们更要推动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落实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李辉认为,在大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方面,一是依托农业乡镇的资源禀赋,构建以农业为主,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济体系,发展一批产业融合的龙头企业;二是营造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发本地自然资源,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三是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倡导新风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四是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最后则是解决好农民关心的教育、卫生、就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川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原会长扈远仁:

由巴中落实好晏阳初文化创建工程

扈远仁表示,多年来,巴中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对社会治理常抓不懈,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当今,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开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必须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在创新社会治理理念上下功夫,真正实现社会治理思想观念现代化;要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体制、工作布局和治理方式实现现代化上下功夫,全面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要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快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要在创新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确保人民主体地位上下功夫。

为让更多人分享晏阳初先生创下的宝贵财富,扈远仁建议:一是继续加大对晏阳初先生的宣传力度,让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认识、学习晏阳初,为新时代培养晏阳初式的杰出人才;二是由巴中市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和有关部门、单位牵头,落实好经中共巴中市委审查同意、市委宣传部2016年制定的晏阳初文化创建工程总体方案;三是继续组织教育、文化、农业等部门和科研单位依靠专家、学者和专门人才,在国内外广泛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专著、读本和乡土教材;四是将晏阳初博物馆、文化广场周围的乡村和其故居三江镇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发展乡村旅游;五是将巴中建成农村教育、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试验示范区,并充分利用晏阳初誉满全球的优势,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交流,让巴中名扬国内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邦华:

传承晏阳初先生的精神遗产

当下如何继承晏阳初先生的精神遗产?孙邦华认为,在传扬晏阳初思想和精神方面,一是编选晏阳初思想精粹和事例,作为中小学地方或校本教材和课外读物;二是全媒体宣传、介绍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实践,开办晏阳初讲坛、论坛、专栏;三是拍摄有关晏阳初的电影、电视剧、专题片;四是扩大晏阳初博物馆(事迹陈列馆),将晏阳初博物馆、晏阳初公园打造成为巴中市各级各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和干部教育基地。

同时,要深入研究晏阳初思想,成立全国性晏阳初研究会等;定期组织研讨会、论坛,开展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实践联合研究;出版晏阳初研究刊物、专题研究著作、文献的收集整理等。

在实践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方面,建立或命名晏阳初学校(中小学、职业学校,或者综合性基础教育机构);巴中在未来建立的普通高等教育机构设立晏阳初学院和晏阳初研究院,并且必须是跨学科、综合性的,以乡村发展、社会建设为目标,前者偏重人才培养,后者偏重研究;在巴中设立晏阳初乡村振兴实验区,吸取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思想、精神、方法,结合当代社会发展思想,建设成为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示范区。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副会长汪明义:

传承平民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扶贫途径

汪明义在发言中向大家介绍了以“传承平民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扶贫途径”为主题的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发展报告,主要分为“根”“魂”“梦”“路”四个部分。如:第一个“根”是充分发挥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第二个“根”即四川师范大学的历史源头之一是乡村建设学院。第一个“魂”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第二个“魂”即当年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先生,在他毕生推行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活动。

就四川乡村振兴学院相关工作,汪明义建议,实施五大教育,产出五个“一批成果”。五大教育是指文学艺术教育、乡村治理的综合能力教育、新型产业技能技术教育、教育家素质能力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在产出五个“一批成果”方面,则是培养一批乡村教育家、培养一批乡村医疗卫生骨干、培养一批乡村致富能手、培养一批乡村管理干部、培育一批乡村产业。

实践推动

浙江马云公益基金会理事、执行秘书长于秀红:

实施乡村教育计划专注四大领域

于秀红就马云乡村教育计划、马云乡村教育人才计划、马云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以及项目内容框架等进行了介绍。

于秀红说,出于使命驱动,马云乡村教育计划专注四大领域。在教育方面,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企业家精神方面,让企业家成为社会经济中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女性领导力则是女性的力量让世界更美好;医疗环保则是让天更蓝,水更清,身体更健康。

于秀红介绍,马云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的初衷是让乡村儿童健康生活、阳光成长,打造一批乡村寄宿制学校的标杆,产出一批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标准,探索可行的企业参与乡村教育合作模式。如改造前的寄宿制学校缺少功能设施、缺乏床位数量、管理水平不一、低龄照料经验少;而改造后的寄宿制学校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归属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空气质量检测全部达标,截至2020年7月,7所试点学校基本完成改造。

巴中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张夕谦:

让乡村教育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张夕谦介绍,作为晏阳初故里,崇文尚教始终是巴中文脉所在,“靠知识改变命运,靠读书改变人生”已成老区人的共识。巴中乡村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发生的变革也是历史性的。其做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定期研究教育机制,优先规划建设教育设施;二是始终把入学机会均等作为头等大事,着力解决因责任不到位辍学问题、因贫失学问题、厌学失学问题;三是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建立优秀教师聚集机制、师德师风约束机制、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四是始终把服务经济发展作为目标追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

“我们将以本次会议召开为契机,全面加强教育基层治理和制度创新,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实施‘十四五’强师工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教育贡献。”张夕谦表示。

乡村学校校长代表——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新苗实验学校校长李修会:

以爱的教育呵护“新苗”成长

李修会介绍,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新苗实验学校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以留守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寄宿制公益性民办学校。34年来,学校由1名教师发展到157名教职工,由30多平方米的土环房发展到3万多平方米的精致校园,由8名幼儿发展到来自全国13个省、26个市区县的近1700名学生,创造了生源由富裕地区向贫困山区倒流的奇迹。

针对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学生、特殊的历程、特殊的办学体制和机制这四大情况,学校秉承“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差”的办学理念,坚持爱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实施精细管理、寒门优教。全校教职工立志“做新苗的主人,做孩子的亲人”,全心全意为留守儿童服务。李修会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将晏阳初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新苗学校的教育思想融会贯通,并不断发展创新,为助推乡村教育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民办学校代表——泸州天立教育集团负责人陈光明:

追寻“公平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民办教育

泸州市天立学校创办于2002年,是天立教育发源地,2016年成功创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现有香林、春雨两个校区,小初高一体化,教学班111个,学生5350人,教职工530人。陈光明介绍,十八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追寻“公平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民办教育。

陈光明介绍,作为泸州市民办教育学校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公民办同步招生的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实行免试入学,学生通过网上报名后由电脑随机派位产生;高中阶段招生则根据学生志愿填报,按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由市教育和体育局统一录取。秉持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在于办学特色与教育质量的竞争理念,学校将以捍卫教育公平为行为自觉,努力在办学行为和办学水平上发挥先行引领者的示范作用。

支教教师代表——绵阳市游仙区石板学校龚先彦:

当好壤巴拉的“留守阿爸”

龚先彦说,作为绵阳市对口阿坝州壤塘县的一名援建者,他在藏区支教7年多,与藏区孩子、家长结下深情厚谊,也让他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改变。

2013年8月,龚先彦报名成为一名支教教师,来到了海拔3285米的阿坝州壤塘县支教。一年后,壤塘县委、县政府为引进绵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计划组建首个藏区“绵阳班”,由绵阳教师执教和管理,他主动留了下来,担任班主任。

2014年8月,“绵阳班”开班,开始仅有5个孩子能用汉语进行简单交流。于是,龚先彦在教学中尝试“小翻译”“兵教兵”和实地教学法等适合藏区孩子的直观教学模式,带领孩子们将数学知识汉语化。

按照援藏计划,2016年和2018年的7月龚先彦都可以回绵阳。但面对孩子和家长们的不舍和近乎哀求的挽留,他选择了留下来。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绵阳班”孩子们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且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019年8月,龚先彦的妻子也到壤塘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辅导孩子们的薄弱学科,并开展每天一节英语课教学,让孩子们增长知识,还为孩子们购买英语书写本、学习用具和体育用品。“多年的朝夕相处,我和我的孩子已经是一家人,虽然支教老师的作用有限,但支教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影响,我相信他们会将这种爱继续传播,永不停息。”龚先彦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