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述评⑦

2021-01-07 08:45:34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反贫困,历来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绝对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布:到2020年,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大国担当,更是为民情怀。
    “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四届市委向党中央、省委和全体巴中人民庄严承诺。这是政治任务,是历史使命。
    然而,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巴中,要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人”字大写并高高挺立,不啻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赶好这场大考,何其艰难!
    难在全域整体贫困,难在贫困人口绝对数排全省第4位,难在贫困发生率位居全省第三位;难在要啃的都是前几年留下来的“硬骨头”。
    这些难,个个千钧压顶,件件如鲠在喉。
    贫穷不叫穷、困难不畏难。四届市委牢固树立统筹思维、底线思维,坚持既要脱贫攻坚,又要全面小康;既要推动区域发展,又要实现精准脱贫;既要外力扶持,又要内力驱动;既要“摘掉穷帽”,又要“铲除穷根”。
    这一长串语句所揭示的,是独特市情和艰难现状下,巴中创新的扶贫思路、工作方式和脱贫理念。
    一个堡垒一个堡垒攻。面对历史使命、政治任务,四届市委、市政府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在四川脱贫攻坚“四大片区”之一上打响了一个又一个攻坚战役。
    拿出前所未有的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派出前所未有的组织力量:全市1700多名“第一书记”驻村,7万多名党员干部职工“沉下去、贴着帮”。
    从机关到基层、从丘陵到深山、从园区到工地,调研中、会议上,市委书记罗增斌、市长何平研究得最多的是脱贫攻坚工作,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贫困村,牵挂最多的是贫困群众。
    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以罗增斌为“班长”的四届市委一班人采取超常举措。
    编制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20个专项方案,科学确立脱贫奔康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中央“两不愁、三保障”、省委“四个好”的标准基础上,先做必答题,再做加分题。从“春季攻势”到“夏季战役”,从“秋季攻坚”到“冬季冲刺”,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
    建立精准脱贫数字管理信息系统和贫困对象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尊重不同实际情况,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一户一册”帮扶措施。量身定做产业扶贫计划,把贫困群体纳入精准帮扶的产业链条主体中。培养贫困户自力更生的能力,推动扶贫模式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强身”。
    “要落实到人脱贫、村退出、区摘帽上,做到一个不剩、一个不留、一步不迟。”“不分一线二线,全在火线,坚决完成脱贫摘帽任务。”“不脱贫,我和县长就地请辞!”
    市委书记、市长以身作则,各级干部紧紧相随。为了这片红土地,为了这片红土地上的百姓,“没有公休假、没有节假日”,白加黑、五加二,“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已经成为5年来巴中党员干部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舍我其谁。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这样的故事在巴中的每一个贫困角落上演。
    除了苦干实干,经过红色浸润洗礼,当年的红军精神已经演化为今天“苦干实干、创新创造”新时代的巴中精神。
    产业扶贫,探索了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样本;多权同确,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增减挂钩,贫困村巧变美丽新村。
    率先在四川探索出易地扶贫模式、在四川建立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库,在四川实行“四个到人”工作模式……
    创新干、科学干,巴中用智慧写就的精准脱贫案例写入了首个《中国扶贫开发报告》,这亦是四川唯一入选的脱贫攻坚案例,而全国也仅仅只有7个。
    从首战告捷到决战决胜,从答好脱贫攻坚“必答题”到防控疫情“加试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5年“精准”“绣花”,贫困对象全面退出,累计减贫49.9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减少2.3个百分点,创有史以来减贫最好成绩,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此项工作,连续两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民心是什么?民心是红石梁村贫困户王克林在家门口的大石头上刻下的7个大字:“脱贫不忘共产党”;是太兴村贫困户魏美康搬进新居时挥毫写下的那一副对联:吃饱饭不忘邓小平、住好房不忘习近平。对联不算工整,却真情流露。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大写在中国广袤的苍穹之下,亦大写在秦巴山区里的巴中大地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