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工作综述

2021-01-26 09:17:02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五年来,全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投入学校建设资金70亿余元,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宽带接入和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每一名适龄孩子,都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五年来,全市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全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公办园学生比例远超省定目标,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学生入学率100%,民办教育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巴中已建立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到大学的“一条龙”教学体系。 

五年来,师资力量持续加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市累计引进优秀教师4800余名,培训教师15万余人次,50余名教师获得国家级殊荣;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评估;2020年,被“985、211”“双一流”等名校录取的学生,较2015年增长24.3%、86.4%;巴中籍运动员在国内国际赛场摘金夺银,取得世界大型综合赛事上个人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夯实基础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在通江县至诚镇鸳鸯村小学,焕然一新的教室、平整洁净的操场,乒乓球台、篮球架、幼儿器材等设备一应俱全。而在两年前,还是陈旧的瓦房校舍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土操场,得益于我市乡村基础教育改善系列措施的落实。该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周边1500余名村民的孩子,受教育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同样的变化发生在全市各地,通过原址重建、异地迁建、维修改造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我市边远山村的办学条件,消除了校园安全隐患,缓解了校舍紧张的状况,满足了学校正常开展的教育、体育活动,解决了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问题,为师生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在新的学校投入使用后,生源有明显的回流,师资力量得到显著加强,学校也逐渐完成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南江县下两镇小学就是其中的代表。

日前,教育部确定了全国首批100所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全省4所学校入选,下两镇小学位列其中。作为一所乡村小学,学校的留守儿童占比达52%,能入选全国“百佳”,是怎么做到的?

该校通过校园文化墙、写字台、耕读园、畅想湖等校内硬件设施形成了以“书香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通过开展教学科研、特色体育、科技创新打造“书香校园”;学校的监督小组和内审小组,对学生的营养餐工作从采购到出入库无缝监管,让孩子们能够吃到安全营养的午餐;学校还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通过每日一问、每周一谈、每两周一通、每季一会、每期一评的措施,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在全市,不管是城区、乡镇,还是更加广阔的农村,校园已经成为当地最漂亮、功能最完善的建筑设施,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全市教育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学校建设资金70亿余元,新改扩建校舍160万余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6亿余元,比2015年增长15.1%、104.2%,其中新建城区学校38所,新增学位7万余个,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1650个,乡村学校基本达到“20条底线”要求,“标准中心校”全面建成达标,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宽带接入和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建设周转宿舍5730套,解决6060名农村学校教师寄宿问题。

彰显公平

每名学生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在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2019级文秘和幼教专业,16岁的李小菊在校园里如鱼得水,美术、沟通技巧、综合质素、音乐、计算机、钢琴等课程让她十分着迷。而在两年前,读初中的她十分厌学,后辍学打工,老师们做了几个月思想工作无果,当地党委政府和学校联合派出工作组,来回奔波数千公里让她重返校园。如今,她经常用自己的故事劝诫学弟学妹要踏实学习,人生不要走弯路,要用知识为自己打开新天地。

 

在西华师范大学校园,来自极贫家庭的巴中女生马玉在一年的努力后收获满满: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获“三好学生”称号、两次荣获学校二等奖学金、参加入党培训……在家乡教育、民政、残联、妇联、巴商总会等部门的援助下,各类奖助学金让她不用为大学期间的费用发愁,她和她的家人,目前都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五年来,全市累计劝返失学辍学儿童633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累计兑现资助资金14.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195.34万人次,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在全国学生资助年度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公办市级以上示范高中单列计划4%专门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加大专项招生计划争取力度,累计实际录取5740名,超配额录取254名。妥善解决1000余名特殊群体学生就近入学问题,入学率达97.8%;巴中教育扶贫“五专五到”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我市贫困学生救助工作入选全国99个“优秀单位案例典型”。

 

立德树人

让教育带来更多幸福感

 

2019年10月,在湖北省武汉结束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女子跆拳道62kg以下级决赛上,代表中国队出战的宋洁获得冠军,取得巴中籍选手在世界大型综合性赛事金牌零的突破;我市学生吴东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亚军,并在2020年高考中,以文化、专业成绩在同类考生中全省第一的佳绩,被国内体育界最高学府北京体育大学录取;巴中籍运动员袁媛代表国家队驰骋乒乓球赛场……

巴中健儿在赛场上的优异表现,是我市体教融合的结果。五年来,全市创建省级以上文明校园、体育艺术特色教育示范学校100余所,670余名师生参加全省校园足球联赛、艺术展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获得表彰;青少年竞体水平不断提升,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2019年和2020年青少年锦标赛获57金、46银、55铜。

2020年高考,全市11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被“985、211”“双一流”名校录取的人数,较2015年同比增长24.3%、86.4%。“十三五”期间,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创建省一、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我市青年教师郑媛媛、晏雯文获得四川省教师风采大赛一等奖,实现连续两年蝉联最高奖项,创下了全市教育战线的新纪录……

教育成绩的取得,是我市师资建设不断加强的结果。五年来,全市多渠道引进优秀教师4800余名,开展教育培训100余期、培训教师15万余人次。建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15个,入选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天府名师”、“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和省“卓越校长培养计划”共6人,28人被推荐为省教书育人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连续两年参加省级师德演讲比赛等共4人获奖,“独臂教师”杜秀兰等50余人被表彰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十大师德楷模”“中国好教师”等荣誉。

深化改革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任何学校不得举行自主招生考试,不能跨市(州)掐尖招生、提前招生;空缺名额不补录,弃录考生不能报考其他普高学校;低于普高线的考生不得报读任何普高学校……”2020年巴中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办法,在保证阳光公平的基础上,招生政策相比上一年又有不少新变化。在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探索普职融通试点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市的高中招生办法每年均有新变化、每年都有新探索。

例如中考的命题呈现时代性、开放性、导向性、选拔性特点,强调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靠死记硬背是肯定不行的,深刻体现出结合新时代新任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特点。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努力发挥招生办法的“指挥棒”作用,努力完成办人民满意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自2017年起,我市连续4年上调中考体育的分值(2020年因疫情防控因素暂停),体育在中考中的比重由以前规定的合格线,变为纳入中考总分;体育分值由50分合格线逐渐增加到计入中考分的70分,2021年还将增加到总分80分。 

我市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探索,也是全市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深化教育改革的体现。近年来,全市中考报名缴费到录取查询全面实现线上操作,全市普通高中招生统一发布信息、统一下达计划、统一志愿填报、统一组织录取、统一注册学籍,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有序推进,高考体检首次实现信息化,成功申报设立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巴中报考点。2020年,我市探索普职融通试点,在部分普通高中开设普职融通试点班,普高和中职学生比例,从2015年的63%和37%,提升到今年的57.47%和42.53%。 

送孩子进社会培训机构之前,先查看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黑白”榜,已经成为各位家长的习惯。 

全市持续开展午间托管和培训机构、教育“三乱”治理,近两年来依法依规关停校外托管机构和培训机构105家,清退费用103万余元。 

五年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市创建国家和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4所、示范专业5个,其中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成为全省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市各学段教育、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省定目标达84.6%、64.3%,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99.7%。 

砥砺前行,只为桃李天下。全市教育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五年时光,花开满园,为新时代巴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擦亮了底色,不断激发全市51万余名师生为实现中国梦而矢志奋斗的正能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