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中市委书记何平:
靠“山”脱贫的革命老区 下一步将如何破局?

2022-03-10 09:15:43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初春时节,从四川省东北部的巴中市区出发,一路朝北往光雾山方向走,盘山公路两旁是满目的绿色,山间有清澈的泉水流淌。
  这个时候还算不上巴中最好的季节。在当地居民眼里,这里的山一年四季都很美,尤其是秋天。“春天是山花遍野,夏天是云雾缭绕,秋天是满山红叶,冬天还有雾凇白雪。”当地居民老黄说。
  农田里农民们开始播种。这里的人们对于本土的蔬菜总是有种执念,觉得只有山里的菜才有真正的“菜味”。即使移居外地,每年回家总会带走大包小包的蔬菜。
  这是大山的馈赠,但也正因群山隔绝的缘故,这里也曾长期被贫困困扰。当地政府笃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是可以变现的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山里的“宝贝”成为了特色农产品,当地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何做好脱贫的“后半篇文章”便成为了当地政府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靠"山"脱贫之后,"后半篇文章"怎么写?
  “巴中是原川陕苏区核心区、中心城市和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也曾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心城市,所辖县区均属国家或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片区县。可以这样讲,巴中是四川除三州以外脱贫任务最重的市州。”全国人大代表、巴中市委书记何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据他介绍,2013年时巴中的贫困人口总数、贫困发生率分别位居四川全省第四、第三位。
  “绿色生态是巴中最大的优势和潜力。”何平说。如何将这些山里的宝藏产业化,将绿水青山换成金山银山,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
  特色农业被赋予了产业脱贫的希望。何平介绍,为了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他们实施了456特色农业产业振兴计划(即4大特色农业产业、5个连片产业示范带、6个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被誉为“亚洲第一羊”的南江黄羊为例,通过企银政共建共营养殖园区,带动农民就业4.5万余人,收入高出全县32%,“借羊还羊”还入选了全球优秀减贫案例。
  2112名第一书记、2000多个驻村工作队,350名巡回帮扶骨干、6.29万名结对帮扶干部、132名援凉干部常年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经过多年努力,巴中5个县区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累计减贫49.9万人,绝对贫困问题全面解决,巴中市连续三年进入全省脱贫攻坚考核“好”的等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416元增加到2020年的10501元,翻了两番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6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13232元,增长了一倍多。
  而这座曾经因大山的隔绝导致交通不便的小山城,如今也实现了“老区人民家门口乘飞机、坐动车和县县通高速的梦想”。
  但脱贫成功并不代表结束,下一步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依然面临重重困难。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接下来工作的难度。
  “巴中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后发地区‘三区’叠加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其意义不亚于脱贫攻坚。”何平说。
  他坦言:“尽管经过数年的持续努力,全面小康同步实现,但‘三区叠加’的典型特征尚未改变,部分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还需要持续改善,脱贫产业发展、搬迁安置区建设等任务还非常繁重,加之疫情影响,防止规模性返贫仍然面临很大困难。”
  目前巴中全市累计认定监测对象5615户16650人,现有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2429户7285人。“这些对象是防止返贫的重中之重,帮助他们持久稳定脱贫也是我们不容有失的底线任务。”
  这些无疑是何平与当地党委、政府接下来将面临的严峻挑战。他们规划出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应对可能发生的困难:首先就是进一步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体系,常态开展全覆盖走访,对监测对象不设规模上限,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其次,对于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全面落实“1+34”政策措施(巴中出台的1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34个配套措施),用好“防止返贫”专项基金,推广“防贫保”,不断筑牢防贫“堤坝”;再次,用好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平台,统筹以工代赈、公益岗位、生态护林员等政策资源,千方百计稳住就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最后,加快推进脱贫村掉边掉角户搬迁,进一步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产业培育、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帮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收入、能致富,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何平表示,乡村振兴也将是2022年巴中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提到了三个“狠抓”:狠抓政策落地见效,狠抓脱贫成果巩固,狠抓产业培育振兴。
  对话何平:革命老区发展将如何破局?
  《中国经济周刊》:《“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巴中作为四川省唯一城市入选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如何理解巴中作为革命老区重点城市的目标定位以及发展路径?
  何平:《规划》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全力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建设成渝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清洁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在发展路径上明确提出,全力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保护建设秦岭重要生态屏障,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可以说,这就是一份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振兴发展蓝图,符合巴中发展实际,也与巴中“十四五”自身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定位高度契合,所以《规划》也是指引今后老区巴中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规划》确定的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细化分解发展任务,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
  《中国经济周刊》:巴中作为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其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哪些?政府将如何破局?
  何平:当前,巴中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基础设施滞后、产业支撑乏力、开放程度不深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农村居民数量多、人口占比大、群众收入不高基本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并且这些困难和问题相较于其他先发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明显,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聚焦两个方面破难题开新局。一方面聚焦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系统梳理《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精神,把战略机遇转化为政策争取清单、项目对接清单、任务落实清单。
  另一方面聚焦全面实现现代化,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产业培育振兴主线,全力推进巴中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高效推动文旅新区建设,统筹推动县区差异化发展,培育壮大“1+3”主导产业(即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和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核心引擎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为新时代老区巴中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中国经济周刊》: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巴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又将如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抓住发展机遇?
  何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支持巴中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为扮演好这一角色定位,我们立足巴中所能、成渝所需,抢抓机遇、担当作为,重点强化战略融入、产业融入、交通融入。
  在强化战略融入上,我们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为牵引,加快融入成渝地区“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部署,努力走出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新路子。
  在强化产业融入上,我们以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为契机,围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持续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积极开拓成渝消费市场,实施线上线下营销战略,不断扩大“巴中产”“巴中造”产品在成渝地区市场占有率和供给率。积极探索与成渝地区共建产业协作园区,参与其产业分工,勇闯“总部在成渝、基地在巴中,研发在成渝、转化在巴中,消费在成渝、生产在巴中”的产业发展新路子,重点承接成渝地区食品饮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
  在强化交通融入上,我们聚力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加快构建以“八纵八横四环四航”为骨干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进一步融入全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网络和成渝西1.5小时交通圈。以交通融入为先导,深度参与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信息互通、商贸融通、人文相通,形成区域经济循环。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全国两会您的建议重点聚焦哪些方面?
  何平:这次参加全国两会,我在深入调研、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6条建议,内容包括支持高铁等战略大通道建设、落实财税金融差异化支持政策、支持红色文化传承等方面,这些都是很有针对性的。比如,关于战略大通道建设,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成都至巴中至安康高铁和汉巴南城际铁路巴中至汉中段纳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国家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又比如,《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国家在老区贫困地区安排的重大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老区脱贫地区虽已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财力贫困仍是不争事实。中央、省级基础设施项目要求市、县配套且配套比例较高,可能会造成“不实施项目困、实施项目又会背上新增债务”的窘境,不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也不利于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因此建议对老区脱贫地区仍然沿用取消市县配套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