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这十年 | 打造发展热土 书写奋进峥嵘

——巴中商贸发展这十年

2022-09-23 10:41:35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夜幕降临,宁静的草坝街逐渐喧嚣起来,霓虹照耀下的人流,映衬了草坝街极高的人气。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特色街区,2014年,融入了大量本地文化元素的古建筑商业休闲街展现在市民眼前。今年,草坝街还被纳入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项目。
  在巴中经开区万达广场,210余家优质商户入驻,可带动4000余个就业岗位;在义巴国际商品城,市民能够直接感受来自东部沿海和国际市场的商品魅力;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新型农村电商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谋定而快动,笃行以致远。商务工作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商务工作,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扩内需、促消费迈上新台阶,2021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5.1亿元,是2013年的2.7倍;重项目、畅流通实现新突破,新建经开万达、中泉国际等大型商业综合体17个,新增商业面积6.89万平方米;优外资、稳投资展现新作为,2013年至2021年,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3.5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商务环境不断优化、流通市场日益繁荣、商贸业态成效显著,商贸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
  扩内需 促消费
  激发市场内生动力

  “第一轮餐饮类消费券发放的时候,我抢到了‘满151减150元’的霸王餐券,随后就和朋友去吃了一顿火锅,基本上没怎么花钱,很划算。”市民饶欣悦说,自从7月24日我市第一期消费券发放以来,她每天都会准时“抢”券。
  扩内需、促消费是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选择。为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我市印发了《巴中市促进消费恢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并投放1300万元消费券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消费的拉动作用。
  一张张消费券激起了我市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家庭聚餐、逛街购物、近郊旅游等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旋律,通过创新促消费活动载体,举办主题促销活动,市民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市场生机勃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服务业强市的意见》《巴中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巴中市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六条措施》等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明确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重点和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逐年向好快速发展。
  通过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我市聚焦提振大宗消费和重点消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步行街和商业中心等消费平台,积极培育限额以上企业,多途径开展线上线下促销,扩大大宗商品、生活必需品消费,有效激发消费潜力,形成了以消费提升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渠道的市内消费市场。

经开万达、中泉国际、红叶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纷纷建成,特色商业街、步行街相继打造,不仅促进了城市商圈、便民生活圈健康发展,还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5.1亿元,是2013年的2.7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477元,比2013年增加了9262元……消费拉动经济的引擎动力更加强劲。
  在促消费工作中,我市始终把改善民生、保障生活物资作为重点任务。目前,全市已建立保供企业143家,积极引导应急保供骨干企业加强货源储备、产销衔接等工作,做到主要生活必需品不缺货、不空架、不断档、不脱销,确保市场秩序稳定。
  特别是疫情发生后,我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强化货源监测,加大调运力度,以片区和网格为单位,开展“社区团购”,推行线上销售线下“零接触”末端配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保障了疫情期间生活必需品供应和物价平稳。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十年来,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145.4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60.74亿元,增加了215.27亿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13年的35%提升到2021年的48.6%,提高了13.6个百分点……消费市场迸发的源源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一剂“兴奋剂”。
  畅流通 兴电商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称重、装盒、打包、贴封条,一枚枚经过清洗喷字后的鸡蛋,经过精心包装后,被装到了排队等候的物流公司大卡车上,开始了漫漫的“卖途”。这是日前发生在平昌县电商产业园的一幕。“在网上卖鸡蛋的销量比在村里卖鸡蛋,好多了。”在电商产业园售卖鸡蛋的许志平告诉记者。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流通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随着新一轮产业升级浪潮的到来,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015年5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实施“全企入网”“全民触网”和“电商进农村”三大工程。2016年,我市编制完成《巴中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指出未来要将巴中建设成为“川东北及秦巴区域互联网+电子商务”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带。
  一系列的文件出台,彰显出市委市政府在电子商务发展上已定下的发展思路、目标和时间表。
  谋定而后动,笃行以致远。
  时间向上回溯,2015年9月,我市首个农村电商服务店在通江县青峪镇(原青浴乡)文昌村建成运营,这是全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重大节点,也是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成果。农村电商,这个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商务平台,如今已在全市遍地开花,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十年来,在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工作中,我市深入开展“全域电商、全企入网”,积极引导鼓励市内大型商场、批发市场、连锁超市、餐饮企业、工业企业、特色农企等建立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物流的快速畅通为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基础。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农村交通物流发展项目建设为契机,我市始终把电子商务进农村作为打通乡村物流体系的重要抓手,促进交通运输与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部门物流设施和资源共享,实现县乡村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全覆盖,解决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等问题。
  十年来,我市商务系统强化商贸流通体系支撑作用,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农村商贸振兴行动和商贸流通畅通行动。目前,全市商业网点已经达到5.2万个,累计新建乡镇电商服务站14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839个,乡镇物流配送站172个、村级物流配送站627个,基本形成县有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乡有电商服务站、村有电商服务点的新型农村流通网络。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十年里,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飞跃。农村电商的发展,已经成为助力我市乡村振兴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稳外贸 引外资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今年1月23日,位于巴城回风北路的义巴国际商品城正式开放营业。作为我市招引外资的重大项目,义巴国际商品城内还将配套数字经济直播、直营店、仓储物流、城乡配送等项目建设,所有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1亿元,每年带动本地就业150人以上,解决3000人创业就业。
  “我们商品城有上下两层,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经营‘爱喜猫’进口商品和‘义乌好货’国货精品。”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颖表示,希望通过义巴国际商品城,把义乌乃至全球的商品推荐给巴中的市民、经销商,同时把巴中特色产品推向东部沿海乃至全球。
  从沿海城市到川东北边陲,从东南沿海到巴山蜀地,从义乌江之滨到巴山之畔,义巴国际商品城为巴中带来的不只是丰富的货品,更是长期以来巴中寻求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我市坚持敞开大门“引进来”。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投资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深化外来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改革方案》等投资促进政策,着力打造投资政策洼地。
  对外开放不仅引来了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和理念,还推动了市场观念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好彩头、泰美克、居然之家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在巴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省内、国内再到全球,巴中引进了越来越多的外资,这也正是巴中扩大对外开放、谋求合作共赢的真实写照。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有力提升了全市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注入了强大动力。
  不仅要引进来,我市还始终坚持迈开大步“走出去”。今年7月20日,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重庆召开,我市共邀请23家企业展示展销“巴中产、巴中造”优质产品,其中通江银耳、长赤翡翠米、南江黄羊等产品进行了现场烹饪展示。
  洽谈会上,46家重庆企业和22家巴中企业对接洽谈,集中签约0.6716亿元,累计达成采购协议2.31亿元。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我市稳外贸、引外资工作的生动写照。
  十年来,我市积极适应国家政策新导向,对外贸易和对外合作规模不断提升。2013年至2021年,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3.5亿元,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近5亿元;累计争取国省外经贸发展资金2800余万元,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外经贸展会(洽谈会)200余场次;农产品、白酒、摩托车、汽车配件、电子类等产品出口涵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乘风破浪正当时,不待扬鞭自奋蹄。
  回望过往,商贸工作给了巴中充足的底气,奠定了新的发展优势。展望未来,巴中将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积极主动的担当、务实创新的举措,不断激发消费活力,提升对外投资合作质量与效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记者 曾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