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大巴山 乡村振兴启新篇

——全市一季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现场拉练速写

2023-04-10 08:43:04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最美人间四月天,草木蔓发,生机盎然。4月3日至7日,巴中市2023年一季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现场拉练如期举行。本次现场拉练聚焦市委“五个确保”年度目标,落实“稳、防、拼、创”四字策略,重点检验“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工作中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情况、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工作中的稳岗就业工作情况、实施资金项目质效双提行动工作中的衔接资金项目开工建设和到位资金拨付情况”三项工作,通过综合评比、现场问效,问出新干劲、拼出加速度,各县(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更好实现年度目标、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恩阳区
  在恩阳区尹家镇下苏村的水稻集中旱育商品秧示范基地,薄膜覆盖下的53亩高标准农田里,前不久播撒的稻谷种已经发芽长苗,满目翠绿。下苏村也是恩阳区下苏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整个园区覆盖2镇4村,耕地总面积11000亩,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500亩,今年计划在园区种植优质水稻8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600亩。
  开年即开干,开局就决战。今年来,恩阳区按照省市要求,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推行“1333”工作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红”。
  ——抢先抓早,提前部署。突出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重点帮扶村支持体系三大体系,实施资金项目质效双提行动、易迁后续扶持行动、和美乡村建设促进行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行动、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五大行动,抓实人才队伍建设、过程监督管理、试点示范创建三项重点。全区产业发展、以工代赈等64个衔接资金项目3月底前全面开工,红岩芦笋产业园、普济宫魔芋产业园、下苏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设。
  ——抢拼实干,压茬推进。全区上下紧盯监测帮扶、产业就业、乡村建设,抢抓时限、快速推进。坚持“三区同建”,加快编制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持续推进26个重点帮扶村和“三个一批”村建设,全面建设碧石、下苏、红岩3个农旅融合示范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次第呈现。
  ——抢先争位,保障落实。梳理“1+30”衔接配套政策,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户到人政策清单、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申报政策“明白纸”,张贴宣传到千家万户,兑现落实到每户脱贫户。制定政策、任务、责任、时限“四张清单”,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件件事项有着落。全面落实投资促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制造业发展突破“三年行动”,积极创建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标准试点区,努力探索具有恩阳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致富产业势如破竹,恩阳区正加快创建乡村振兴先进区,奋力书写恩阳乡村振兴新答卷。
巴州区
  4月3日,雨后的川北神秀阴灵山更加秀丽。又是一年采茶季,在阴灵山山脚的枣林镇灵山村,1000余亩茶园内一片新绿、翠色欲滴,茶树丛中人头攒动,爽朗的笑声此起彼伏。这1000多亩茶园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的分红收入。
  作为曾经的贫困村,灵山村在2017年整村脱贫后,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实施政策红利型、文旅康养型、入股分红型、生产经营型、服务创收型等多种发展路径,辐射带动全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2022年,灵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人均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元,从曾经的贫困村到现在的全省“四好村”、全省“最美古村落”、“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
  灵山村的蝶变只是巴州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州区坚定把“三区同建”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统筹实施各类重大项目,持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宜居宜业、群众富足富裕,加快重塑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坚持“三生相融”,谋划实施项目。项目谋划上突出绿色引领。敞开胸怀“拥抱”新基建、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文旅康养、新能源新材料等优质项目。紧盯签约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投资完成率,逗硬执行项目工作绩效管理、工作专班重点推动、三包三挂钩等成熟机制,创新实施重点工作“月调度”机制,确保项目如期完工、及时投用。
  ——坚持项目打捆,推进“三区共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产业业态、基础配套、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一体规划。致力推动民房变民宿,庭院变花园,农户变商户。坚持基层治理项目化,选优配强班子和后备队伍。
  ——坚持系统观念,促进品质发展。推动新型社区建治同步,强化党建对基层治理引领作用,持续政治化育、能力培育、作风教育,做好外来人员管理融入,努力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家园,推动社区治理由能治向善治转变。
  新时代新征程,巴州区将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确保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成绩。
  南江县
  这两天,在南江县云顶镇黑潭村,青山绿水间的1200余亩茶园郁郁葱葱,整齐的茶树从山脚盘旋而上,绿色的春茶铺满山岭。山风习习,茶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茶农三五成群,背着竹篓穿梭在新绿间,手指如同精灵,在枝叶间旋转飞舞,一提一掐,抢摘鲜嫩叶芽。如此美景,引得不少游客前来体验采茶。
  山清水秀,佳景如画,以茶促旅,游人如织,这是黑潭村近年来围绕茶产业发展努力的一个方向。近年来,黑潭村在南江县税务局的帮扶下,依托云顶茶乡AAAA景区的辐射带动,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围绕“特色、规模、效益”三个环节,通过三田(高塝田、望天田、漏筛田)改旱、撂荒地整治、田坎地院综合利用等措施大力发展茶叶产业。
  黑潭村还兼顾实施茶地套作、茶果采摘、种养循环等短期致富项目,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茶地套作大豆、无花果等农经作物500余亩,带动126户脱贫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引进巴山土鸡规模养殖场2个,培育养殖大户12户,年出栏巴山土鸡3万余只,带动30余人年人均增收2000元。引进南江黄羊规模养殖场2个,培育南江黄羊养殖大户5户,年出栏南江黄羊2000余只,带动农户20余人,年人均增收2000元。
  扩大到整个南江县,今年以来,全县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多措并举巩固成果。紧盯“对象监测识别、分类精准帮扶、风险稳定消除”三大环节,牢牢守住不发生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不断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体系、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实现了对“三类”监测对象的全面监测和对农村人口的全覆盖走访排查,打通了防止返贫致贫“最后一米”。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应帮尽帮,全县监测对象837户2623人,已消除风险525户1661人。
  ——千方百计助农增收。紧盯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两个高于”,持续推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通过发展产业促增收、稳岗就业促增收、政策兜底促增收,去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5160元,同比增长12.4%。
  ——严把关口用好资金。采取“321”工作法,对全县衔接资金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坚持资金下达与绩效申报同步、监督检查与项目绩效监控同步、竣工验收与绩效结果评价同步,坚持重点督查和全过程监管“两结合”,坚持严把利益联结机制“一重点”,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
  面对新的历史性任务,南江县正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向着乡村振兴的春暖花开之路进发!
  通江县
  四月的通江县广纳镇构花坪村,金灿灿的油菜花潮退去,绿油油的菜籽荚挂满枝头,这里也是通江县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从空中俯瞰,连片油菜地与交错的乡村公路、错落有致的村落、蜿蜒的溪流共同构成了一幅秀美田园图景。
  通江县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0年“脱贫摘帽”。今年以来,全县围绕“创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工作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突出发展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守正创新、奋发有为,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全力冲刺“一个目标”,创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策落实、强化责任担当,持续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通江县防贫救助实施方案和发东西部协作困难救助、教育帮扶、医疗帮扶、就业帮扶、残疾人帮扶等5个专项方案,确保政策无缝衔接、有效落实。
  ——聚力构建“三大体系”,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构建防返贫监测帮扶体系,全力以赴守底线;构建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体系,全力以赴促增收;构建重点帮扶县、村支撑体系,全力以赴助发展。加快实施年度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短板。今年1—3月共纳入监测对象8户31人,落实帮扶措施94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大力实施“五大行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施资金、项目质效双提行动,全面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实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全面巩固易搬后续扶持成果;实施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品牌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协作帮扶成效;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行动,全面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
  通江县正持续抓好粮猪稳产保供、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园区巩固提升、农村综合改革、重大节会筹备等,在粮食生产、农村居民收入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口,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厕所革命等方面创造新经验,全力打造优质粮油、巴山肉牛等新亮点,切实补齐发展短板,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助推乡村振兴。
  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产业生机盎然,一座座新居亮丽多彩……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通江大地徐徐展开。
  平昌县
  每天清晨,在平昌县土兴镇大湖村集体肉牛养殖场,“哞-哞-哞-”的牛叫声响彻山谷;牛棚内,脱贫户李玉洪等正忙着投喂饲草。村集体肉牛养殖场建成于今年2月,目前已养殖肉牛40头。在养殖场的远期规划里,将年存出栏肉牛100头,种植牧草130亩,同时带动周边75户农户种植牧草,回收秸秆260吨,实现就近就业50人次,人均稳定增收5000元。
  而在距离土兴镇约10多公里外的得胜镇,同样是一派产业兴旺的景象。每月1、5、9日,流传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的得胜牛市便热闹异常,满载肉牛的货车往来穿梭,牛叫声此起彼伏,南来北往的客商忙着讨价还价。近年来,得胜牛市乘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风,投资1.21亿元,建成占地110亩的集检疫区、消毒区、交易区、代养区、停车区、开票室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交易市场,年交易肉牛2万余头,交易额达3亿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今年以来,平昌县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三大目标,树牢底线思维,聚力“建体系、夯基础、抓重点、出特色”,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构建“三大体系”,从制度机制层面抓底线坚守。构建常态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体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出现一户一人“漏测失帮”;构建脱贫群众增收体系,围绕“两个收入增速”达标,从产业、就业、政策兜底三个层面,着力完善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工作体系,力争年转移就业稳定在28.6万人以上,其中脱贫劳动力5.6万人以上;构建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积极对接国、省重点帮扶县(村)支持政策,认真组织编制2023年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实施方案。
  ——实施“五大行动”,从执行落实层面抓重点突破。实施资金项目质效双提行动、易迁后续扶持行动、东西部协作品牌提升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行动,今年平昌县共储备项目146个,概算总投资5.93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0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6个,其他项目3个,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四大抓手”,从方法路径层面抓创新提升。突出“向上争取支持”“试点示范”“经验推介”“考核督查”四个抓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全省乡村振兴局长会议安排部署,确保各项工作在保底线的基础上,再创新亮点、再上新台阶。
  站在新的起点,平昌县正一手抓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一手抓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坚守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底线、不出现整村整乡返贫底线“三大底线”,突出产业促增收、就业促增收、政策促增收,持续深化省级重点帮扶优秀县创建成果,积极争创乡村振兴先进县。
  经开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以来,经开区严格落实“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持续提高辖区群众满意度。
  ——做优“产业”文章,推进共同富裕。坚持聚焦“一区三中心”建设目标任务,立足奇章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锚定“奇章全域农村农业开发”主战略,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定位,奇章街道办事处规划至2025年发展粮药套种3000亩以上。积极推行“公司+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可带动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带动一般农户人均增收900元以上。
  ——筑牢“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兴文街道办事处观音桥村既有道路维修改建项目、乡村振兴水利建设项目、科学管理工程,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品质。
  ——做好“民生”文章,提升幸福指数。通过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强化政策落实、拓展公益性岗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干群一心合力唱响和美歌。
  乡村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方位的振兴。经开区正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盘棋,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一张张恢宏蓝图、一幅幅动人画卷、一个个崭新成效让综合检验组成员深受触动,大家结合各自县(区)的实际情况纷纷表示,在兄弟县(区)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为下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将做到责任上肩、措施上手,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和常抓的韧劲,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巩固脱贫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
  新征程、新起点、新使命。今年,全市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高水平构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体系、脱贫群众增收体系、建立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三大体系”,高质量实施资金项目质效双提行动、易迁后扶强基提质行动、东西部协作品牌提升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行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行动“五大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增加、脱贫地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记者 严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