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姿态逐梦星辰大海

——巴中市科学技术奖励暨人才发展大会上获奖代表发言摘编

2023-05-31 08:48:38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优越的创业环境和优良的人才生态让企业做大做强
  ——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

  巴山牧业创新团队入选升格后的首届“巴山优才培育计划”。作为该团队的核心人物——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市优越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人才生态。
  14年前,张育贤回乡创业,选择了青峪猪养殖产业。创业伊始,困难重重,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让他行稳致远。为保护青峪猪资源,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推动下,青峪猪被纳入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为支持企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从2016年以来,将其不间断地确定为市级领导挂联企业。张育贤认为,正是有了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关心厚爱,才有了巴山牧业的发展壮大。
  巴山牧业所在的通江县,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也“毫不保留”。张育贤介绍,2009年,通江县将青峪镇、板桥口镇等10多个乡镇划定为青峪猪保种区,并由政府出资建设养猪场租赁给巴山牧业使用,帮助企业解了燃眉之急。2013年,企业面临人才困境,通江县创新“政招企用”机制,引进一名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派驻企业工作,一干就是11年。今年又拟为企业引进专业人才。为做大青峪猪养殖产业,通江县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级“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目标,落实“1+3+125”青峪猪产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用地及水、电、路、网等具体问题,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如今,巴山牧业已成为全市首家“新三板”上市企业。
  张育贤表示,民营企业就如同森林里的种子,从萌芽长成参天大树,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全市将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市县先后出台惠企政策,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务。
  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千里不忘本。作为“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巴山创新团队牵头人和本土企业家,张育贤表示,将永葆初心,力争两年内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年内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峪黑猪新品种;固守本心,深入探索“五方联动”模式,力争每年帮扶带动500户农户增收;坚定信心,努力将品牌做优、产业做强,力争2025年实现青峪猪出栏25万头、产值15亿元,2026年成为主板上市企业。
  校地合作助力老区振兴发展
  ——四川工大西南食品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部总监杨晓春

  杨晓春是一名东北人。作为四川工大西南食品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部总监,来巴中工作缘于校地合作。
  巴中市人民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四川工大西南食品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落地恩阳。杨晓春表示,成立至今,巴中市、恩阳区给予企业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恩阳区委、区政府提供了500平方米办公科研场地和3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并采用“政招企用”方式为公司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同时派遣工业园服务跑团开展“一对一”联系服务。
  “作为一名从东北来到巴中的科技工作者,我深受感动和鼓舞。”杨晓春表示。
  公司成立以来,其团队一直致力于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紧密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巴中芦笋、银耳、道地药材、优质粮油等特色农产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研究。目前,该团队先后取得鲜耳加工等专利授权10项,魔芋工厂化栽培智能管理控制系统等软件著作权5项,佛手蜜饯制备方法等食品安全标准5项。团队在特色农产品工厂化栽培、智能在线监测、环境控制及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整体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开发的芦笋汁、银耳饮料等精深加工产品,远销欧美地区,销售额累计突破1000万元。项目直接带动种植农户18家,技术应用500亩,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300人,带动农业增加值500万元。
  “作为一名企业技术负责人,我将与团队一道,紧紧围绕巴中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力争早日实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杨晓春表示,作为一名巴中科技工作者,将与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同心同行,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链改造升级的积极作用,聚力突破一批制约全市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为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和技术力量
  ——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道地药材研究所所长米亚东

  2022年5月,市委组织部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等10个市级部门,选派油菜产业技术服务团等16支专家人才服务团深入乡村振兴、产业园区等一线开展人才下乡万里行活动。
  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道地药材研究所所长、农艺师米亚东率领的林草中药材产业服务团就是其中之一。
  为准确掌握全市金银花、枳壳等中药材品种发展现状,米亚东团队按照农学及中药学特性指标,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科学论证,形成了多份比较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在《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补充目录研究报告》提出的野生淫羊藿变家种生产建议,被市政府列入“森林粮库”论证项目;撰写的《制定川明参食品安全标准的建议》,得到西华大学、成都大学等多名专家学者支持响应,并为全省确立川明参食品标准提供有效参考。
  针对我市中药材产业既缺专业人才又缺管护技术的现状,米亚东团队一方面创建了“农业VS药材”微信公众号,动态发布中药材科学生产管理办法及应急措施;建立“林草中药技术交流”微信群,常态开展品种推荐、技术引进、市场销售等线上交流,确保生产问题第一时间解决,最新技术第一时间传播。另一方面,深入各地中药材园区及重点企业,“一对一”提供金银花、杜仲等林木药材及林下套作黄精、天麻等技术服务,“手把手”传授枳壳“一干三支”“多层塔状”等修枝方法,“点对点”培训基层农技员、种植大户等800余人次,结对帮带23名青年人才,受到基层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米亚东团队还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因素,在通江空山、巴州白庙等地开展丹参品种对比、“金银花—黄羊粪便”使用示范等项目试点;在南江金银花、恩阳道地药材等园区推行“金银花—大豆”“佛手—川明参”等粮药、林药套种模式;联合金万博杜仲、秦岭药业等企业建立研究基地,开展杜仲三倍体嫁接、枳壳“高大树”三连锯矮化扩冠等技术攻关。
  米亚东认为,其率领的服务团在下乡中取得了工作成效,但与发展所需和群众所盼还有较大差距。“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扛牢人才下乡万里行活动赋予的重大使命,常态深入乡村一线真帮实扶,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为产业培育、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米亚东表示。(记者 李云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