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色巴中“绿色答卷”

2021-11-15 08:55:32来源: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量:

初冬的巴河依旧是水清岸绿、碧波荡漾。当清晨的第一缕暖阳刚刚洒下,巴城回风北路滨河路迎来了晨练的市民,漫步在健身步道上,欣赏着巴河两岸的美丽景色;夜晚,华灯初上,望王山公园内市民络绎不绝,行走在葱郁花木间,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如今漫步巴城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列入市委“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强力推进,大气、土壤、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达标、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源头治污 守护绿色家底

千里渠江从巴中发源南下,在源头上守住一江清水,对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大家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很少有人往河道里扔垃圾了。”南江县下两镇东河社区党支部书记、下两镇巴河东河段河长赵桂珍告诉记者。除每周两三次到负责的河段巡查外,赵桂珍还时常带上大喇叭上街开展环保知识宣传,组织辖区57名楼长开展网格化管理,确保河道干净整洁。

以“河长制”为抓手,啃下生态硬骨头。市委、市政府先行先试,创新部门联动、三长护河、审计跟踪、综合考评、立体监督“五项机制”,打造规范、民生、清水、致富、幸福等“五种河流”的河湖长制工作新路子,协调联动、运转有序的河长制新格局全面形成,各级河长担当新使命,披坚执锐、主动作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新成效,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已初步显现,生态美丽巴中画卷正徐徐展开。

做好“水文章”也要守好“巴中蓝”。走进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一块硕大的显示屏幕上正不停更新,市域范围内各建筑工地PM2.5及PM10的实时数据一目了然。“每隔两分钟就实时更新数值,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工地的扬尘污染情况及噪声污染情况。”该中心受理员张珊介绍,扬尘污染治理是打好蓝天保卫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8个百分百”标准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全面整治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顽疾。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建立“五污联治、六区联防、八部联动”攻坚机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蓝天白云,无滤镜”“又是一个好天气”……近年来,“巴中蓝”频频刷爆市民微信朋友圈,成为巴中靓丽名片。

【数据看变化】

“十三五”期间,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7%,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截至今年9月底,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7天,优良率94.5%;PM2.5、臭氧平均浓度26、115.4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6、5.9个百分点;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均达到II类水质,4个省控断面均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水质优良断面占比100%,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位居全省前列。

挂图作战 攻克环境顽疾

环境好不好,群众感受最深。“问题整改好了,住起更舒坦了。”10月15日一大早,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村民陈玉清和老伴又到家门口转路,看着不远处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出的汩汩清水,老两口满意地说。

“不达标排放坚决不移交不办结!”在办理群众信访投诉件“四川世纪景程科技有限公司中标恩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造的污水处理站设备不能正常运行且出水水质不能达到一级A标”问题整改中,恩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到信访交办件后,恩阳区迅速成立整改工作组,开展现场核查,制定整改方案,同时全覆盖对该区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检查调试,开展水质检测,全力以赴推进整改,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以整改实效回应群众关切。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近年来,我市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措施,聚焦“当下改”和“长久立”,挂图作战,专项攻坚,强力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就问题整改,建立市、区县领导挂牌督办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机制,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采取督察问题整改“一对一”谈话交办、“周问询、月调度、季通报”、“红黄蓝”三色预警和专班专函暗访督办机制,将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纳入区县、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和环保党政同责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一大批自然保护地环境问题、县级以上饮用水源问题、“散乱污”企业等“老大难”“硬骨头”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数据看变化】

截至目前,全市1003项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994项,完成率99.1%,剩余9项正按时序推进整改,无整改逾期情况。

全域推进 创建生态示范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
  走进平昌县驷马水乡,一座座巴山新居整洁靓丽;产业园内,村民们以工人的身份忙碌着;广场上,老人带着孩子或散步赏景,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一幕幕和谐的乡村景象映入眼帘……随着山、水、乡村的不断融合,昔日默默无闻的小镇成为平昌县域旅游的一张名片。

立足绿水青山,坚持农旅、文旅、城旅融合发展,成功建成白衣古镇、驷马水乡、佛头山等7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等12张国字号旅游名片。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平昌县不断构建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的生态经济框架,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现实,从而绘就出“生态与旅游齐飞,青山共金山一色”的美丽画卷。去年11月,该县成功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生态是巴中最大优势,绿色是巴中最靓底色。我市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685.9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3.71%,初步构建起“三线三区”的国土空间格局。全域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全市已有4个区县获得国家命名,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38项指标已达标31项,生态示范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数据看变化】

全市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完成40个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销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4万亩,完成营造林130.95万亩。认真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取缔和处置渔船1029只,增殖放流1500万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