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触网 在“云上”焕发生机

2020-06-20 08:33:00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非遗购物节”共享保护成果

6月13日至20日,由国家文旅部组织实施的全国首届“非遗购物节”“云游非遗”线上推广活动打破常规,创新推广非遗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以往的线下活动不同,非遗一改往日“藏在深闺无人识”,既有线下也有线上的活动,与“互联网+”时代主动接轨。我市11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通过天猫、京东、快手、微店等平台,积极参与其中,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创新方式搭平台

6月13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启动。全省各地围绕传统医药、传统体育和餐饮类非遗项目,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240余场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非遗活动。

在我市,巴山剪纸、巴中皮雕、蜀绣、叶脉雕(画)、老廖家腱子牛肉、江口醇酒、巴山腊肉(朱老头)、巴河风干鱼、驷马豆瓣(何大妈)、巴山红周记蔬菜汁豆干等11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积极参与其中。

活动当天,江口醇酒业参加了成都宽窄巷子的线下活动,通过现场展示,让非遗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

随着抖音、快手等兴起,非遗项目也开始融入新兴传播渠道。拍短视频、直播、开线上体验店,曾经濒临失传、缺乏市场的非遗项目,在新的平台上迎来了新的关注,被注入了新的活力。“非遗购物节”是产品走向市场,拉动消费的途径。

市文广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非遗购物节”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推动文旅融合协同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及相关企业“上线”,为非遗助力脱贫拓展新模式。

新模式如何让非遗传承人接受并主动参与其中?为了办好“非遗购物节”,让非遗传承人更快适应新模式,省文旅厅非遗处以市州为单位培训如何开网店,市州再对区县进行指导。市文广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从5月初确定了全市11家非遗工坊集体上线后,加强了对传承人的电商知识培训,让不少手艺人认识电商发展趋势,了解消费市场需求,利用电商平台从市场中获取收入。

市文广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工作人员陈岑作为此次购物节的指导老师,主要负责对区县的非遗传承人进行在线指导。“也算是一次新的学习,从如何开店到服务,一对一指导。很多上了年纪的非遗传承人无法自己开网店,在子女的帮助下也能顺利体验电商新模式。”陈岑说。

巴中皮影(雕)非遗工坊主要从事“民间皮雕”和“皮影戏表演”,该非遗工坊现有从业人员12人。工坊带头人肖德秋,从事皮影戏演出和制作43年,很少将作品在网上进行销售。

“从来没有接触过,很艰难,但互联网肯定是非遗传承人必须重视的平台。”巴中皮影传承人肖德秋说。

 非遗“触网”新舞台

“四川非遗购物节”是本次系列活动的亮点。非遗购物节汇集了全省356位非遗传承人、536家非遗店铺及相关企业,展示展销5000余款非遗特色产品。

透过一块屏幕,将非遗项目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展播。足不出户看非遗、买非遗文创产品。

新的平台,挑战与机遇并存。老廖家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打开老廖家腱子牛肉的淘宝店,风干手撕牛肉、灯影牛肉丝、辣卤牛肚等商品琳琅满目,刺激着网友的味蕾。一款手撕牛肉,月销量上万份。不少人留言评论:“看薇娅直播来买的,味道香辣,吃起来过瘾!”“作为一个在外地的巴中人,这家牛肉让我吃到了家乡的味道!”

除了非遗工坊线上销售,各区县也在活动期间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6月13日,南江县“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仿古街戏楼举行。高亢的巴山背二歌、柔情浪漫的民间小调、独具特色的巴山花鼓、激情澎湃的薅草锣鼓等形式多样的民俗节目通过直播向网友展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利用微信平台将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现场实时直播,同时邀请了抖音、快手等平台主播同步线上直播,线上观看点击量累计七千余人次。

据了解,为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传播工作,倡导非遗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增强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南江县还将开展系列活动。如通过新媒体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健康生活理念;推介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和非遗项目体验基地,同时联合旅行社在6月推出相关优惠活动;通过宣传片和微文展示南江县近年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利用直播平台开展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食和巴山茅山歌的教学活动;联合本地新媒体推介非遗产品,邀请网红主播宣传带货。

平昌县利用首届“非遗购物节”这一平台和契机,组织了江口醇酒传统酿造工坊、巴山腊肉加工工坊、巴河风干鱼制作工坊、何大妈豆瓣加工工坊成功上线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并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助力工坊产品销售,集中展现了非遗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是一次“非遗+互联网”的有益尝试和创新实践。同时,“平昌县原产地商品”天猫官方旗舰店启动,通过直播间为平昌非遗产品带货,助推平昌非遗产品和其他原产地特色农产品销售。

购物节期间,通江县也不断扩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巴山剪纸、蜀绣的影响力,带动通江银耳生产传统技艺、巴山藤编传统编织技艺、火米糖等项目的发展,提高通江县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让非遗助推通江县脱贫攻坚。

 “云上”非遗新常态

曾几何时,传统非遗的保护传承面临危机,而如今新的平台,给非遗保护带来新的机遇。

传统工艺没变、味道没变,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购买方式在变,非遗保护,不得不在传统销售渠道之外,向网购进军。

“非遗购物节对于巴中来说,是一次试水,也为创新举措保护传承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市文广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相关负责人说。

然而,并非每一位非遗传承人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试水都很成功。新平台带来了新机遇,却仍需非遗传承人开动脑筋,让公众真正走近非遗。

蜀绣非遗工坊带头人杨莉也做起了网店,参加此次的购物节。“这几个月在景区的实体店生意不多,只好在网上来试一试。”工坊成立以来努力解决当地贫困户、残疾人就业,已带动当地10余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农民家庭发家致富。

叶脉雕(画)非遗工坊带头人吴星明,此次购物节线上店铺销量不高,他计划下个月开始做直播,“我们无论手艺还是产品都拿得出手,说不定就有网友看上了呢。”

“‘非遗+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因为疫情的原因,作为旅游商品的叶脉画生意不太景气。接下来也准备开始转型,将叶脉画做成装饰画走进寻常百姓家。”吴星明说。

非遗向互联网新平台进驻是必须尝试的方向,现在90后喜欢刷抖音、00后玩B站,非遗要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只有主动去接近这些潜在的消费者。

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非遗传承人甚至行业主管部门都看到了这一点。

市文广旅局积极探索“非遗+扶贫”机制。以创建农村文化振兴示范村为抓手,制定了《农村传统手工艺和生产技艺传承保护工作方案》《巴中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实施方案》,设立了一批适合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目前全市已设立蜀绣、巴山剪纸、叶脉雕(画)、巴山腊肉、等非遗就业扶贫工坊11家,解决就业人员1500余人,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我市各区县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当地老百姓依靠传统手工艺能就地就业、增加收入。

非遗就业扶贫工坊带头人将剪纸、竹编、刺绣、雕刻等传统手工艺人聚集,积极开展非遗技艺的挖掘、传承和开发,打造符合现代审美的传统手工艺品,不断丰富我市文化旅游产品,助力非遗生产性转化,实现非遗在实践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全市11家非遗工坊入驻京东、淘宝、快手、抖音等平台,推动传统工艺与消费市场衔接,打通巴中非遗产品在线上的流通渠道,利用网红直播带货等手段,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推广路径,带动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传递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以非遗项目为核心,以旅游线路为依托,策划推出了巴山巴水·巴人巴风非遗之旅、壁州风情非遗之旅、米仓风韵非遗之旅等特色非遗旅游线路,打造了行浸式夜游体验项目《梦境·光雾山》,展示了传统音乐“巴山背二歌”“巴山茅山歌”等非遗文化,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购物节”既为广大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相关企业拓展了销售渠道、提供了推广机会,也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认识、喜爱非遗,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也将因此形成良性循环。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扶持非遗技艺和生产,打通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而引入电商平台、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有效扩大消费,助力文化扶贫。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有闪光的现在,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