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建雨水管道、海绵化道路、污水处理站……

“新建+改造” 让城市更有弹性

——我市城区绿地建设、污水处理指标等居全省前列

2023-06-02 09:24:40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措施
  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方法,建设河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山地特色海绵城市。
  成效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为24.4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7.79%。
  亮点
  目前,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为67.4%、污水处理率为99.8%,均全省排名第一。
  目标
  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天星湖水库碧波荡漾,津桥湖公园水清景秀,母亲河巴河水流潺潺……初夏的巴城,从湖泊水系到公园绿地、从城市主干道到街头巷尾,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因为海绵城市建设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近年来,我市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大力建设河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山地特色海绵城市,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我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为24.4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7.79%。
  管水
  全力防止城市内涝

  5月30日以来,我市雨水明显增多。但在巴州区长寿路,市民惊喜地发现,街面上囤积的雨水比往年少了许多,多了一份雨天出行的舒适感。
  城市内涝是城市发展的硬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将城市内涝点整治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加快构建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中,我们把水安全保障作为重要一环,大力构建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外围依托南江河二段、恩阳河等河堤防及天星桥等水库工程构筑防洪屏障,采取清淤、整治、保护等方式解决淤塞、断堵的情况,避免外围山洪涌入;内部城区设置截洪沟、环山堰、雨水管道等内涝防治设施。
  长寿路的变化,就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不断夯实水安全保障带来的效果。
  据介绍,此前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底子薄,巴城广电中心片区遇到大暴雨极端天气,山水易入城,造成积水严重。为解决这一内涝现状,我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长寿路疾控中心至山水大院雨水管网建设施建方案》,项目主要内容为在广电中心、山水大院片区建设雨水主干管约2.1千米,总投资约789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片区易发生内涝的情况。
  而在巴中经开区黄家沟妇幼保健院后山,去年年底竣工的环山堰也将在今年汛期发挥作用。
  “城市周边山体环绕,如逢暴雨天气,会导致山水漫灌至附近道路和低洼地带,造成地面积水,形成城市内涝。修筑环山堰,目的是把水‘管’起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堰渠就像给山洪安排了一条路,通过精心设计流向和容量,让从山上流下来的水‘去’它们该‘去’的地方,最大限度避免黄家沟妇幼保健院片区城市内涝的产生。”
  据介绍,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我市将加大城市内涝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雨水管道提标改造、巴州再生水厂建设、排涝泵站建设、蓄水池建设等。预计到2030年,我市将在雨水管道提标改造中新建雨水管道31.63千米,改造雨水管道5.77千米。
  用水
  让地面自由“呼吸”

  建设海绵城市,更重要的是要让城市有“海绵”的特征:遇到降雨时,能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又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5月30日早晨,一场大雨过后,巴州区津桥湖湿地公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味和阵阵桂花香。步游道上,市民们享受着这片“城市绿肺”带来的惬意。
  津桥湖属嘉陵江水系渠江源头南江河二段支流——李家堰的下游。2017年8月,巴州区启动实施李家堰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经过3年的集中整治,公园全面改造完成,昔日污水横流的“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了集观光、休闲、娱乐、生态于一体的水利景观平台。
  而津桥湖公园不仅是一个湿地公园,还是一个海绵公园。在建设之初,就将海绵城市技术运用其中,通过对河道分段进行“前置净化—蓄水—润泽”。应用芦苇、睡莲、慈姑等水生植物的自净功能达到前置净化目的;修筑拦水坝,对上游水体进行收集和储存,同时以景观水系为中心,利用竖向设计,通过采用各种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等海绵设施对公园内的雨水进行收集,做到公园内雨水不外流。
  津桥湖公园仅仅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在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新建湿地公园。目前,全市已建成大溪沟、津桥湖、芦溪河、巴中经开区湿地公园等各大“海绵”板块。
  除了湿地公园,我市能“呼吸”的还有城市道路。“为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等传统做法,我市在新建、修缮市政道路时,尽量使用渗水材料,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我市对巴州区江北状元桥街进行环境整治。“修复时,我们拆除了人行道原有的压模混凝土铺装,采用了新型石英透水砖,透水性是普通铺路材料的3倍以上,有效减少雨污水沉积。”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已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规划新建和改造海绵化道路19条,其中新建海绵化道路5399.7千米,改造海绵化道路3464.48千米,建设和改造绿地公园9处,总面积310.6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66平方米、全省排名第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5%、全省排名第三。
  治水
  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

  建设海绵城市,另一个重要指标,则是以治污为本,全面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
  治污,首先要完善污水收集体系,加大管网基础建设。
  通过污水管道治理,恩阳马鞍铺片区群众感受到了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此前,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该片区污水不能进入城市道路污水管网,随着该区域入住人口逐年增加,生活污水治理问题亟待解决。为改善水环境,恩阳区于2021年5月启动了马鞍片区截污干管污水治理工程,并于去年5月完工。
  恩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除铺设截污干管外,还增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解决片区污水长效和短期治理问题,控源截污工程有效解决了污水管网淤积问题,提高了污水收集系统运行效率,对实现黑臭河道控源截污、改善河道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完成雨污合流管网改造约400千米,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约330千米。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为67.4%,排名全省第一。
  除了在污水收集端着力,我市还在污水处理端狠下功夫。
  5月26日,在巴州区梁永镇污水处理站,记者看到巡检员正在检查并清理污水管网,开展厂站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并详细记录污水处理站的每一项数据。
  梁永镇污水处理站于2019年10月底建成投用,日均污水处理量达168立方米,主要处理居民生活污水,采用外部管网提升系统,污水进入厂内后,采用厂内提升泵,从粗格栅、细格栅、调节池进入FMBR一体化污水处理器进行处理,出水经过消毒后再排放,出水严格执行国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执行,有效解决了周边居民污水直排的问题,让生活污水变清水,极大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
  如今,仅在巴州区,这样的污水处理站就有24座,总设计日均污水处理规模可达1.36万吨,有效防范了污水带来的环境隐患,提升了水资源使用效率。
  据悉,为提升全市污水处理率,从2020年开始,我市陆续开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PPP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0.57亿元,在三县三区(含巴中经开区)的173个乡镇、办事处、工业园区,153个农村聚居点统一新建污水处理站。目前,我市污水处理率为99.8%,排名全省第一。
  通过不断优化完善管水、用水、治水体系,预计到2030年,我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记者 张永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