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1-09-27 11:58:43 来源: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巴中市“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解读




巴中市“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5

第一章  奋力开启巴中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6

第一节  基础条件···················································6

第二节  发展现状···················································7

第三节  机遇挑战···················································9

第二章  总体要求·······················································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11

第二节  基本原则·················································12

第三节  主要目标·················································13

第三章  空间布局·······················································15

第一节  优化“一核”保护空间··································15

第二节  培育“四区”支柱产业··································17

第三节  推进“八廊”生态修复··································20

第四章  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安全边界·························22

第一节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22

第二节  强化森林资源法治化监管····························24

第三节  加强湿地保护修复·····································25

第四节  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26

第五章  推进重大工程筑牢生态屏障本底·························27

第一节  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27

第二节  退耕还林工程···········································28

第三节  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29

第四节  生态廊道建设工程·····································30

第五节  森林城市优化工程·····································31

第六节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32

第六章  做优林业价值转化助推乡村振兴·························33

第一节  打造中国知名森林康养目的地······················33

第二节  建设产景融合风景线··································35

第三节  培育现代林业园区提升林产品供给质效··········35

第四节  探索林业碳达峰碳中和试点试验区················38

第五节  开展乡村绿化美化·····································39

第六节  巩固生态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40

第七节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和应用机制················41

第七章  强化防控举措维护林业发展安全·························42

第一节  严密防控森林火灾·····································42

第二节  科学防治林业有害生物·······························44

第三节  加强林业安全生产监管·······························46

第四节  保障种苗质量安全·····································47

第八章  聚力改革创新提升林业治理效能·························48

第一节  全面推行林长制········································48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49

第三节  搭建生态数字感知体系·······························50

第四节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51

第九章  挖掘文化内涵擦亮生态文明底色·························52

第一节  开展全民自然教育·····································52

第二节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54

第三节  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化·······················55

第四节  探索生态文化融合发展·······························56

第十章  夯实保障基础推动规划落地落实·························56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56

第二节  优化人才保障···········································57

第三节  落实投入保障···········································58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58


前  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赋予了林业新使命、释放新机遇,对林业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巴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将《巴中市“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为全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本规划编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准衔接国家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四川省林草发展“十四五”规划、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巴中市林业发展主要目标、空间布局、具体任务等,是指导全市“十四五”时期林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范围为巴中市域,规划年限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奋力开启巴中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全国、全省、全市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市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再次创业的历史新时期、后发赶超的关键突破期、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巴中林业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基础条件

在区位上,巴中市背靠秦岭,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是全国主要山脉横贯东西、纵向南北的联结交汇处,奠定了全国森林生态体系中心的区位优势。境内河流自北向南汇入长江,除南江县北部焦家河属嘉陵江一级支流外,其余均属渠江水系且是渠江源头,奠定了长江流域嘉陵江支流渠江源头重要生态屏障的生态位势。巴中位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几何中心地带,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态宜居供给地。

在资源上,巴中市是全国重点林区。有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驷马河国家湿地公园、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17个。有古树名木7571株。13个国有林场经营森林面积99.7万亩。境内野生动植物265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8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7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

在功能上,巴中市是秦巴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核心区域。横向来看,居于北纬31度,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成为抵御北部风沙向南侵袭的重要防线,在调节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南方地区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支撑。纵向来看,位于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山脉自北向南由高到低走向,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任务,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

举足轻重的地理区位、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巴中林业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第二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巴中市林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要求,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秀美巴中为总目标,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十三五”划上圆满句号。

一是生态屏障本底进一步筑牢。全力推进“七大森林工程”和“九大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222.8万亩,长效保护湿地2.3万亩,森林蓄积达到6496万立方米,森林面积达到116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荣获“国家森林城市” “中国气候养生之都” 等金字招牌。

二是林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积极培育现代林业园区,发展核桃、青花椒、木本药材等特色产业235万亩,平昌县青花椒产业园区、巴州区中药材产业园区作为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点位。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绿色生态优势,建成国家级、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9个、省级森林乡镇7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3个、市级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28个、县(区)森林康养精品点102处。

三是生态扶贫成效进一步凸显。投入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等生态扶贫专项资金12.6亿元,覆盖全市2231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699个,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2万户、42.6万人次,实现贫困人口年均增收1380元,为全市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作出重要贡献。

四是林业改革声音进一步唱响。创新集体林权改革方式和途径,流转林地24.3万亩,落地林权抵押贷款2.4亿元,培育家庭林场75家、林业专合组织98个、林业重点企业8个。巴州区入选全省唯一“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县级试验区”。国有林场改革将全市17个国有林场优化整合为13个,全部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五是生态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坚守森林防灭火底线,编发《巴中市森林防火规划(2019—2025年)》,建立健全包干责任体系,森林火灾损失率每年控制在0.1‰以下。严格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完成全国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331.4万亩,测报准确率达到98%以上,年成灾率均低于3‰。全面落实“两增一保”党政同责制度,严格依法使用林地和采伐林木。

第三节  机遇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占市域总面积3/5的森林是巴中发展的核心优势和比较优势,市委将文旅康养作为“首位产业”,让林业成为“重要资源”,广大市民日益迫切的美好生态需要,多重战略机遇与现实需求叠加,巴中市林业必将迸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顶层设计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市情林情,“十四五”时期巴中市林业主要面临五大机遇。

一是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将大力支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等涉林利好政策,巴中市作为原川陕苏区中心和首府,正处在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绿色生态是巴中最鲜明的特质,市委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目标定位,与林业息息相关。

三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机遇。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大部署,筑牢绿色屏障、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绿色经济、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给予巴中林业的重大政策机遇。

四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巴中致力于打造绿色经济核心增长极,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高度契合。

五是碳达峰碳中和机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已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推动下,让林业迎来又一个高质量发展“春天”。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在奋力开启巴中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进程中,还有诸多挑战,需要逐一破题。

一是使用林地定额指标缺口较大。“十三五”期间,全市使用林地定额指标出现缺口。“十四五”时期,全市必将迎来新的更快发展,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使用林地资源需求迫切,但林业以生态保护为主的政策走向愈加明确,使用林地定额指标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造林用地瓶颈制约明显。经过多年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接近“天花板”,集中连片可造林用地成为稀缺资源,加之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红线”的划定以及对“生态保护、基本农田”的空间管控边界提出更高要求,造林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造林用地更加严谨规范。

三是投融资渠道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财政投入逐年减少、社会投入持续放缓成为影响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十四五”时期,国家支持地方发展的方向从财政无偿投资转变为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等有偿融资的趋势十分明显,从“等钱”到“找钱”,会不会、行不行成为林业发展的一大挑战。

四是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机构改革后,随着林权管理、自然保护地管理、林业行政执法、森林防灭火等职能调整,基层管理体制还未完全理顺,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设施设备成为林业发展薄弱环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巴中市林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林业工作部署,把准方位、融入大势、主动担责、再次创业,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为统揽,以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培育振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持久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健全林业治理体制,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厚植生态文化底蕴,奋力开启巴中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态服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发展。

——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一切工作着力点。以人民需求为林业建设出发点,着力提高生态产品质量,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创新生态供给形式,提升生态幸福指数,尽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

——坚持以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为首要任务。瞄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带来的重大市场机遇,以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和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打造中国知名森林康养目的地、中国内陆养生福地,以市中心城区和3个城市副中心为重点系统布局城郊森林康养休闲度假综合体,在绿色发展上率先示范。

——坚持以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为重要突破。优化森林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突出“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地域特色,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探索公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持续转化。

——坚持不懈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突出林业生态功能优先地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责任落实和约束管控制度,完善林业治理体系,提升林业治理能力。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深化林业综合改革,高质量筑牢长江上游渠江源头生态安全屏障。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现状、内部支撑、外部环境,统筹短期与长远,兼顾需要与可能,拟定巴中市林业“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为2035年基本实现巴中市林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渠江源头生态屏障得到新提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化国土绿化行动,推进重要道路河流森林廊道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重大生态工程,筑牢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的生态基础。

二是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实现新跨越。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构建以森林康养为旗舰,以木本油料、木本中药材、花卉园艺为主的 “1+3”林业主导产业,协同推进林下经济、用材林等配套产业,绘制“一地两线六园”(126)区域布局的现代林业生态产业体系,显著增强绿色产品供给能力。

三是生态文化传承弘扬取得新成就。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深化自然教育科普基地建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完善区域动植物志,推进义务植树基地化、数字化,打造一批生态文化产品和品牌,夯实秦巴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基础、生态价值、人文底色。

四是改革创新支撑体系形成新格局。健全林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林区、集体林权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运用,构建种质资源安全体系,建设林业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对标碳达峰碳中和推进林业碳汇开发,夯实组织、人才、投资等基础保障。

专栏1  巴中市林业“十四五”时期主要建设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三五期间/期末

十四五期间/期末

属性

生态建设

1

森林覆盖率(%)

63%

>63%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万立方米)

6496

6700

约束性

3

湿地保有量(万亩)

2.3

2.4

约束性

4

森林火灾受损控制率(‰)

≤0.1

≤0.1

约束性

5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3

≤3

约束性

产业发展

6

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

184

200

预期性

7

现代林业园区(个)

3

6

预期性

8

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万亩)

216.2

230

预期性

9

森林康养旅游人次(万人次/年)

800

1500

预期性

生态文化

10

省级森林乡镇(个)

7

12

预期性

11

自然教育科普基地(个)

20

22

预期性

12

古树名木保护率(%)

100

100

预期性

13

义务植树尽责率(%)

90

95

预期性

支撑保障

14

转化应用创新技术成果(个)

12

15

预期性

15

森林碳汇储量(万吨)

3478

3800

预期性

16

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

60

70

预期性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综合考量巴中市在全国、全省所处的地理区位、生态位势及林业资源分布情况,按照市委市政府林业发展部署,结合广大市民对林业的现实需求,“十四五”时期,巴中市林业以“一核四区八廊”统揽发展空间。

第一节  优化“一核”保护空间

以生态区位最重要、森林资源最富集、生态品牌最响亮、生态产出最高效的南江县、通江县北部区域为板块,系统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结合巴中市在全国生态体系中的定位,主动融入国家生态安全大格局,划定“一核”自然保护空间。深度挖掘北纬31度物种起源故事,与南充市、达州市、广元市、汉中市、安康市、襄阳市共建大巴山-米仓山生态屏障,打响自然科普教育品牌,筑牢秦巴重点生态功能区、渠江源头生态安全屏障。

图1  “一核”自然保护空间布局图

第二节  培育“四区”支柱产业

围绕以森林康养为旗舰,以木本油料、木本中药材、花卉园艺为主的 “1+3”林业主导产业体系,结合各县(区)林业基础及发展思路,全力培育“四区”支柱产业,创建“六园”引领示范,打响巴中市生态产品品牌,服务“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

森林康养示范区。以“光雾山-诺水河-空山”为核心,以米仓大道为轴线,覆盖南江县7个乡镇、通江县3个镇,星罗密布康养基地、康养社区、康养人家,打造中国知名森林康养目的地、中国内陆养生福地。

木本油料主产区。覆盖巴州区5个乡镇、恩阳区3个镇、南江县10个镇、通江县20个乡镇、平昌县31个镇(街道),集中发展核桃、花椒、油茶、油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打造“川东北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核心。

木本中药材核心区。覆盖巴州区6个乡镇、恩阳区4个镇(街道)、南江县3个乡镇、通江县11个镇,专注发展以杜仲、青钱柳、枳壳、千佛手为主导品种的木本中药材产业。

花卉园艺培育区。覆盖巴州区5个镇(街道)、恩阳区8个镇、南江县5个镇(街道)、通江县4个镇,以七彩林科、恩阳空港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联动发展花卉园艺特色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有到优突破。

图2  “四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专栏2  “四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范围表



第三节  推进“八廊”生态修复

坚持科学、生态、节俭原则,以渠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在国土“三调”成果一张图上落实绿化空间,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重点打造渠江(巴中段)、恩阳河、大通江河、小通江河、驷马河、澌滩河6条岸线生态廊道,在重要水源地布局精品湿地公园,建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深度融入文旅康养首位产业,重点打造米仓大道彩林、通江燕亭山-王坪竹林2大风景线,在重要节点布局精美景观景点,形成“千里彩林网红打卡地”。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共赢。

图3  “八廊”生态修复空间布局图

第四章  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安全边界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强化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守卫绿水青山生态本底。

第一节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

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确定自然保护地范围,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按照国家、省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整合交叉重叠、归并相邻相连的自然保护地,将不符合自然保护地管理规定的永久基本农田、成片人工集体商品林等调出自然保护地。

推进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野外保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极小种群、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珍稀生态资源新建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小区。力争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神门省级风景名胜区晋升为国家级。主动对接毗邻市州,着力推动建立大巴山自然保护地联盟。

提升生态文化服务能力。统筹保护与发展,落实差别化管控,在自然保护地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加强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推动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协调共进。探索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

专栏3  自然保护地建设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整合优化

整合设置四川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大小兰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诺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五台山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米仓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天马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镇龙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四川省章怀山森林自然公园、诺水河-空山国家地质自然公园、四川驷马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等10个自然保护地。

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设野外视频监控系统10套,新建中心管理站1个、管护站2个、管护哨卡6个、瞭望台3处。

五台山猕猴省级自然

保护区

建设办公及生活用房1200平方米;新建远程视频监测系统14套、远程视频监测电子接收系统及设施设备2套;维护巡护道路50公里。

米仓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

建设标准化保护站2个,新建数字化野外监测系统10处。开展巴山水青冈重点物种专项调查、监测和科学研究,实施10000亩极小种群巴山水青冈野生植物保护项目。

镇龙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

硬化森林消防通道11公里,新建观景平台3000平方米、康养步道7公里、瞭望塔2处。新建森林公园宣教中心1个。

天马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

硬化防火道路10公里,新建森林消防池20个、森林防火道路10公里、管护站10个。

诺水河-空山国家地质

自然公园

新建界碑界桩14处、围栏(网)45公里、应急救援设施4处、防灾减灾设施5处、卫生救护设施5处,建设科普教育设施1处,建设园区至交通干线连接路15.5公里、内部道路18公里。新(改)建步行道30公里,改(扩)建停车场3处、生态厕所6处。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

新建森林防火通道16.5公里、消防营房1800平方米、巡山步道4.5公里、野生动植物管护站1个、森林火灾视频监控系统180处、森林防火瞭望台3处。

第二节  强化森林资源法治化监管

严格林地用途管理。完成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科学确定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等发展指标。实施林地和森林总量管控,严格落实林地用途管制、林地使用审核审批和使用林地定额制度,从严控制林地向非林地逆转。强化使用林地总量控制,优先保障民生项目、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从严控制经营性项目使用林地,加强临时使用林地监管。

加强林木采伐管理。严格凭证采伐和限额采伐,建立健全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总量与强度双控制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公益林、天然林、国有林采伐,适当放宽放活商品林、人工林、非国有林采伐。推行集体人工商品林采伐指标进村入户和“一站式办理”采伐审批服务。

强化林业行政执法。推进森林资源“一张图”建设和动态更新,扎实抓好森林督查“回头看”,科学运用监测即报DPS系统及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等现代化技术,持续加强“天上看、地上巡、图上比”的林地全方位监管体系建设。深化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加大破坏森林资源监督执纪力度,树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大群众“不敢乱砍林木、乱占林地”法治思维和行动自觉。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持续推进“法律七进”,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组织实施林业普法年度计划,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普法形式,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增强党政领导、项目业主、广大市民法治观念。

优化林业审批服务。优化林业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细化林业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审批服务“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实现政务服务全网络化。优化事前对接指导、事中审批服务,强化事后跟踪监管,提升政务管理能力。

第三节  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严格湿地保护。落实《巴中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县(区)、乡镇、村三级管护联动机制,加强湿地用途“负面清单”管理,开展湿地生态状况评价,保持2.3万亩湿地保有量,确保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重要水域、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50%。

修复湿地生态。推进以自然恢复为主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湿地修复,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排水退化湿地恢复等措施大力建设小微湿地,依托水库资源打造湿地公园,增加湿地面积1000亩。

专栏4  湿地建设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小微湿地建设

保护修复巴州区莲花水库、群英水库、柳津湖、南江焦家河等小微湿地。

湿地公园建设

打造巴州区三江白鹭湿地自然公园、南江玉湖湿地自然公园、通江谭家河湿地公园3个,巩固建设驷马河国家湿地公园。

第四节  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

摸清野生动植物家底。结合全国第二次、第三次野生动植物调查,系统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编写《巴中市野生动植物志》。深度挖掘野生动植物科普、生态、经济价值,精选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品种名贵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建设基因库。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扩繁,完善物种结构,丰富基因群落,推进官方认证,夯实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基础。

做好禁食野生动物“后半篇”文章。按照新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理顺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体制机制。严格落实野生动物监管职责,加强非洲猪瘟、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争取扩大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范围,将野生动物致害纳入林业政策性保险范畴。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加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连香树、巴山水青冈等物种迁地保护力度,建成市级公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1个、县(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点5个。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爱护野生动植物意识。加大对鸟类迁徙路线管理和巡护看守,推进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设。

专栏5  野生动植物保护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

摸清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编制《巴中市野生动植物志》。

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建设

建设市级公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1个,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各建设野生动物救护点1个。

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设

建设南江、通江北部山区野生动物迁徙通道300公里。

第五章  推进重大工程筑牢生态屏障本底

依托林业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品质,改善生态环境,让巴中“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第一节  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

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落实《巴中市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完成县(区)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到2025年,天然林面积稳定在435.2万亩。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区位重要性、自然恢复能力、生态脆弱性、物种珍稀性、自然保护地等指标,划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实行分类施策、分区管理。

科学修复天然林。开展退化天然林专项调查,摸清退化天然林规模和分布,编制退化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对郁闭度过低、过高的乔木林及天然残次林,采取宜造则造、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补则补等方式适度精准修复。

落实天然林监管责任。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区)”管理原则,落实县(区)政府天然林保护修复主体责任,将目标任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行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实行天然林管护责任协议书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对破坏天然林资源、保护天然林不力的责任主体依法依规依纪终身追责问责。

第二节  退耕还林工程

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实施还林。根据“国土三调”公布数据,科学规划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依法将前一轮退耕还林纳入森林资源管理,壮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贯彻落实项目支持、后续产业发展等政策,提高退耕还林综合效益。

探索退耕还林品种更新。结合核桃、花椒、木本中药材、花卉园艺等林特产业发展,推进以退耕还生态林为主的品种更新,改良退耕树种,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经济产出。

专栏6  退耕还林工程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

巩固提升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49万亩,其中巴州区1.71万亩、恩阳区2.62万亩、南江县17.35万亩、通江县13.34万亩、平昌县13.98万亩。

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巩固

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52.6万亩,其中巴州区5.1万亩、恩阳区4.1万亩、南江县16.4万亩、通江县14.4万亩、平昌县12.6万亩。

第三节  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

推进财政投资国家储备林建设。围绕增加森林蓄积、保障木材安全目标,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大力建设中长周期乡土大径级用材林和珍贵树种用材林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基地,集约培育人工林,科学改培现有林,实施马尾松、柏木等低产低效林改造,定向抚育中幼林,为国储林,藏富于林。

推进国家储备林融资项目建设。抢抓国家、省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政策机遇,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融资“债融组合”项目为突破,紧扣国家、省重大战略规划和服务市、县(区)党委政府中心大局,大力编报“储备林+森林康养”“储备林+现代林业园区(花卉园艺、富硒核桃、木本药材等)”“储备林+城市森林(湿地)公园”“储备林+自然科普教育”等重大项目,推进国家战略储备林融资项目落地。

专栏7  国家储备林建设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人工林培育

使用通过认定的林木良种、无性系培育的壮苗,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1万亩。

现有林改培

采取间伐、补植补造等经营措施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1万亩。

中幼林抚育

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等抚育措施,实施中幼林抚育3万亩。

国家储备林融资项目建设

包装储备南江县核桃、通江县银耳原料林、米仓大道、巴中经开区九寨山公园、平昌乡土树种等国家储备林融资项目5个,实现融资5亿元以上。

第四节  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打造渠江流域岸线生态廊道。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在渠江流域主要河道及其支流两岸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对流域两岸林相单一、功能退化、破坏严重的防护林及经果林进行提质增效,增强渠江源头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扩大生态容量。完成水系防护林新(补)植1000公里,到2025年,重要河流宜绿地段绿化率达到95%以上,主要河流流域内宜林荒山全部复绿。

打造通道绿化景观带。实施道路绿美相连工程,按照适地适树、能栽尽栽、应补尽补原则,着力开展客运专线、国道、快速通道、旅游公路绿化彩化美化,持续巩固森林走廊建设成果,改造提升道路绿化品质。完成森林生态廊道建设2000公里,到2025年,通道绿化率达到95%以上。

专栏8  生态廊道建设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岸线生态廊道建设

完成市域内主要河流及其支流两岸防护林新(补)植1000公里,其中巴州区150公里、恩阳区150公里、巴中经开区20公里、通江县300公里、南江县180公里、平昌县200公里。

通道绿化景观带建设

完成客运专线、国道、快速通道、旅游公路绿化新(补)植2000公里,其中巴州区300公里、恩阳区300公里、巴中经开区50公里、南江县450公里、通江县500公里、平昌县400公里。

第五节  森林城市优化工程

围绕以绿兴城、以文兴城、以游兴城、以产兴城、以彩靓城“五篇文章”,持续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大力建设城市森林(湿地)公园、休闲绿地,精品打造重要节点景观绿化,推进城周环山、轴线环水森林步游道、康养体验道建设,通过见缝插绿、立体植绿、暂未开发土地复绿等方式持续提升城市绿量和绿化品质,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加快打造“步步见绿、百米见景、五百米见园、千米见水”的标准彩化、亮化、美化城市,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生态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专栏9  森林城市优化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城市森林(湿地)公园建设

建设南池综合绿地公园、望王山运动公园二期、莲花山森林公园、马鞍山郊野森林公园、柏丫寺郊野森林公园、义阳山森林公园、兴文湿地公园、金宝山森林运动公园等城市森林(湿地)公园8个。

城市休闲绿地建设

建设巴州滨河公园、曾口公园、清江西公园、清江公园、大梁山休闲运动中心、登科山文化景观中心等城市休闲绿地6处。

重要节点景观绿化

完成巴南广场绿地、恩达高速路出入口广场等重要节点景观绿化2处。

城市森林步道、康养游道建设

建设莲花山森林公园、北龛山森林公园、兴文湿地公园城市森林步道20公里,建设义阳山休闲森林公园城市康养游道5公里。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56%。

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1平方米,达到19平方米。

第六节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开展森林抚育。通过优化密度、调整树种组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重点抚育人工杉木、柏木、香樟、马尾松纯林等,围绕竹产业发展推进竹林抚育建设。

推进低效林改造。因林制宜间伐改造、补植补造、调整树种、更替改造低效林,重点改造经济林、用材林及主要河流防护林,提高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加强疏林地、未成林地及灌木林地补植补造和封育管护,促进尚未郁闭成林的森林尽快郁闭成林。

强化质量提升示范。对结构单一、林相残次的退化林分进行改造培育。采取连片造林、抚育补植、改造培育等措施,实施渠江流域生态廊道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

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加快宜林荒山、荒坡、荒地造林,推进矿区植被修复,加大滑坡、山洪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损土地及城市工程建设、水电开发、公路建设等工程创面生态修复,及时开展迹地复绿和林业有害生物病死木更新。

专栏10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森林抚育

实施森林抚育40万亩,其中巴州区4万亩、恩阳区4万亩、南江县12万亩、通江县12万亩、平昌县8万亩。

低效林改造

实施低效林改造15万亩,其中巴州区2万亩、恩阳区2万亩、南江县4万亩、通江县4万亩、平昌县3万亩。

封育管护

实施封育管护15万亩,其中巴州区2万亩、恩阳区2万亩、南江县4万亩、通江县4万亩、平昌县3万亩。

样板基地建设

建设退化青杠防护林、马尾松改造、竹林抚育、森林可持续经营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样板基地4个。

生态修复治理

实施生态脆弱区修复治理,矿区植被恢复率达到85%,迹地复绿和林业有害生物病死木更新率达到90%。

第六章  做优林业价值转化助推乡村振兴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以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大力构建“1+3”特色产业、“一地两线六园”区域布局的现代林业生态产业体系,高质量转化林业价值,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第一节  打造中国知名森林康养目的地

全域化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以“光雾山-诺水河-空山”为核心, 以米仓大道为轴线,整合森林康养资源,着力发展康养、疗养、养老、体验、观光旅游融合的综合性康养产业,打造中国知名森林康养目的地、中国内陆养生福地。以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市场共享、分工合作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带,挖掘城市周边森林康养资源,提升业态品质。南江县、通江县重点发展森林康养+观景纳凉产业带,巴州区、恩阳区着力打造森林康养+中药养生产业带,平昌县主要发展森林康养+乡村旅游产业带。在重要节点设置多个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人家、森林人家、森林康养医疗养生服务中心,构建森林康养全业态集群。

完善森林康养服务配套。提高森林康养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整合和新建一批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服务接待设施,大力发展中高端候鸟式养老产业。结合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能力提升,实施森林康养基地标准化建设工程、森林康养林培育提升工程、森林康养步道体系建设工程。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开展森林康养医学实证研究及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美容养颜、康复疗养等医疗健康服务,发展“森林康养+医疗、养生、文旅、体育、教学”等新业态,开发“养生、养性、养眼、养胃、养肺”等“食住行游购娱”系列森林康养产品,规划打造特色鲜明的森林康养精品线路。

专栏11  康养旅游发展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森林康养林培育提升工程

通江县培育2万亩森林康养林。

森林康养基地标准化建设

以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范围为核心,在光雾山镇、诺水河镇、神门乡、空山镇等乡镇重点布局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创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0个、市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20个、县(区)森林康养精品点位30个。

森林康养经营主体培育

培育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乡镇5个、试点建设单位10个、省级及以上森林康养人家15个。

森林康养点位培育

打造森林村庄30个、森林人家50个。

森林康养步道及精品线路建设

建设森林康养步道16公里,打造森林康养精品线路5条。

巴山森林生态博览馆建设

通江县建设巴山森林生态博览馆20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

第二节  建设产景融合风景线

加强竹产业培育。坚持适地适竹,推广种植雷竹、楠竹、慈竹等笋材两用高产竹,重点推进通江县楠竹、南江县雷竹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竹林公园、竹林湿地、竹林人家、竹林康养基地建设。到 2025年,现代竹产业基地稳定在7万亩以上,竹产业总产值突破2 亿元。

建设现代彩林示范区。大力发展设施花卉苗木产业,推动南江县七彩长滩花卉苗木产业基地、通江县食药用观赏植物特色产业园提档升级。开展以光雾山彩色植物为代表的乡土品种选育和改良提升,建设南江县彩叶苗木科技实验推广中心,争创“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到2025年,彩林产业基地总规模突破3万亩。

推进产景融合发展。依托“光雾山-诺水河-空山”旅游环线,打造米仓大道彩林风景线100公里;依托“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打造通江燕亭山-王坪竹林风景线30公里。

第三节  培育现代林业园区提升林产品供给质效

积极培育现代林业园区。对标国家级、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创建标准,集聚项目、资金、资源、人才、技术集中扶持现代林业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建设“六园”,即:南江县核桃产业园、七彩林科彩林园艺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和通江县金万博杜仲产业园、通江县核桃现代产业园、通江县竹林产业园、平昌县核桃青花椒产业园4个市级现代林业园区。

加快核桃产业提质增效。按照“适度新造、重点改造”原则,选育引进优质特色品种,大力实施低产林提质增效。着力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开展核桃主产区产地初加工,强化以食用核桃油为主的精深加工和功能性产品开发,打响“米仓山核桃”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良源核桃油”“锐嘉核桃食品”等产品,力争将“米仓山核桃”品牌创建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到2025年,核桃高产丰产面积突破15万亩,年干果产量达到3.5万吨,核桃产品就地加工和商品化率达到60%以上,年精深加工能力突破2万吨。

大力发展木本中药材。搭乘国家中医药走向世界战略快车,积极开展木本道地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做强杜仲、青钱柳、枳壳、川佛手等产业,支持药食两用成长新兴品种发展。重点推进通江县杜仲、南江县青钱柳、巴州区枳壳、恩阳区川佛手等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中药材加工能力提升,重点培育保健食品、天然植物药物提取、药品生产龙头企业,打响“南江青钱柳”“金万博杜仲”“巴州枳壳”“恩阳川佛手”等木本中药材品牌。到2025年,木本中药材规模化产业基地面积突破5万亩,采后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提高木材培育能力。大力发展桤木、杨树、桉树、柳杉、杉木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适度发展银杏、楠木、香樟、柏木、巴山水青冈等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基地。着力提高林木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人造板、家具、木制工艺品等林木产品,重点推进巴中经开区建丰林业60万立方米刨花板项目建设。

推进林下经济多元化。立体开发林下空间,探索林果、林药、林菌、林苗、林茶、林花等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深入挖掘鸡、牛、猪、羊、蜂等优良地方品种林下养殖潜力,培育建设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到2025年,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到110万亩,林下经济总量达到14亿元。

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林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建设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推广核桃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力争核心产区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80%以上。加强林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开展ISO、“三品一标”等国际国内质量认证。

专栏12  林产品供给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核桃产业

新种植核桃1万亩,其中南江县0.4万亩、通江县0.4万亩、平昌县0.2万亩。

完成低产低效核桃林改造提升15万亩,其中南江县7万亩、通江县6万亩、平昌县2万亩。

建成南江县元潭镇、通江县两河口镇等核桃丰产示范点14个。

核桃产业

建设南江县正直镇沿溪河村等核桃种苗繁育基地350亩(其中:南江县300亩、平昌县50亩),建设南江县正直镇、通江县火炬镇等核桃良种采穗圃300亩(其中:南江县150亩、通江县50亩、平昌县100亩)。

在平昌县、通江县、南江县建设3个核桃初加工点,提升四川良源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省锐嘉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巴州区宏源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等核桃现代化加工能力。

木本中药材产业

建设通江县杜仲产业基地0.5万亩、杜仲种苗繁育基地300亩、恩阳区川佛手产业基地0.5万亩、巴州区枳壳、杜仲产业基地5万亩、南江县青钱柳产业基地4万亩。

建成通江县金万博杜仲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开发杜仲新产品3个以上。建成南江县青钱柳精深加工厂1个。

用材林产业

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银耳原料林等项目,培育用材林13.3万亩,其中:巴州区4万亩、恩阳区0.3万亩、南江县1万亩、通江县3万亩、平昌县5万亩。

林下经济产业

建设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1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

发展林禽养殖10万羽、林畜养殖1万头、林蜂养殖2000箱。

发展林下种植1万亩。

推进通江县青冈木培育及林下经济产业、恩阳区九镇镇林下种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

第四节  探索林业碳达峰碳中和试点试验区

切实扛牢碳达峰碳中和林业职责,编制《巴中市林业碳汇行动方案》和《林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启动碳普惠试点,力争“十四五”时期率先实现林业碳达峰碳中和。

推进增汇减排行动。科学实施造林、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项目,持续增加生态绿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控,严厉打击毁林毁湿、乱砍乱伐、乱占滥挖等破坏林业资源行为,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效减少林业活动碳排放量。

加快林业碳汇开发。开展森林资源现状及生长规律研究,摸清森林碳储量资源本底和碳增量潜力。建立森林现状及动态变化数据库,抓好温室气体排放林业指标基础统计、森林增长及增汇能力评估,逐步建立方法准确、参数合理、数据权威、模型可靠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按照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发和申报造林、森林经营、生态修复等林业碳汇项目,推进符合要求的林业碳汇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新路径。“十四五”期间,力争开发林业碳汇项目1-2个,项目规模达到10-20万亩。

第五节  开展乡村绿化美化

提高乡村绿化指数。坚持应绿尽绿,因地制宜选用珍贵乡土树种,以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为重点,推进农田林网花果化、道路林荫化、水系绿洲化、村居景观化,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98%以上。

打造特色品味庭院。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坚持小规模、微田园、精品式,建设以特色经果林为主、瓜果蔬菜和观赏食用两相宜的藤蔓植物为辅的“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皆景”的乡村美景。

建设森林乡镇。结合特色镇建设,集中连片发展经果林、彩林、花卉园艺等林业特色产业,打造产业景观长廊、乡镇产业主题小公园、小园区,高质量建设一批森林乡镇。

专栏13 乡村绿化美化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巴山新居绿化

绿化美化巴山新居95处,其中巴州区20处、恩阳区10处、巴中经开区5处、南江县20处、通江县20处、平昌县20处。

特色庭院建设

建设特色庭院180个,其中巴州区40个、恩阳区10个、巴中经开区10个、南江县40个、通江县40个、平昌县40个。

森林乡镇建设

建设南江县正直镇、通江县空山镇、平昌县土兴镇等森林乡镇10个,森林乡镇林特产业基地规模达到5万亩,年均实现林业收入500万元。

第六节  巩固生态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持现有生态脱贫政策稳定。持续发挥生态就业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生态建设扶贫等绿色减贫措施兜底作用,及时兑现生态效益补偿、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等惠农政策,增强生态脱贫稳定性,降低返贫风险。

专栏14  保持生态脱贫政策稳定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生态效益补偿兑现

生态效益补偿面积累计1871.8万亩,惠及农户183.13万户。

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兑现

天然商品林停伐面积累计460.75万亩,惠及农户55.45万户。

退耕还林政策兑现

退耕还林政策兑现面积累计18万亩。

生态护林员选聘

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2.5万人(次),惠及原建档立卡脱贫贫困户2.5万户。

搭建林农利益联结有机体。紧扣核心产业、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中小企业,组建大集团、大企业。加快创办一批优质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培养一批新型职业经理人。到2025年,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引领带动50万农民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林地流转、股权分红、劳务输出等方式参与林业建设,提高林农获得感、幸福感,助推乡村振兴。

专栏15  林农利益联结体建设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主体培育

新培育省级以上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省级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社5个及四川良源食品有限公司、南江圣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林业专业大户100个。

职业经理人培育

新培育林业职业经理人1000人,其中巴州区200人、恩阳区150人、南江县200人、通江县200人、平昌县250人。

第七节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和应用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利用网格化监测手段,开展林业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林特产业等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动态监测制度,及时跟踪掌握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权属、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适时动态更新,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库及云平台。充分吸纳国际、国内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先进经验,探索建立符合通行标准和地方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

推进生态产品核算结果运用。推进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政府决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争取将核算结果作为国家、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配额及林地使用、林木采伐限额指标下达依据。推进建立森林生态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形成以绿色为底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制度,开展生态产品线上线下“双线”交易和招商,探索与生态受益地区开展横向森林生态保护补偿。

第七章  强化防控举措维护林业发展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统筹发展与安全,切实提高林业防范风险、抵御风险、化解风险能力,夯实林业安全基础,护航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严密防控森林火灾

推进宣传教育入脑入心。深入开展森林防灭火安全知识“三进”“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发动学校、驻村工作队、村社干部和生态护林员等力量,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地段、重点人群,全覆盖、无死角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省市《森林防火命令》等法律规定及森林防灭火知识,让“带火不进山、进山不用火”防火常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广泛开展以案释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织密网格化责任体系。压实“县(区)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社干部包点”森林防灭火辖区属地责任,建立“市、县(区)、乡镇(国有林场)、村级管护站(国有林场工区)、护林员”5级网格化体系和“十户联保”责任体系,细化各层级网格清单制责任,落实森林防灭火网格责任。全面推广应用“防火码”,建立“人为火”管控体系,用好护林员定位管理系统及监测即报DPS,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

常态化开展火灾风险隐患排查。严格依法用火,落实森林防火期野外用火审批和森林防火巡查制度,实行重点人群实名制管理、特殊人群一对一监管,坚决管住野外火源。推进火灾隐患排查“责任制+清单制+问责制”,紧盯丧葬祭祀、烧荒烧秸秆、烧烤野炊、建设施工、炼山造林等林区用火行为,持续深入开展森林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建立隐患排查台账,限期整改销号,对周期性森林火灾隐患点实施“定时巡逻管护、排查整改、复核验收”闭环管理。依法查处违规用火行为。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建强地方专业扑火力量,县(区)分别组建不少于50人的地方专业扑火队伍,配齐单兵装备、扑火机具、防火车辆等设备,加强专业队伍营房和训练场地建设,强化日常训练和靠前驻防,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森林火灾处置能力。完善防火道路、林火阻隔带、防火水池、防火物资储备库等防灭火基础设施布局,构建“天空地人”预警监测体系,配备巡护无人机系统,改造升级视频预警指挥中心,依托现有铁塔建设视频监控系统,提升基础通信和数据共享等监控能力。

专栏16  森林防灭火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森林消防水池建设

按照水车取水半径5-10公里,水池容量直径10米、深3米,储水200立方米标准配套修缮森林消防水池60座;购置可移动消防水池20个、远程灭火炮30个。

通信网络和应急保障建设

新建数字超短波固定基站6套,配置数字超短波背负台22套、车载台30套、手持台60台。

应急物资采购

在5县(区)、139个乡镇(街道)、1316个村、493个社区分级建立防灭火物资储备库,采购防灭火装备4万个(套、台、组)。

国有林区防火通道建设

在13个国有林场新建防火道路300公里,修复改造林区防火通道200公里。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通江县和南江县国有林区、自然保护地分布集中、敏感性高、火源管控难度大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建设视频监控系统40套;对现有12座森林防火瞭望塔进行升级改造,配套完善语音通讯等设施设备;在适宜人工瞭望监测的重点林区新建瞭望塔20座,配备高倍望远镜、红外探测仪等瞭望监测设备20架(套)。市级配备大型无人机1台,县(区)配备中型无人机2台,国有林场配备中型无人机1台。

第二节  科学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以护林员为基础的林业有害生物网格化日常监测体系,结合无人机等智能监测技术,构建立体化监测体系。优化调整2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及社会化防治服务机制,提高监测数据准确率。

严密防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大力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细化完善、落地落实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四大机制”,以病死松树清理为重点持续抓好疫情防治,结合媒介昆虫药物防治、诱捕器诱杀、打孔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增量、消减存量,严防“光雾山-诺水河-空山”、城市周边等核心生态区域感染松材线虫病疫情,实现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双下降,力争拔除1个疫区。加强蜀柏毒蛾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森林鼠害、云南松毛虫、落叶松叶蜂、经济林病虫害防治。

严格检疫执法。健全市、县(区)两级检疫御灾体系,强化检疫封锁,严防美国白蛾、红火蚁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加强检疫除害设施设备建设,完善林业有害生物检测实验室1个,提高检疫执法、检疫检验、检疫追溯和除害水平。深化区域联动协作,完善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协同防控机制,推进秦巴山区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控联治。

专栏17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完善2个国家级测报点、1个省级测报点,健全松材线虫病防控大数据监管平台。

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提升1个市级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实验室。

防治减灾体系建设

建设1个市级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库、1套低空地面防治设施设备。

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建设1个市级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库。

秦巴山区松材线虫病防治项目建设

购置监测预警设备、检疫御灾设备、防治减灾设备804台(套)。

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年治理蜀柏毒蛾、松墨天牛、云南松毛虫、森林鼠害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0万亩,治理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有害生物5万亩,防治松材线虫病3万亩。

第三节  加强林业安全生产监管

分级落实监管责任。加强林业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压实林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依法开展林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排查治理生产安全隐患。落实林业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第一责任人责任。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细化落实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具体岗位责任。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全过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预防制度,定期开展风险辨识评价,制定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督促林业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隐患。建立应急救援制度,做好事故救援、调查处理和信息发布工作,维护林区稳定。

强化应急救援准备。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每年组织1-2次应急预案演练,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支持林业安全生产科研项目,鼓励林业生产经营单位研发、推广、应用有利于保障生产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生产经营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保障种苗质量安全

提高林木种苗质量。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摸清林木种质资源家底,加强地方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加大林木良种推广力度,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管,建立并定期发布林木良种目录清单,严格执行林木种苗质量溯源追责制度,持续开展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和侵犯知识产权工作。

大力培育推广良种。加强林木良种选育、申报认(审)定和扩繁,突出本地乡土树种、特色经济林树种、珍贵用材林树种、速生用材林树种、名特优花卉等良种选育,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利用、良种筛选、区域试验及繁育技术攻关,选育一批林木良种。依托科研力量开展植物新品种研发,强化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大力建设种子园、采穗圃、良种繁育基地等,提高林木种子和苗木生产供应能力。

积极推广应用良法。坚持良种良法,紧密结合造林、森林抚育等技术规程,按照适地适树原则,科学采用相匹配的技术措施,不断提高生产效能。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开展核桃、木本中药材、青花椒等良种良法研究,探索编制适宜于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树种的良法技术规程并推广应用。

专栏18  种苗质量安全建设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

建设国家或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个以上,建设核桃、桤木、银杏等林木良种基地和采种林5个以上。

林木良种培育

通过认(审)定核桃、桤木、银杏等林木良种5个以上。

第八章  聚力改革创新提升林业治理效能

持续推进林业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深化林业综合改革,充分发挥改革创新动力,推进林业发展新赋能,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全面推行林长制

建立组织体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纵向设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责任体系,建立“市县(区)林长+国有林场林长、乡镇(街道)林长+警长、村(社区)林长+监管员+护林员”分层分级监管体系,定人员、定职责、定区域。横向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市、县(区)建立林长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信息沟通,合力推进林长制工作。

落实职责任务。聚焦森林生态保护、森林生态修复、森林资源安全、林业改革发展、林业支撑保障5大任务,综合区域、资源特点和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等,科学确定各级林长责任区域,因地制宜确定保护、发展和安全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职责,推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落地见效。

强化推进保障。压实各级党委、政府推行林长制主体责任,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安排,2022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林长制。建立健全林长会议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林长制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推行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每年公布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情况。将林长制督导考核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依据。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做好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后半篇”文章。明确国有林场林区生态安全功能定位,严格落实国有森林资源保护政策,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资源监管,全面提升国有森林质量。科学开展国有森林经营活动,落实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争取全民所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在保持国有林场林区生态系统完整稳定的前提下,鼓励国有森林资源资本化、市场化运行,支持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持续释放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国有林场能力建设,建立精干高效的林场队伍,培育国有示范林场5个。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推进林地流转法制建设、平台建设、信息化建设,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市、县(区)林权流转交易市场,建立林权流转征信制度,及时发布林权政策、林权流转交易等服务信息,引导社会主体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形式参与林权流转。落实集体林权交易支持政策,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制度,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政策,探索创新“生态银行”和地役权机制,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反担保质押贷款,盘活集体林资源。

第三节  搭建生态数字感知体系

集成林业大数据库。开展林业全行业数据本底调查,全面收集汇总资源、产业、政策、项目、市场等各类基础数据,建立林业大数据库。充分运用定位、通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无人机、视频监控、生态因子采集、智能无线感知等设施设备建设,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手段,动态收集、后台处理即时数据,实现数据实时更新。

打通数据链接渠道。加强数据互联共享,探索接入国家、省卫星遥感体系端口,融入国家、省林业信息资源发布、监测、评估、交易等平台,接入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巴中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林业重点企业官网设置链接端口。探索建立市级林业数据终端,链接各县(区)子端口,形成“市+县(区)”林业大数据体系。

科学应用数据资源。建立健全林业数据评估机制,充分利用云计算,通过大数据结构性、预测性分析,科学指导林业决策。通过林业数据监测、更新,实现非涉密数据智能化、一键式查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优化行业内部管理。推进森林资源信息智能感知实时采集传输,及时发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及时预警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及其他自然灾害,增强林业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水平和能力。

第四节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强市、县(区)林业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森林经营、天然林保育、森林火灾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研究,形成一批技术先进、高效实用的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品种选育、高产优质种植技术集成和精深加工新产品等科技研发。围绕主体培育,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科研中心,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关键技术突破。

加大实用技术应用。加强科技成果推广,重点推广经济林、用材林、竹林、名特优花卉良种繁育、现代育苗、高效栽培及产品加工等科技成果。加强造林绿化、森林经营、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推广示范。结合林业园区创建,培育一批林业科技示范园,打造林业特色产业创新高地。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广泛开展林业科技领域多元化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和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探索组建林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开展科研自主创新。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健全集科研院所、涉林高校、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林业企业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加强基层林技人员和林农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新型林农。

专栏19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推广优良品种繁育、高效生产、生态保护、森林灾害防治等科技成果15项。

科技人才培育

培训林技人员和林农5万人次。

科技创新研究

开展品种选育、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产业技术等领域研究5项。

第九章  挖掘文化内涵擦亮生态文明底色

突出生态文化培育和价值再造,完善生态文化科普体系,推进生态文化多元化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增强全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的观念认可和价值追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一节  开展全民自然教育

打造自然教育品牌。挖掘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等生态文化资源,开展生态文化文创活动,携手科研院校设立自然科研基地。大力创建以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独特自然资源为支撑的自然教育基地,重点建设川东北特色植物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浓郁、独特创新的生态文化产品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打响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品牌。

推进全民自然教育。广泛开展自然科普宣传,开展“植树节”“世界环境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湿地日”“爱鸟周”“世界动植物日”“野生动物保护月”“自然教育周”等主题活动,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推进自然教育进校园入课本,加强自然教育导师培育,探索在中小学开设自然教育公开课,定期举办“学+游”“学+研”“小手+大手”科普活动,评选“绿化小卫士”“生态知识小专家”,丰富自然教育载体。

探索自然教育市场化。依托自然教育基地资源,配套开发科普长廊、体验馆、夏令营地、团建基地、野外探秘基地等自然教育项目,研发一批特色自然教育课程和线路,孵化一批自然教育市场主体,培育一批自然教育品牌。

专栏20  全民自然教育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自然教育基地创建

建成川东北特色自然教育基地5个。

自然科研基地建设

建成诺水河溶洞群科研基地、巴山水青冈科研基地2个。

自然科普宣传

开展自然科普宣传活动10场次,宣传覆盖100万人次。

自然教育进校园活动

举办自然教育公开课5场次,评选“绿化小卫士”100个、“生态知识小专家”100个。

第二节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强化古树名木管理。建立古树名木信息库和智慧管理系统,完善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实现古树名木规范化、动态化信息管理。开展多平台全视角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搭建社会公众捐资认养信息平台,提高古树名木全民保护意识和社会参与度。加强古树名木建档立卡、挂牌登记、信息录入管理。探索建立个人所有古树名木保护补偿制度。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加强古树名木生长、病虫害等监测,完善支撑架、保护栏、避雷装置等保护设施。加强古树名木日常管护,分批次开展濒危古树抢救性保护复壮。严格古树名木移植、砍伐审批,严禁古树违规进城,加强古树名木后备资源调查和保护。挖掘古树名木文化历史价值和实用功效,丰富古树名木文化底蕴。启动古树公园建设,重点推进南江县古树公园建设试点。

专栏21  古树名木保护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古树名木保护设施建设

新建古树名木支撑架100个、保护栏100个、避雷装置100个。

濒危古树抢救性保护复壮

抢救保护复壮濒危古树100株,其中巴州区20株、恩阳区10株、南江县30株、通江县20株、平昌县20株。

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建设

建设巴州区奎星楼、通江县空山待皇树、南江县西厢村、南江县皇柏林、平昌刘伯坚纪念馆、平昌五龙-钟宝山等古树名木主题公园6个。

第三节  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化

建设义务植树基地。持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坚持每年组织开展各级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活动。科学布局义务植树空间,编制市、县(区)“1+6”义务植树基地化方案,完善义务植树定点定量推进计划,向全社会发布义务植树基地点位、造林计划等信息,引导全社会自觉履行植树义务。鼓励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建设“巾帼林”“青年林”等义务植树纪念林。

创新义务植树履责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探索设立义务植树微信公众号,形成义务植树线上“下单”、线下植树双向互动新格局。开通义务植树履责公用账户,鼓励支持公众通过公用账户开展义务植树认捐、认建、认养活动,拓宽履责渠道,优化履责平台。鼓励支持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组建公益性绿化组织,给予技术指导和适度的政策扶持,壮大绿化公益力量。探索推行义务植树积分制,将义务植树积分与公众低碳生活有机融合。

专栏22  义务植树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义务植树基地建设

建成义务植树基地20个。

义务植树纪念林建设

建设义务植树纪念林5处。

义务植树尽责率

年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5%以上。

第四节  探索生态文化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多元化融合发展,深度挖掘红军文化、巴文化、古道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生态文化+”发展新模式。融入红色文化,打造红色线路景观绿廊,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绿化提档升级行动,建设红色文化自然公园。融入巴文化,探秘巴人生态保护和建设印记,以川东北林盘、木质古建筑、古树名木等生态元素为切入,打造巴人生态文化博物馆,探索编制古树名木“故事会”。融入古道文化,开展米仓古道森林生态修复。

专栏23  生态文化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主要内容

红色线路景观绿廊建设

建设“通江-王坪”40公里、“桥亭收费站-巴山游击队纪念馆”50公里等红色线路景观绿廊。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绿化提档升级

优化将帅碑林、王坪烈士陵园、刘伯坚故居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绿化。

巴人生态文化博物馆建设

建成光雾山石板屋、巴山水青冈等巴人生态文化博物馆2个。

米仓古道森林生态修复

修复米仓古道南段森林生态30公里。

第十章  夯实保障基础推动规划落地落实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牵头作用,统筹协调落实各项工作。加强林业部门与发展改革、农业农村、财政、公安、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科技等部门信息沟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完善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建设成效评估等制度。争取县(区)党委政府支持,理顺机构改革后基层林业单位体制机制。

第二节  优化人才保障

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依托“百千万引才计划”,通过考核招聘、公开遴选、选调等方式,引进森林资源管理、重点产业发展等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到2025年,新招引专业人才50人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位20人以上。

优化干部人才队伍。加强行业内部中层干部轮岗交流,鼓励上下级机关事业单位按规定流动,注重推荐选拔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推进行业职称和科技人才评价体制等改革,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建立森林康养、核桃产业、森林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点项目专家服务团队,开展团队攻关,解决行业发展共性难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强化人才教育培养。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交流合作,加强林业行业内实用性人才培养。结合人才岗位开展分类培训,推进林业项目带动基层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加大市、县(区)优秀林业人才到国家、省林业主管部门及“三个一线”锻炼力度。到2025年,累计培训培养林业基层人才5万人次以上。

第三节  落实投入保障

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大力争取国家、省财政项目资金投入,强化预算管理和执行,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与资金调控挂钩机制,实施财政投入考评激励制度,整合用好财政性资金。落实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争取提高政策性森林保险、涉林特色保险保费补贴规模、范围和标准,鼓励形成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森林保险体系。

加大金融领域合作。探索建立“林银”战略合作关系,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放大林业信贷配额,支持担保机构开展贷款担保业务。搭建金融资本投资林业的投融资平台,推进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资本化融资。

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落实林业贷款贴息、减税降费、补助补偿、审批服务等扶持政策,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林业发展。支持个人、社会团体等开展公益性植绿护绿活动,无偿投入林业建设。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

系统分析环境影响。本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将生态建设贯穿始终,主要建设内容为国土绿化,主要建设方式为植树造林,将大幅优化巴中市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增加生态供给。规划实施的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建设内容,均在森林内作业,将显著提高森林质量,产生的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几乎为零,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几乎不造成影响。规划的各类林区道路、房屋、森林资源保护设施等基础建设内容将对空气、水、森林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但建设目的均是为更好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且建设内容少、建设规模小,空气、水、噪音污染及对森林资源产生的破坏能够通过人为措施和自然恢复尽快修复,对环境影响较小,长远来看对生态环境利远大于弊。

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和影响修复。制定并落实详细可行的工程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补偿办法,通过环境影响风险排查,“1对1”落实防控措施,将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针对空气、噪音、水污染,采取就近增绿、设置隔离墙和声屏障、减少车辆机械使用、洒水降尘、禁止污水直排、开展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方式减少污染。针对森林破坏,在依法依规办理相关手续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设方案减少林地使用和林木采伐、就近增绿、及时复绿等方式尽快恢复森林生态,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点此下载此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