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2021-09-20 16:26:28

 《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解读

 




     

前  言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和省大力支持下,在巴中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巴中水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指导,牢牢把握“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水利建设强力推进,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增长。“172”重大水利工程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下闸蓄水、黄石盘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江家口水库工程开工建设;在保障城市供水的基础上,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防汛保安能力切实增强;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成效明显。不断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利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进一步提升,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发展再创辉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巴中是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域、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和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是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重要节点城市。“十四五”时期,巴中市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积极应对风险与挑战,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抢抓国家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到2035年,巴中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使巴中市水利建设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区域乡村振兴,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央、省有关要求,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优化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开展现代化监管体系建设、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和强化依法治水管水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巴中市结合实际编制了《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提出了“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安全保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指导巴中市水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一章  基本市情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自然地理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接达州,南连南充,西邻广元,北靠陕西汉中,地跨东经106°20'~107°49',北纬31°15'~32°45',东西宽126km,南北长165km,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最高海拔2507.0m(南江县光雾山),南部最低海拔268.3m(平昌县黄梅溪),最大相对高差2238.7m。境内地貌复杂,河流蜿蜒,山脉逶迤,由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北部中高山区、中部低山区、南部丘陵区。

二、地形地貌

巴中属典型的盆周山区地形,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北部为深切割中山,中切割中山,中部为中切割低山、浅切割低山;南部为丘陵,沿河两岸及台状山顶有平坝。丘陵、平坝面积约为1243km2,占幅员面积的10%;山地占90%,其中中北部山地区,低、中山界线明显。

三、气候气象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7.0℃,其中春季平均气温13~17℃,夏季平均气温22~25℃,秋季平均气温13~16℃,冬季平均气温4~7℃,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降水量1143.3mm,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81.5小时,光照较好,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6.8%,湿度条件适宜。

四、土壤植被

巴中市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几乎包括了四川东部和北部所有土壤类型。市境中部主要是紫色土,境北低中山地区主要是黄壤和棕黄壤,南部低山深丘区主要是水稻土,东北部的桃园、光雾山主要是暗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全市森林面积77.5万hm2,2020年底森林覆盖率达63.0%。

五、河流水系

巴中市境内主要河流有嘉陵江支流焦家河、渠江(上游称南江、巴河)及其一级支流神潭河、恩阳河、大通江河,二级支流月滩河、小通江河、澌滩河等(附件1)。全市大小河流共有11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 km2以上的有7条,100 km2以上的有45条,50 km2以上的有86条,河流总长4342 km。

第二节  社会经济

巴中是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幅员面积12296.9km2,辖南江、通江、平昌三县,巴州、恩阳两区和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乡镇(街道)139个(街道17个、镇116个、乡6个)、村(社区)1819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271.2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5.23万人,平均人口密度220.6人/ km2。


2020年,巴中市地区生产总值(GDP)766.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4.9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0.2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21.1:28.0:50.9。全市耕地面积491.20万亩,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33.8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92.78万吨。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2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29万元。与全省相比,巴中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偏低水平,且县(区)间发展不平衡。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一、水资源概况

2020年,全市平均降雨1013.6mm,降雨总量135.67亿m³,地表水资源量为61.08亿m³,地下水资源量为7.11亿m³(均为地表水重复计算量),全市水资源总量为61.08亿m³,比多年平均(72.59亿m³)降低15.86%。全市产水总量占降雨总量的61.89%,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110.19万m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840m³。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20年全市供用水总量5.11亿m³,比上年减少1.35%。在用水结构中,生产用水3.42亿m³,比上年增加0.29%;生活用水1.63亿m³,比上年减少5.23%;生态环境用水0.07亿m³。在供水结构中,地表水源供水量5.11亿m³,比上年减少1.29%。全市人均用水量154.06m³,万元GDP用水量73.72m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0.23m³,农田实灌亩均用水173.42m³,城镇人均每日生活用水量176.20升,农村人均每日生活用水量102.10升。

第四节  水利工程建设

截至2020年末,全市已建成水利工程192779处,其中:水库864座(总库容104904万m³),城乡供水工程60513处,塘坝27033座,窖池38845座,水电站66座,泵站253处,水闸18处,机电井65187处。供水工程总供水能力达62270万m³,其中:规模以上水利工程供水能力27498万m³,规模以下水利工程供水能力34771万m³;总供水量达54952万m³,其中:规模以上水利工程供水量26336万m³;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解决。灌溉面积达96.04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92.96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9.0千公顷。堤防总长度146.65km,其中达标堤防79.83km。

第二章  “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巴中市实现全域脱贫、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是巴中市全面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时期,也是巴中水利全面助力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市水利工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讲话和治水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以“水利工程补短板夯弱项、水利行业强监管优服务”为工作主线,水利投资稳定增长,在工程补短板、涉水领域监管、水利改革创新、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能力提升等方面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节  “十三五”水利投资持续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市抢抓国家水利工程补短板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市水利投资大幅增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5亿元(中央、省无偿补助资金55亿元),为“十二五”期间102亿元的1.32倍,年均完成投资27亿元,为全市“十四五”水利事业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水利投资中,“172”重大项目红鱼洞、黄石盘和江家口水库累计完成投资55亿元,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防洪减灾项目完成投资20亿元,水源工程完成投资20亿元,农村水利项目完成投资28亿元,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亿元。


第二节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节水优先”方针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高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水资源“三条红线”指标控制有力,用水总量控制在5.2亿m³内,低于控制指标6.64亿m³,其中农业用水3.02亿m³,生活用水1.63亿m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73.72m³,较2015年下降30.06%,降幅高于控制目标3.6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0.23m³,较2015年下降31.13%,降幅高于控制目标7.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476,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渠江等市域内河流主要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城乡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2018年,平昌县完成了四川省第一批节水型重点县达标建设。2020年,南江县、恩阳区全面完成了第二批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任务,被水利部正式命名为全国县域节水达标县。

第三节  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稳步补齐

一、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突破推进

“十三五”期间,3个国家“172”重大水利工程红鱼洞、黄石盘、江家口水库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完成投资55亿元。红鱼洞水库枢纽工程通过水利厅主持的蓄水技术预验收,渠系工程建设70公里;黄石盘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移民安置加快推进;江家口水库开工建设。

通过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巴中市不断总结提炼工程建设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巴中特色的建设管理机制和理念,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水利建设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全市水利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十四五”期间水利建设、水安全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民生水利工程成效显著

1.农村饮水安全。“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共投入2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2.21亿元,整合省级以上财政资金4.31亿元,市县自筹落实项目资金16.48亿元。完成铺设村级以上管网8835km、铺设村内支管网(不含入户管道)14511km,日供水量达26.12万m³。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453处,分散供水工程17492处,涉及行政村2228个,其中贫困村699个,解决了48.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同步巩固提升了212万非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按照2020年度的统计标准,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以上,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6.57和34.32个百分点。

2.水源工程。“十三五”期间,水源工程建设共投入20亿元。二郎庙、双桥、天星桥、湾潭河水库枢纽工程已完工,其中二郎庙、双桥水库完成蓄水验收,渠系工程正有序推进,新增蓄水能力0.59亿m³,加之化成、牛角坑水库等6个中型灌区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77.2万亩。市主城区和三个县城均实现双水源供水。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十三五”期间,结合脱贫攻坚大力推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亿元。整治山坪塘540口,新建微水池378口,整治石河堰5座,新建小型泵站7处,新建及整治渠道92.6公里,安装引水管道610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万亩。

第四节  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

“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投资2亿元。农业、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8.93km2,其中水利部门在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共治理257.62km2,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示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市域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坚持依托水利工程开展景区建设,以“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为目标,以“生活生产生态同步、规划建设管护统筹”为重点,通过建水源、保供水、治污水、防洪水、育水景,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累计打造白衣镇白衣庵居委会、西兴镇天堂村、板庙镇大石村等省级“水美新村”91个,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改善了城乡水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幸福感。

第五节  防汛减灾取得实质性进展

1.水库除险加固。“十三五”期间,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序开展,共投入资金10亿元。整治400座小型病险水库,维修硬化防汛抢险公路75公里,安装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400套,配建了水库位移变形、渗漏观测设施,恢复蓄水4500万m³,恢复灌溉面积7.5万亩。

2.防汛抗旱。“十三五”期间,渠江流域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共投入资金20亿元。全市建成城区堤防8条28.4公里;治理涉及28个乡镇中小河流,建成堤防59.3公里、清淤河道55公里;建成山洪灾害防治自动监测站点149处,配置预警设施设备855套,建成各危险区关联的自动雨量、自动水位、视频监控、气象监测等站点416个;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制定修编预案3205个、“两张图”预案1201张,设立标识标牌5426块、明白卡6879张;开展培训350余场、应急演练130余次,受益人口65万余人。

第六节  治水管水能力持续提升

1.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三五”期间,巴中市着力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落实和制度建立,印发《巴中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巴中市“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实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出台《巴中市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规定行政区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重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规划实施必须编制水资源论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相匹配、产业布局与水资源相适应,为相应规划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2.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面落实水利建设“三项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强化水利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和责任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严格落实岗前安全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3.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市1100条河流、825座水库、1个湿地、5条渠道纳入河长管理,设立四级河长3574名。对纳入市级河长制管护河流及各河流流域内所有水库,编制印发了“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建立了“一河(湖)一档”,明确了河长制目标、问题、任务、责任“四张清单”,为各级河长依法施策巡查管护河湖水域岸线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全面完成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管理范围划定,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持续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规范化、常态化,建成全省河湖管理示范县1个、样板河库12条(座),在全省率先开通“巴中河长制”微信公众号,创新“3长+1室”(“河长+警长+检察长+法官工作室”)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深入推进河湖综合系统治理,建立长效的管理保护机制,实现全市河湖面貌持续向好。

第七节  水利改革不断深化

深化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水生态文明监管机制、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水行政监察执法机制和水价改革,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水利事业突破性高质量发展。制定《巴中市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1万亩,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灌溉和农村产业发展用水保障。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的统筹整合,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设施建设运营。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总承包、代建制等新型建设管理模式,初步建立适合巴中市情的水利工程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严格落实四川省《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完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坚持“先改后建、以建促改”,推行“建管一体、以证赋权”,开展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发放工程产权证书。


第三章  面临形势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面临形势

一、水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要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为新时代水利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水网等重大工程,提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深入推进“再造一个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动,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等重大工程建设,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水安全保障工作,全社会对水安全亦高度关注,大兴水利的热情高涨,为进一步做好水安全保障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落实新时期发展理念和治水方针要求,切实转变水利改革发展思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要求进一步转变水利工作思路,调整和完善水利发展方式,在优化水利工程布局,保障区域、城乡、行业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和水生态承载能力的约束作用,坚持以水定需、因水制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布局均衡优化;更加注重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统筹山水林田湖各要素,创新工程实践,系统解决好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更加注重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充分利用水权、水价、水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加快解决直接关系民生的水问题,提供更加优质的水利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重大战略决策对水安全保障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水安全保障向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全方面提升。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对水安全保障能力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要求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构建水安全体系。

“十四五”时期是巴中抢抓国家、省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是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发展内生动能的突破期,也是激活后发优势、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的追赶期,动力压力同在、机遇挑战并存。外部机遇前所未有,“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资源要素加快循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辐射带动,中央、省委明确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巴中有望纳入全国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战略叠加释放的政策红利愈发凸显。深刻认识新形势新要求,把握发展规律,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坚持水资源高效配置、水生态系统保护、水灾害统筹治理,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建成红鱼洞、黄石盘、江家口水库,加快建设青峪口水库,推进高桥、兰草水库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青龙嘴、官房沟、汇田河等中小型水利工程,统筹推进大中型水库渠系建设。加强城乡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抓好江河堤防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整治、山洪灾害防治,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系统。推进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增强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十四五”期间,水利发展将为巴中市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共筑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等发展目标提供水利保障。

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具备有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的条件

“十三五”期间,巴中市重点水利工作成效显著,水利投资稳步增长,水利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水库工程建设推进有力——红鱼洞水库枢纽工程完成蓄水预验收,渠系工程开工建设70公里;黄石盘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江家口水库开工建设主体工程;二郎庙、双桥、天星桥、湾潭河4座中型水库枢纽工程全部完工;金台水库已建成并供水,纸厂沟、方田坝水库基本建成,仓库湾水库开工建设。青峪口、青龙嘴、官房沟水库可研报告通过技术审查、力争2021年开工建设;高桥水库完成方案论证、启动可研报告编制;兰草水库启动方案论证工作;干沟河、双河、案家沟、谭家河、望京等中型水库及一批抗旱小型水源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汇田河水库完成初设审批,即将开工建设。“十三五”期间,区域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巴中市进一步丰富了水利建设工作经验,同时,地方配套资金基本落实到位,“十四五”期间,具备承接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的条件。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足

1.水资源分布不均。巴中市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和水资源年际及年内分配变化大。从地域分配看,北部的米仓山区和盆地边缘巴河区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别为663mm和644mm,水资源量很丰富;南部的丘陵区巴河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525mm,水资源相对丰富。从时间分配看,径流年内主要集中在5~10月,径流占年径流量的67%~87%,连续最大四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50%~70%,最大月径流一般多出现在6~7月,占全年径流量的14.5%~29.2%,由于降雨相对集中,水资源多以山洪水形式流失,造成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径流除年内分配不均外,其年际变化差异也很大,最大年与最小年径流量倍比高达5.96。

2.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巴中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2.59亿m³,现状年用水量5.11亿m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7.0%,远低于国际公认30%~40%的合理利用程度。

3.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十三五”期间,巴中市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7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全市实际有效灌面144万亩,占全市设计灌溉面积的62%,已成水源工程渠系配套建设依然滞后,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十四五”期间通过新建大中型灌区和对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态水网,对提高区域灌溉水利用系数至关重要。生活生产用水方面,部分县(区)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建设,但集中供水水源工程仍未解决,结合巴中市水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需积极推进水源工程建设,也是构筑区域生活生产水网的重要举措。

二、供水保障能力不足

1.部分供水设施老化严重,供水能力不足。“十三五”期间,巴中市除险加固400座病险水库,占全市已成水库约50%,仍有部分承担供水任务的水库工程,由于年久失修,供水设施严重老化,长期带病带险运行,供水效率不高,水量浪费大,实际灌溉面积减少,安全可靠性降低。“十四五”需继续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已成水库供水能力。

2.资金投入不足,续建配套推进缓慢。“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了续建配套投资4.2亿元,但由于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部分灌区续建配套工作推进缓慢,至今仍无法充分发挥工程应有效益。

3.水源工程建设还需加强。巴中市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市主城区和三个县城在2020年前全部实现双水源供水,城市供水保障率达100%。但是,还有部分县(区)集中供水水源不足,如通江县城取水水源,位于规划的青峪口水库库区,青峪口水库工程开工建设后,县城水厂水源仅依靠城区附近的方田坝小(1)型水库,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急需改造二郎庙水库至方田坝水库的补水渠道,完善县城供水双水源布局。平昌县目前已完成全域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建设,但部分区域缺少水源工程,水源、水质无法保障。

4.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有待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城乡供水高质、稳定的供水方式,是保障现代化城市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还需要继续加强,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仍较滞后,“十四五”时期,需加快市域水厂及输配水管网工程建设,推动城乡供水系统升级改造,完善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升城乡供水能力。

5.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仍要进一步加强。尽管全市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但个别分散供水居民户还存在季节性、水源性缺水问题,仍需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巩固提升工程予以保障。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

6.节水型社会建设与城市发展需求之间仍有差距。节水型社会建设完成标准与国内外节水先进城市尚有较大差距。节水制度和管理机制建设不够完善,用水监管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田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和计量设施建设基础薄弱,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应用力度仍有待加强,城乡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较低,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集约利用效率较低。

三、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治理任重道远

近年来,巴中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受暴雨等极端气候影响,局部水土流失情况仍十分严重。同时由于农业、工业、生活面源污染风险仍然存在,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未全面建成,河流、湖库的水生态环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四、防洪减灾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巴中属大巴山暴雨区,洪水频发,同时水资源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十年九灾、洪旱交错是巴中市的基本水情。由于缺少防洪控制性工程蓄洪削峰,沿河城镇堤防工程建设滞后,且已建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低,加之全市还有中小型病险水库200余座和40余条山洪沟急需整治,防洪保安形势严峻。

1.防汛抗旱预警体系建设需完善。现有的防汛抗旱信息传递方式和处理手段无法对重要雨情、水情做出科学预测预报,不能满足现代化防汛指挥要求,致使全市防汛工作仍处于“有灾救灾、出险抢险”的被动局面,防洪减灾能力依然严重不足。

2.防洪减灾工程建设需提速。根据巴中市防汛减灾形势需求,结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目标,仍需加快青峪口、高桥、兰草水库等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通过防洪控制性工程的蓄洪削峰,减少流域防洪压力。同时,要加强巴河、通河沿河城镇堤防工程建设和化成水库等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切实提高巴中全域防洪保安能力。

五、水利管理需加强

水资源管理职能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的状况仍然存在,由于水资源管理权限的分割,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加之水利管理科技人才比较缺乏,水利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离水利管理信息现代化建设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六、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需建立

水利建设项目公益性强,涉及民生民利,资金来源往往都是上级专项资金和本级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投入难度较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导致项目资金缺乏。同时,因市、县财政困难,水利项目建设地方配套压力大,尤其是大中型水库工程地方配套资金多、到位难,中央、省补助资金仅能完成枢纽工程建设,致使渠系工程停建、缓建,不能按时完成竣工验收,无法正常发挥工程效益,需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金融贷款等渠道切实解决地方配套难问题。

巴中市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水价形成机制有待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尚需探索。“十四五”规划实施项目首先要做好资金平衡,让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项目中;在经营性项目中,要吸纳民营资本、通过银行贷款、PPP融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七、智慧水利建设需要加快实施

2017年,水利部提出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大水利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水利和智慧水利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目前,巴中市水利信息化以防汛抗旱系统等为依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信息采集设施维修养护经费不足,设施较为落后,信息化平台缺乏有机整合,信息化水平不够,与智慧水利有较大差距,跨专业部门不融合,人才、资金缺乏,“信息孤岛”现象突出,急需加快智慧水利建设速度。

第四章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批示指示要求,以及四川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以水利工程补短板夯弱项和水利行业强监管优服务为主线,聚焦生活、生产、生态三大供水目标,加快完善现代水网体系和水管理体系,坚守水生态安全红线和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强化河湖长制,改革创新水利体制机制,持续提升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巴中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提供坚强的水安全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加快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2.补齐短板,提质升级。紧扣加快建成“三市两地一枢纽”以及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水美新村建设对水利的需求,紧扣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区建设,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统筹推进,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加快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网络,强化水利工程生态属性,优化水资源配置调度,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3.人水和谐,系统治理。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促进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均衡。

4.依法治水,强化监管。加强水法治建设,严格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对河湖空间、水土资源、水工程、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监管,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实现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转变。

5.两手发力,创新引领。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水利现代化发展活力,加快构建现代水利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推进涉水领域改革,全面落实“放管服”要求,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水利服务民生的质量和水平,让人民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根据巴中市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以问题为导向,分析未来巴中市水安全面临的形势和要求,研究提出巴中市水安全保障规划的目标。到2025年,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水利工程补短板夯弱项加快推进,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大幅提升,水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水利行业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水利文化建设明显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1.在节约用水方面——加快构建高效的节水配水管理体系。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明显增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能力显著提升,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全社会节水护水惜水意识明显提高。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7.15亿m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降低10%,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以上。

2.在供水保障方面——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建成一批生态水利工程,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规模化供水覆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0.5亿m³;按照“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现行标准(供水20人至100人的小型供水工程降等为分散供水工程,不纳入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统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以上,规模化供水率达到55%以上。

3.在河湖保护方面——加快构建碧水长流的河湖保护体系。纵深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主要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管控,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管理范围全面划定,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到90%以上,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0km2(不含林业、农业、国土等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全市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0%以上。

4.在水旱灾害防治方面——加快构建高效科学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加强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建设,完成防汛薄弱环节建设,重点城镇、重要河段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对新出现的病险水库及时除险加固,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提高到80%,非工程措施体系进一步优化,水旱灾害风险底数全面清楚,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5.在现代水利制度方面——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水利制度体系。水利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水资源管理、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水价等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水监管制度基本建立,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水利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6.在水文化方面——加快构建繁荣兴盛的水利文化体系。水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构建水文化核心理念体系,建设和谐水文化,培育创新的科学精神、价值观念、道德风范,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水利工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水利职工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

展望2035年,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完备水网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水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水生态水环境更加优美,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高,水利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巴河文化焕发新活力,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大跃升,基本满足人民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要。


第四节  水生产力布局

根据巴中市“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利用现状、区域发展需求,以水利工程补短板夯弱项和水利行业强监管优服务为主线,布局区域水生产力。以红鱼洞、黄石盘、江家口、青峪口、高桥、兰草等大型水库为龙头,加快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水利工程;以青龙嘴、官房沟、汇田河等中小型水利工程为骨架,加快形成供水补水生态水网;以主要江河堤防、中小河流治理为抓手,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实现防洪、抗旱、水生态等多目标协同,为巴中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提供坚强的水安全保障。

第五章  加快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人水和谐的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和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紧扣“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抢抓国、省水网建设机遇,构建“严格高效的节水配水管理体系、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的水利网络体系、碧水长流的河湖保护体系、高效科学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依法治水管水现代化水利制度体系、繁荣兴盛的水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为巴中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提供坚强的水安全保障。

第一节  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严格高效的节水配水管理体系

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按照“严管控、抓重点、建机制”的思路,深入落实“四定原则”,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将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作为规划和项目审批的重要依据,全面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施节水行动,落实用水计量和计划用水管理,加强用水定额的监督管理,强化对缺水地区、重点领域、高耗水行业、用水产品的节水监督检查,以刚性约束倒逼节水、以严格制度规范用水、以有效政策激励节水,加快形成全社会全覆盖节水格局,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全面落实节水行动方案

按照《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四川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部署要求,建立节水工作推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县(区)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缺水地区节水开源、科技创新引领等6大重点节水行动,协调解决市级节约用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巴中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各项指标落地落实。加强节水机关建设和节水载体建设,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引领社会形成珍惜水、节约水和爱护水的良好风尚,促进巴中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好节水型城市、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灌区、节水型居民小区、节水型高校、节水型公共机构和单位等创建工作。

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持续推动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长,积极推进节水型灌区创建。以灌区农业节水和用水管理为重点,抓好灌区农业节水技术、灌区农业用水计量与水费改革、灌区农业用水农民参与式管理、灌区高效用水和种植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重点做好玉堂水库灌区、龙洞沟水库灌区、后溪沟水库灌区、井坝水库灌区、二郎庙水库灌区、流里河水库灌区、大井坝水库灌区、友谊水库灌区等8个中型及部分小型水库灌区渠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继续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对已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的平昌县、南江县、恩阳区,继续提高建设标准、巩固建设成果,加快推进巴州区和通江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认真贯彻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为工作目标,依法实施用水统计调查制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用水管理,增加取水计量及在线监测覆盖率和用水统计准确率,做好河湖生态、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管理保护,持续推进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确定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的组织实施,建立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和管控责任制,开展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评估。强化主要河流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应用,全面完成区域内主要河流流域水量分配,分流域建立取用水管理台账,实现水量分配管控单元内用水总量、断面流量等指标全覆盖。建立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管控制度,促进网格化、矢量化目标管理。加强水生态突出问题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推进巴中市水资源综合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持续抓好水生态突出问题整改。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监管基础,提升水资源监管能力和水平。

第二节  围绕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以“6781”为骨架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网络体系

坚持“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按照“建水网、开水源”的思路,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水利工程,形成大型工程为骨架、大中小微协调配套、蓄引提供泄排生态功能完备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强化工程水网与天然水网的互联互通,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建设一批水源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开展渠系现代化升级改造,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全面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助力巴中“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区域水利生态网络

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决策部署,以水利工程补短板夯弱项和水利行业强监管优服务为主线,积极构建“以6座大型防洪控制性工程为骨干,以7座重点中型供水保障水库为节点,以8条主要河流综合治理为网络,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的“6781”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生态水网体系,力争早日实现“6骨干护渠江安澜,7节点连巴中水网,8流域筑生态廊道,一体化保城水饮水安全”的目标。

“6”即六座大型水库,分别为红鱼洞水库、黄石盘水库、江家口水库、青峪口水库、高桥水库、兰草水库。以此6座大型水库为骨干,加快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水利工程。

“7”即七座中型水库,分别为青龙嘴水库、官房沟水库、双河水库、案家沟水库、谭家河水库、干沟河水库、红岩子水库。以此7座中型水库为水源配置节点,加快区域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开展一批重点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形成全域覆盖的高保障水源配置网络体系。

“8”即八条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巴河及南江河、大通江河、恩阳河、月滩河、小通江河、澌滩河、神潭河等8条流域综合治理。结合城市防洪防涝能力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等工程,加强流域水土保持及水系连通,构筑渠江流域生态屏障。

“1”即一体化城乡供水,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城乡供水高质、稳定的供水方式,是保障现代城市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重点水源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此外,罐子坝水库及供水工程已启动前期工作,该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四川省政府批复的《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全省“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的重点水利项目,具有灌溉、供水、发电、防洪等综合利用效益。罐子坝灌区涉及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平昌县部分区域,该工程的建设对完善区域水网、进一步提高全市供水保障能力意义重大。

二、完善区域水灾害防御体系

《四川省渠江流域综合规划》提出渠江流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是按“以泄为主、蓄泄兼筹”的防洪治水方针,对重要防护对象修建堤防护岸工程、河道整治,提高安全泄洪量;上游兴建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削峰蓄量,采取调洪水库、加防护工程及山洪治理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从而提高渠江中下游抗洪能力。全市布局的6座大型水库(附件2),是渠江流域防洪的骨干工程,“十四五”将全面建成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黄石盘水库,基本建成江家口水库,开工并加快建设青峪口水库,力争开工高桥水库,加快兰草水库前期工作。

在积极推进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快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城镇堤防建设和山洪沟治理,全面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由点到面,完善区域水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三、构建城乡统筹的供水网络体系

构建城乡统筹的供水网络体系,是提高供水保障程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解决乡镇和农村供水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要措施。供水网络体系建设要求有稳定、高质的水源保障,有畅通、高效的供水管网基础。结合全市城乡供水现状问题分析,主要通过加快水源配置工程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配置、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等措施解决。

(一)加大水源工程建设力度

1.中型水库工程。“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区域水源工程布局,加大水源工程建设力度,结合实际,加快推进湾潭河水库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加快青龙嘴、官房沟水库前期工作,并实现开工建设;力争完成双河水库前期工作,创造开工条件;加快干沟河、案家沟、谭家河、红岩子等4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实现可研批复立项;适时启动龙洞沟水库扩建、和平水库、马家河水库、渡水溪水库、石洞口水库、关溪沟水库、田坝水库、望京水库等8座储备水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中型水源工程建设(附件3)。

2.小型水库工程。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小型抗旱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仓库湾水库,开工并建成汇田河水库,开工寒溪寺、鹿溪、陡嘴河等3座水库,重点推进百花溪、武同庙、群力、杨家沟(扩建)、芋子沟、金溪河、苟家河等7座小型水库前期工作,适时启动33个储备水库前期工作。

3.其他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针对河流水系、地形地貌和人口耕地分布,“十四五”期间,新建和维修石河堰、山坪塘约3400余处,分散解决区域用水。

(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十四五”期间,按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已建工程效益,聚焦民生改善,按照“标准化提升、现代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思路,采取工程配套、改造、升级、联网、新建等方式,以乡镇为单元,整体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加强分散小型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深化工程建设和管护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合理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不断提升供水保障水平。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思路,实施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小型供水工程、老旧供水工程改造和管网延伸等三大重点工程(附件4)。

1.完善城区水源配置。对于已实现双水源供水的市主城区和三个县城,围绕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继续完善水源配置工程。恩阳区为匹配城市发展规模,拟建双河水库、鹿溪水库作为区域水源工程。巴州区为巴城第四水厂扩展水源,积极推进红鱼洞水库恩巴支渠末端至巴城第四水厂引水渠建设,将红鱼洞水库的水输送到水厂,作为巴州城区供水补充水源。通江县考虑青峪口水库建设对城区供水水源的影响,积极推进二郎庙水库引水渠改造,为方田坝水库补水,切实保障城区供水水源。平昌县分区域规划布局水源工程,补充现有水源工程不能覆盖的区域,真正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需要。

2.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十四五”期间,持续以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第一要务,建立完整、长效、良性、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强化水厂运行和管网运行管理,加强水源水质监测与检测工作;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分工程核定水价,实行有偿使用,并积极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机制;推行企业、协会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并存的运行机制,促进工程效益发挥,全面巩固拓展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果。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率,推进建设一批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实现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建设改造一批规范化小型供水工程,整体提升农村供水水平;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补齐农村供水设施短板,为实现农村供水长效运行创造条件。建设南江县熊包梁供水扩建工程、巴州区龙头寨、恩阳区雪山、通江县铁佛等一批千吨万人供水工程,着力提升农村饮水安全能力。

四、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是构建城乡统筹的供水网络体系的重要一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全市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7.65亿m³,已建成水源工程渠系配套建设滞后,实际有效灌面144万亩,仅占全市设计灌溉面积的62%,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急需通过续建、新建大中型灌区和节水改造补齐生产生态用水水网。加快巴州区龙洞沟、南江县玉堂水库等8个已成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争取建成一批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片,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三节  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加快构建碧水长流的幸福河湖保护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巴中市位于渠江流域,且为渠江源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健康水生态、优质宜居水环境的要求为目标,按照“重保护、促修复”的思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强化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水源涵养和河湖保护,加强涉水空间管控,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打造生态“蓝道”,扩大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促进美丽新巴中建设。

一、强化河湖长制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加大河流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发挥各级人大监督和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形成河湖保护管理的合力。建立多部门、常态化、严格的河流管理保护联合执法体系和河流日常监管巡查制度;落实河流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完善案件移送、受理、立案、通报等制度。充分发挥河长办统筹、指导、协调、督导、考核、宣传职能职责,督促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市级部门,加快污水垃圾、农村水环境和面源水污染等专项治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切实加强督查督导和宣传培训;持续开展河湖管理保护示范县建设,打造并升级一批样板河库;制定市级河流、湖泊、重要天然湿地、水库、渠道河长制工作清单,明确年度管理保护任务。加强巴中河长APP的使用培训和应用推广,做好河(湖)长制信息系统二期开发相关工作。

二、加大河湖管护力度

严格河湖水域空间管控,维护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水域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成果运用。开展河湖保护“四项行动”“清四乱”等专项整治,坚决整治非法排污、非法采砂、非法捕捞、侵占水域岸线等问题。加大河湖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开展河湖健康评价。统筹水域、岸线、采砂、排污口设置、涉河建设项目等方面管理,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倾倒废弃物以及电、毒、炸鱼等破坏河湖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探索以流域作为管理单元,依法建立健全流域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理顺权责,优化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配置,实现流域执法监督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提高环境保护整体成效,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三、保障河湖生态流量

落实《四川省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工作方案》《四川省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生态流量监督性监测,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强化保障措施,落实监管责任,有效保障生态流量,不断改善水生态。加强河湖生态调度,将主要江河和重要湖泊的生态用水调度纳入日常运行调度规程,建立常规生态调度机制,适时适度实施生态补水。

四、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

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水岸联动,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总量,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全流域、全过程、全方位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不断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

五、推进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十四五”期间,规划在巴州区、恩阳区、平昌县建设河湖连通工程,改善区域湖库水生态环境,并兼顾应急用水。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发展需要,以区域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多种措施,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结合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水美新村”建设。坚持恢复自然连通与人工连通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水网工程,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顾、丰枯调剂,多水源互补的江河湖库连通水系。

六、统筹开展水美新村建设

“十四五”期间,按照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十四五”水美新村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巴中市围绕乡村振兴对水的需求,结合资金投入渠道,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水美新村90个。巴州区完成平梁镇凤谷村、水宁寺镇枇杷村、曾口镇宝珠村等15个水美新村的申报及建设任务;恩阳区完成玉山镇春光村、玉山镇宝石村、明阳镇成城村等15个水美新村的申报及建设任务;南江县完成长赤镇玉白村、长赤镇双山村、红光镇黑池村、红光镇花石村等20个水美新村的申报及建设任务;通江县完成沙溪镇大梁城村、沙溪镇王坪村、广纳镇檬子垭村等20个水美新村的申报及建设任务;平昌县完成同州街道龙潭社区、白衣镇云梯社区、元山镇插旗山村等20个水美新村的申报及建设任务。

七、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相结合,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强水土流失监测,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站网,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和水平。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覆盖,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跟踪检查,坚决防控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石柱河小流域治理等24处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km2(不含林业、农业、自然资源等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水美新村夯实生态基础。

八、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

依托水利工程与水利风景资源优势,坚持数量、质量同步提升,建设一批能突出巴中特色和优势的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覆盖区域主要河流、湖泊和大中型水利工程及其服务区域。“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春在水利风景区、东郡水利风景区、二郎庙水利风景区等,加强水文化建设,提升区域水文化价值。


第四节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高效科学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

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按照“消隐患、夯弱项”的思路,全面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加快构建高效科学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加快推进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强化流域防洪调度,整体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加强抗旱水源工程、连通工程、抗旱应急备用井、“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一、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

坚持以防为主,开展江河堤防、水库、水闸等工程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实施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降等报废,结合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堤防险工险段整治,消除工程安全隐患。

二、加快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

《四川省渠江流域防洪规划》明确规划巴中市红鱼洞、黄石盘等6座大型水库,“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加快防洪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建设。全面建成红鱼洞水库、黄石盘水库;基本建成江家口水库;开工并加快建设青峪口水库;加快高桥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开工;积极推进兰草水库前期工作。

三、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十四五”期间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的总体要求是:2022年底前,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遗留问题处理;完成已到安全鉴定期限的水库安全鉴定任务;对乡镇村组分散管理的小型水库,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以大带小”等专业化管护模式。到2025年底前,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每年安全鉴定后新增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完善雨水情测报、安全监测设施,健全水库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十四五”期间,巴中市将对截至2020年底现存的200余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全面消除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发挥工程效益。对新出现的病险水库(水闸)在安全鉴定基础上动态实施除险加固,同时完善水库监测预警设施,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四、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继续实施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提升灾害防御能力。按照补齐短板、确有需求、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44条山洪沟治理,其中巴州区曾口沟、恩阳区杨柳河、南江县蒲家坪等3条山洪沟治理工程(附件5)已落实建设资金,“十四五”期间将开工建设,其余项目作为储备项目,适时启动实施。

完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实现危险区动态和分级管理,构建高风险区全域防灾减灾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规程。优化水文站网布局,扩大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推动监测预警平台集约化应用,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五、加强城市防洪能力建设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流域防洪规划,继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恩阳区恩阳河城区段防洪治理工程、南江县集州街道幸福段防洪治理工程、通江县小通江防洪治理工程、巴河平昌县城区防洪治理工程等4个城市防洪能力建设工程,建设堤防、护岸工程55公里(附件6)。同时,通过建设排涝通道、改造排涝泵站等措施,提高城市排涝能力。

六、加强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

加快实施流域面积3000km2以上主要支流防洪治理,继续实施一批流域面积200~3000km2中小河流治理,优先解决城镇河段防洪不达标、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的问题。

全市纳入本规划的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共44个(附件6,流域面积200~3000km2 的24个、流域面积3000km2的以上20个),其中:截至2021年上半年,小通江防洪治理工程(一、二期)、驷马河花溪场镇防洪治理工程等17个流域面积200~3000km2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已列入财政支持项目清单,该17个项目规划综合治理河道99.8公里;其余项目加快开展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七、加强防洪减灾能力建设及水文现代化建设

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编制流域洪水调度方案,建立流域联合防洪调度机制和主要河流水库联合调度机制,继续推进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建设,落实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建设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实施测报系统改造升级,提升水文现代化水平和支撑服务能力。进行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新增简易监测预警设备,完善山洪灾害危险区预警能力。


第五节  围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水利制度体系

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按照“建机制、激活力、强管理、优服务”的思路,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治理制度体系,不断释放水利发展的动力活力,破除水利改革发展瓶颈。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按照水利部《关于全面加强依法治水管水的实施意见》,实现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研究制定适合巴中市实际的依法治水管水的实施意见,依法推进水利建设,依法加强水资源管理,依法深化水利改革,完善水行政执法体制,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健全水事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构建高效的水法治实施体系。

二、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2025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深入推进非农业供水价格改革,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要求,鼓励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深化水资源税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水权改革。“十四五”期间,深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并配套计量设施及渠道维修整治,安排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为全面完成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标迈出崭新的一步。

三、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群众参与”的原则,落实各级财政投入,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金融信贷对水利的支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全面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大力支持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以构建水利融资平台为纽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以有效的政策扶持为依托,调动和发挥社会投资水利的积极性;以激励机制为动力,引导农民群众积极筹资筹劳兴修水利。

四、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强化工程质量监督与市场监管,落实工程运行管理主体、责任和维修养护经费。把水利工程特别是中小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规划统筹和约束,统一建设标准和竣工验收要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为运行管护打好基础。探索分级负责、分类管理有效途径以及“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等管理模式,推进工程运行管理、维修养护和技术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市场化,全面落实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主体、责任。参照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积极争取并足额落实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好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加快完善农田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工程数字化档案,做到工程上图、数据入库,实时更新、动态监管。进一步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落实乡镇水管员,抓好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和示范创建工作,积极培育防汛抗旱、灌排服务、灌溉试验等专业化服务队伍,着力提升基层水利队伍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十四五”末,全市拟实现中型、小(1)型水库全部成立水管单位,试点推行小(2)型水库购买服务,做到管护制度、管护经费、监管责任三落实,实现分级管理新模式。

五、强化水利工程监管

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按照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业监管职责,坚持问题导向和分级负责,完善监管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措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涉水监督体系,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大监管格局,通过加强安全规范运行监管、狠抓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健全水利市场监管机制等手段全面提升监管效能,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六、加强水利科技创新

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水利科技考核与激励机制,推动工程带科研政策落地,增强创新活力。加强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积极搭建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在水治理能力提升中的应用。完善水利标准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全市水利系统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人才开发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高。水利人才工作以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为目标,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教育培训,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评价、开发、保障和管理监督机制;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努力打造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水利人才队伍。

八、扩大水利开放合作

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实施全行业、全方位的立体全面开放,加强水利高校、科技创新等学、研、产、用的全流程交流合作,开展水利行业智力引进。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创新机制、出台政策,形成全市各县(区)事业发展水利友好共商的大格局,共同肩负起保护渠江源头的重大责任,齐力推动渠江上游生态廊道建设,并把河长制作为推进水生态系统治理的抓手,以流域为单元,围绕防洪调度、河道管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治理等重点领域,深化周边市州跨界河流水事协作。

九、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构建水利网络安全运营管理体系,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四五”期间,通过建设河湖(库)动态监测系统及河流水库智慧河长监测信息系统,对重要河流断面、重要水源水库建设水质、水位、水量一体化的视频在线自动监测站,对其他河流断面、水库、山洪灾害危险区建设视频监控和落实人工水质检测,逐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完善全面互联、高速可靠的水利信息网,加强江河湖泊、地下水、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动和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工程安全、洪涝干旱灾害等涉水信息的监测感知,全面建成河湖(库)水资源、水环境监测监控信息化的智慧水利。

十、强化水安全风险管控

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水安全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做好水安全风险管理,妥善应对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等领域及水库移民稳定风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联动,有效应对复杂化、系统化、多样化的新型水安全风险,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

引导公众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推进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全民动员、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提高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抗损毁能力,加强城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督促企事业单位积极履行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引导公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全社会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将突发水安全事件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应急处置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第六节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繁荣兴盛的水利文化体系

一、加强区域水文化建设

巴中市是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巴渠文化的重要组成。巴渠文化是生活在州河、渠江流域的劳动人民,经历了数千年社会的发展演绎创造出来的区域文明的结晶,包括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厚重壮观的红色文化、瑰丽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以及繁荣缤纷的现代文化,内涵深厚。渠江上游发育的水系,丰富的水资源深深滋养着这片土地。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总是和水息息相关,深入挖掘巴中水文化,用现代景观水利的理念和现代公共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段去建设和改造水工程,实现水利与园林、治水与生态、亲水与安全的有机结合,在保障工程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使风景优美的河道成为人们陶冶性情的好去处,使水利工程成为人们赏心悦目的好风景,使清新靓丽的水利风景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加大对现有水利工程建筑的时代背景、人文历史以及地方民风民俗的挖掘与整理,增加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丰富现有水利工程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美感。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提升水工程及其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品位的示范工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水利功能与人文内涵的有机结合,以及水利科技知识的普及,注重塑造精品景区,提升景区质量,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景区社会影响力,使之成为传播水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二、培育水利职工文化品格

充分发挥水文化的教育、激励、引导、凝聚等综合功能,全方位开展具有单位特色的水文化建设,着力构建水利人核心理念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实际,在水文化建设中既要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水利行业的精神价值,更要努力构建符合单位特色的价值,要突出求真务实、诚实公正、协作开放的工作精神,崇尚竞争、打破常规、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引导规范水利人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着力建设和谐水文化,努力创新水文化,以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科技目标为立足点和着眼点,引导创新水文化建设,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价值观念、道德风范,以创新文化建设调动和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培育职工乐观豁达、宽厚包容、团结友善的和谐精神,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第六章  区域重点任务

第一节  巴州区

巴州区属于丘陵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水和灌溉等水资源配置工程短缺,上世纪建造的老旧塘库较多,各种因素叠加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水利环境制约。“十四五”期间巴州区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和因区实际,着力推动重点骨干水源工程的实施,加快完善区内水资源结构。全面建成青龙嘴中型水库和寒溪寺小(1)型水库,力争开工干沟河水库,做好扩建龙洞沟、白花溪、何成溪水库的前期工作,实施重点小型水库水利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人口密集区、主要农田区的饮用、灌溉水保障能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抢并重”,突出重点河段、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加强防洪工程和制度建设。按期完成曾口场镇防洪堤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曾口山洪沟治理项目,全面启动水宁寺、凤溪、化成等防洪堤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强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水库防洪、兴利功能。进一步加强山洪灾害预警、山洪沟治理、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强基层防汛组织体系和防汛抗旱能力建设,由区级层面逐步延伸到所有乡镇和重点水利工程。依托水美新村建设,突出系统治理思路,做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指导各镇(乡、街道)实施小(1)型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和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完成天星桥、龙洞沟等重点渠系建设,建设抗旱水源连通工程,构建布局合理、丰枯调剂、生态良好的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水网工程体系。

第二节  恩阳区

恩阳区位于巴中市西南部,水资源总量约5.33亿m³,该区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200m³,占全省平均水平的4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旱灾害频繁,水供需矛盾突出。“十四五”恩阳区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恩阳·宜居乡村”对水利的需求,依据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统筹推进,规划双河水库、马家河水库、鹿溪水库等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项目,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成黄石盘水库,规划恩阳河城区段防洪治理工程右岸曾家坝至琵琶滩、恩阳河城区段防洪治理工程右岸琵琶滩至闸坝段等防洪提升工程,确保区域防洪安全。规划恩阳区桑玲河至幸福水库联通补水工程、芝子河农村水系综合治理等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网络。强化水利工程生态属性,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建立水资源安全风险识别和预警体系;推进节水规划编制、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示范单位、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创建等重点工作,因地制宜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加强各行业、各领域取用水监管,从严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快区级骨干水网工程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循环通畅、蓄泄兼顾,丰枯调剂、余缺互补,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网体系,保护河库湿地水源涵养空间,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

第三节  南江县

南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西北部,水资源总量约22.39亿m³,该区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200m³,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6.7%。南江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工作紧紧围绕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着力补齐水利短板、构建安全高效水利综合体系。“十四五”期间建成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开工建设官房沟水库,加快推进高桥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水源水库工程,建成汇田河、杨家沟水库(扩建)工程;实施县城区、下两、长赤等重点场镇、社区(村)堤防工程和山洪沟治理以及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逐步实现中小河流域、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全覆盖。加快实施第二批乡镇供水工程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扩建熊包梁供水工程、新建关坝和虎跳沟等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完成空木河至长赤引水工程,持续完善供水管网。

第四节  通江县

通江县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米仓山南麓、巴中市东北部,当地水资源总量约25.73亿m³,该区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600m³。“十四五”时期,通江县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全面整治水生态突出问题,加强水利行业薄弱环节监管,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穿始终。一是加快实施骨干水利工程,开工建设青峪口水库,续建湾潭河水库渠系工程;二是补齐短板工程建设,重点补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型灌区渠系配套、河湖连通等短板工程;三是加大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可惠及15万人的村镇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扩建8个重点场镇供水工程和加快推进小型水库等乡村振兴抗旱水源工程;四是加强防汛减灾工程建设,实施14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新建堤防43.27公里,推进治理山洪沟6条6公里;五是推动智慧水利建设,对中小型水库取水口、水资源限制管理、出入境河流断面、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实施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六是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5km2,实施一批新建、改建河湖景观和河湖护岸保护工程。

第五节  平昌县

平昌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巴中市东南部,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1.15亿m³,人均水资源量约1400m³,占全省平均水平的48%,为中度缺水区。“十四五”时期,平昌县以提高防汛减灾能力、夯实水源保障基础、完善民生水利设施、做实水生态保护开发为总体思路,从五个方面统筹谋划水利发展建设。一是压实为民安保责任,全面提高防汛减灾能力。建成江家口水库,启动兰草大(2)型水库防洪控制性工程前期工作。二是下定攻坚克难决心,全面夯实水源保障基础。全力推进谭家河(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加快推动陡嘴河和苟家河小(1)型水库工程建设。三是秉承发展共享理念,全面巩固城乡一体化供水。以“全域规划、梯次推进,突出管理、完善机制,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市场导向、社会参与”为原则,完善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规范小型供水工程,改进老旧供水工程。改进元山、凤凰、镇龙、平南、县城管网延伸规模化供水工程5处,针对偏、远、高、散的农户,新建百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40处,更新改造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27处。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全面加强水生态保护开发。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km2,落实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实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工程,建成一批水利风景区和水美新村。五是遵循为民服务宗旨,全面强化行业能力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以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为主线,全面强化水利行业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调整职能与管理体制的关系。

第七章  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方案

第一节  投资规模

一、原则

本次规划项目总投资测算主要执行水利部、水利厅现行有关规定、定额、费率标准等,以现行价格水平并参照近期已建或在建工程指标进行分析计算。

二、主要依据

1.《四川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川水发〔2015〕9号);

2.《增值税税率调整后〈四川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相应调整办法》(川水函〔2019〕610号);

3.《四川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川水发〔2007〕20号);

4.《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水建管〔1999〕523号);

5.《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水总〔2002〕116号)。

三、匡算投资规模

经匡算,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涉及项目总投资625.80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86.52亿元。按项目类别,各类项目投资分别为:

1.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匡算投资504.68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完成投资125.63亿元,占“十四五”总投资的67%(附件7、附件8、附件9、附件10、附件11)。

(1)水库工程匡算前期工作、建设投资83.25亿元,其中6座大型水库48.21亿元;8座中型水库20.30亿元;12座小型水库14.73亿元;

(2)其他小微型水源工程5.65亿元;

(3)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匡算总投资32.21亿元。其中:规模化供水工程投资28.59亿元,小型供水工程投资2.68亿元,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投资0.83亿元;

(4)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7个,匡算投资2.01亿元;

(5)新建灌区工程匡算投资1.40亿元;

(6)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2个,匡算投资0.10亿元;

(7)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匡算投资1.02亿元。

2.防洪减灾工程匡算投资56.44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完成投资37.93亿元,占“十四五”期间规划总投资的20%(附件12、附件13、附件14、附件15、附件16,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已列入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中)。

(1)山洪沟治理项目3条,匡算投资0.41亿元;

(2)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工程4处,匡算投资11.05亿元;

(3)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匡算投资16.86亿元,其中:流域面积200~3000km2河流治理24处,匡算投资7.17亿元,流域面积3000km2以上河流治理20处,匡算投资9.93亿元;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8处,匡算投资8.91亿元;

(5)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匡算投资0.46亿元。

3.水生态保障工程匡算投资54.21亿元,“十四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0.06亿元,占“十四五”期间规划总投资的11%(附件17、附件18)。

(1)各县(区)打捆的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6项,匡算投资5.50亿元;

(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24项,匡算投资2.55亿元;

(3)河湖水系连通工程12项,匡算投资5.64亿元;

(4)各县(区)打捆的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5项,匡算投资3.81亿元;

(5)水美新村建设90个,匡算投资2.55亿元。

4.水利信息化及其他相关项目,匡算投资10.47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完成投资2.90亿元,占“十四五”期间规划总投资的2%(附件19)。

(1)重点水利信息化建设6项,匡算投资1.21亿元;

(2)各县(区)打捆的水利工程设施维护养护项目5项,匡算投资1.52亿元;

(3)各县(区)打捆的水文水资源管理相关项目5项,匡算投资0.18亿元。



第二节  资金筹措方案

一、水利投资政策

根据《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水生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等其他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大中型水利工程推进方案的通知》《四川省水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目前四川省各类水利项目投资主要执行以下比例:

1.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险库险闸等项目,中央和省补助80%,地方投入及其他配套20%。

2.大型水利工程,对于中央直属的新建大型水库工程,西部地区按照项目资本金的60%予以补助;对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深度贫困地区县新开工的大型水利工程,除中央补助投资外,其余政府性投资由省级按规定统筹落实。

3.中型水库工程,在国家支持范围内的项目按照总投资的50%予以补助,且单个项目补助额度最高不超过 2 亿元。对纳入国家规划的中型水库,统筹安排中省两级补助资金支持,原则上按工程建设部分的80%进行补助,其中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深度贫困地区县的项目原则上按工程建设部分的90%进行补助,其余由地方配套、社会资本投入和贷款共同完成。

4.江河湖泊防洪治理工程,对西部地区 1、2级堤防工程分别按照项目总投资的80%予以补助,对3级及以下级别堤防工程分别按项目总投资的60%予以补助,对西部地区河道整治工程分别按项目总投资的 40%予以补助。

5.小型水库,近两年新建小型水库省上仅对贫困县补助资金不超过水库建筑工程投资的70%,约相当于工程总投资的50%,其余由地方配套、社会资本投入和贷款共同完成。

6.国家重点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对西部地区原则上按照项目规划控制投资的 80%予以补助,在专项建设方案中明确分省投资补助规模。

7.水文基础设施工程,对西部地区按照项目规划控制投资的2/3予以补助。

二、资金筹措方案

巴中市“十四五”期间规划完成投资186.52亿元,根据上述资金平衡原则估算中央补助投资106.28亿元,占规划投资的57%;省级投资42.65亿元,占规划投资的23%;地方配套投资26.88亿元,占规划投资的14%;社会资本投资及其他10.72亿元,占规划投资的6%。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水生态保障工程、防洪减灾工程、水利信息化及其他等四大体系。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包括重点水源工程、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等;防洪减灾工程包括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生态保障工程包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湖水系连通等;水利信息化及其他包括重点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制度改革等。

由于规划项目所承担的任务以及保障对象不同,其环境影响各异,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工程、防洪减灾工程、水生态保障工程属生态恢复与保护类工程,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规划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如下:

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实施的主要有利影响是进一步完善各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工程体系,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原有天然河道的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水库淹没及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结合项目区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在分析河道内外环境需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项目开发任务。

水生态保障工程可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农业、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水效率,有效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防洪减灾工程主要有利影响表现在可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重点江河和重要城镇防洪能力。其不利影响是改变河流水文情势,防洪水库淹没及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对策与保护措施

根据重点水利工程涉及区域生态功能区的生态需水要求,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下阶段进一步研究综合用水(生活、生产、生态)需求以及调度运行方案。注重在开发利用中维护河流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优化工程选址和建设规模,尽量减少淹没占地及移民,从源头减轻移民安置难度。

针对规划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应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补偿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减轻规划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下阶段进一步研究水生生态保护措施、保证下泄生态流量、制定相关的在线监测方案,减缓规划工程实施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采取移栽或就地保护方案,保护受规划实施影响的珍稀植物等。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

在规划工程的选址选线过程中,尽可能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切实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确实无法避让的情况下,应征求有关部门意见,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新建水利项目,应统筹考虑水资源综合利用,满足生态流量需求,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规划项目实施以及运行环境监测、生态监测、水土保持监测,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第三节  评价结论

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基本协调。规划实施后可大大提高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规划实施也可能对局部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减缓或消除。从环境影响评价角度看,该规划实施可行。

第九章  保障措施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水安全保障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要采取强有力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各级水安全保障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部署各项任务。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挥牵头作用,主动与其他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乡村振兴等部门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水安全保障工作合力。

第二节  逐级分解落实

实行市统筹、县(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的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合力推进规划有序实施。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区域水安全保障规划,把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确保规划落地生效。

第三节  全力推进项目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要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按照竣工验收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尽早开工一批、积极储备一批“四个一批”要求,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尽快发挥工程效益,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全力以赴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强化建设项目管理,继续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大稽查检查力度,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安全、资金安全。按规定开展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编制等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保障移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节  促进公众参与

加大对全市水情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社会对水的珍惜意识、忧患意识、感恩意识、敬畏意识和水法治观念,为水安全保障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决策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和水利建设管理。依法公布水情信息和工作动态,鼓励社会监督水安全保障工作,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附件: 1.巴中市水系及邻域站网分布图

     2.巴中市“十四五”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分布图

     3.巴中市“十四五”骨干水源工程分布图

     4.巴中市“十四五”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分布图

     5.巴中市“十四五”山洪沟治理工程分布图

     6.巴中市“十四五”城区堤防建设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分布图

     7.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水库工程表

     8.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其他水源工程表

     9.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表

     10.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灌区工程表

     11.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水资源节约与保护项目表

     12.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山洪沟治理工程表

     13.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工程表

     14.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工程表

     15.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表

     16.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建设项目表

     17.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表

     18.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水生态保障工程项目表

     19.巴中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水利信息化及其他项目表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附件9






附件10





附件11




附件12






附件13



附件14





附件15














附件16



附件17




附件18






附件19




点击下载此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