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壮歌响遏行云

巴中为千年贫困画上“历史性句号”

2021-05-11 09:47:00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这片土地,曾洒满热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赓续着红军精神的血脉。
  春末夏初,诺水河两岸生机勃勃。柳林村已脱贫户李国芝家,“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八个大字在墙上清晰可见。“那天天气很好,我用毛笔在墙壁上写下了这几个字来激励自己。”虽时隔6年,李国芝记忆犹新。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像李国芝这样,巴中近年来有49.9万人先后脱了贫。
  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年紧跟一年干。面对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面对基础差、底子薄、任务重的现实,巴中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发扬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扶贫精神,全市五个区县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平均每年实现1个贫困县摘帽、约100个贫困村退出、8万余人脱贫——巴山大地,脱贫壮歌响遏行云。
  这是历史使命 巴中接续奋斗
  “去年我家养了两头猪,杀一头、卖一头,地里还栽了3亩秧苗、1亩洋芋、2亩油菜,收成都不错。至少一家人一年不用再买米买油,手里还有点余钱。”说起去年的收入,通江县涪阳镇石龙寺村已脱贫户王心奎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脱贫致富是中国人千百年的梦想。巴中地处大巴山脉,是革命老区,也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区县均属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片区县。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巴中用7年时间,解决了11万余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巴中经验”。尽管如此,到2013年年底,巴中仍有49.43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分别位居全省市州第4位和第3位。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深,是全省除三州外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市州。
  脱贫攻坚是时代交给巴中的历史使命,是365万老区人民的厚望。巴中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主要领导不仅挂帅,而且出征,向贫困发起总攻。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全市上下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了不胜不休的“军令状”。从县区到村社,从田间地头到厂房产业园区,市委、市政府一班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踏遍贫困村的山山水水。匆匆脚步,丈量着从贫困到小康的进程,也澎湃着党心民心的同频脉动。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成败系于“精准”。做到精准,就要用“绣花功夫”,事情再多、任务再重,也不能吓退巴山儿女。
  “全村都穷,评谁不评谁有什么标准?”在扶贫对象精准上,巴中依照国家贫困线标准,探索了对象识别“十步工作法”,动态调整“八个比对、六个不纳入”。贫困数据精准到户、到人,村民全都服气。
  帮扶力量精准,事半功倍。在因村派人精准上,坚持“选硬人、硬选人”,采取“2+3+4”办法选派得力干部到村,对工作不力的实行召回。
  做到精准要用“绣花功夫”。聚焦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五条绣花”措施,明确驻村工作队5项20条内容,细化对标补短5项16条措施,签订干部群众脱贫“双向承诺”。
  任何一场硬仗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脱贫过程中,巴中稳扎稳打,除了按照国省要求的标准程序退出外,特别注重过程管理,分区县建立指导组,实行市级领导挂联贫困县、贫困村,开展暗访督查、阳光问廉、流动现场会、区县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挂牌督战、全覆盖大排查,配合开展执法检查、民主监督、媒体监督等,确保脱贫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消灭“贫困”,削去的只是两个字,搬走的却是老百姓心头上的一座山。脱贫攻坚“工程”宏大复杂,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必须凝聚党心民心,攻克千年贫困难题。
  跨越千里,各方力量,加速汇聚。浙江丽水与巴中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140个,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定点帮扶南江,工商银行定点帮扶南江、通江,司法部扶贫联系驷马镇陇山村……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巴中脱贫攻坚之路越走越宽。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脱贫攻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战“疫”关键时刻,巴中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坚持脱贫攻坚“必答题”和疫情防控“加试题”两题同答。
  一趟趟专车、专列开出了,实施“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输送,20.8万贫困劳动力“点对点”一站式帮助及时返岗就业;
  一个个线上招聘平台搭建起了,推进招聘应聘、面试签约线上通办,1.6万名贫困劳动力在268家市内企业就业,4700余名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及时上岗;
  因户制宜落实增种增养项目,全市2020年比上一年新增种植面积12余万亩,全市没有一户贫困户农产品积压滞销。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在巩固成果、防止返贫。为此,巴中制定《关于巩固脱贫成果十条措施》,市县乡村力量不减、焦点不散、重点不移,扶贫政策标准不变、项目不减、规模不压,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全员在岗到位。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紧跟一锤敲,以尺寸之力积千秋之功。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巴中不等不靠、一往直前,举全市之力攻克千年贫困难题。
  这是攻坚之战 巴中敢闯敢试
  与贫困斗,唯改革者赢,唯改革者进。近年来,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巴中发扬“闯”“干”精神,大胆推动改革,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创造条件,不断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正午时分,曾经的贫困户韩术贵从冰箱里拿出两根青笋,忙着准备午饭。新房子已经住进4年,环境变得熟悉,做事也得心应手。
  韩术贵因病致贫,是巴州区平梁镇桂花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7年底搬进桂花树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原来的泥房子,怎么打扫都是老样子。住进新房子了,我时常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看着也舒服。”
  为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难题,巴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率先在四川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三不搬三为主”搬迁模式、“三看三评三审”对象确定模式、“三靠五进六不选”科学布局模式。2016年以来,全市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住房5.3万余套,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9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是巴中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2017年9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巴中召开,成为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学习的对象。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左停在评价巴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这样表示:巴中市客观分析和正确把握贫困人口的实情和需求,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多样化需求,把搬迁后群众的生计作为前提和中心,从而真正做到了“搬得出,能致富”。
  精准扶贫,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巴州区水宁寺镇新庙村(原花溪乡)村民李克金一家5口人共同持有一张“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村民李伟从李克金、王家贤两户村民那里流转耕地,拿到一张“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并利用流转土地建起了梨园,巴州区农业农村局又颁给他一张“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证”。
  巴中创造性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同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八权一股”的确权颁证。农民手上的“本本”越来越多,沉睡的资源被不断唤醒,兴村富民的改革基因被不断激活,生产力不断解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坐拥绿色本底,巴中岂能错过。
  恩阳区双胜镇天良村一座连着一座的大棚在山顶绵延,里面长满了绿油油的芦笋:这个时节,芦笋正是上市高峰期。
  “恩阳区把芦笋作为全区的主导产业、脱贫攻坚的骨干产业,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2018年,天良村青年黄煜看准时机,返乡创业,流转土地种植了100亩芦笋,次年即收入数十万元,还带动了30多户村民走上种芦笋的致富路。
  近年来,巴中“一盘棋”差异化发展“4+X”特色农业产业,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等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色产业基地已达299万亩。
  面对绿色、富硒的“巴中产”“巴中造”农产品,巴中聚焦“有得卖”,搭建线下、线上两类平台;聚焦“卖得出”,畅通传统、网络两种渠道;聚焦“卖得值”,做强“巴食巴适”“巴中云顶”两大区域公用品牌,让更多的巴中产品走出大山、漂洋过海。
  扶贫资金是“良心款”“救命钱”,市委、市政府尤其重视,采取了系列措施,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以县为单位建立扶贫项目库,实现项目与资金的精准匹配,提高扶贫资金益贫性,防止“扶农不扶贫”;创新探索了“五关四制三责”的监管机制,严把筹集关、分配关、使用关、公示关、绩效关“五道关口”,建立动态监测、联动监管、常态监督、同步监管“四项制度”,压实行业部门监管、监管部门监督、乡村主体实施“三方责任”,提升资金监管针对性;对2014年以来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开展全面清理,及时整改摸排问题;开展不定期监督检查,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
  减贫承诺,一诺千金。伟大壮举,灿烂星河。这是一场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伟大变革。
  “求实创新是我们的重要法宝。”市委书记、市长何平在政务访谈中表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巴中始终将上层设计与巴中实际紧密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叠加三大国土政策支持脱贫攻坚、“道德银行”励志扶贫、“增量奖补”产业扶贫、“三位一体”就业扶贫等务实管用接地气的做法,不但有效破解了脱贫攻坚中系列瓶颈制约,而且得到了国省层面充分认可。
  今日之巴中,万众同心、步伐铿锵,奔涌着升腾不息的气势,凝聚着扶贫开发的初心使命,努力镌刻民族复兴的时代坐标。
  这是沙场点兵 巴中尽锐出战
  从诺水河畔到云顶之巅,从“三边”之地到穷乡僻壤,广袤的巴山大地上,无数驻村队员、党员干部,扎根贫困山村,以热血铸忠诚,以生命赴使命。
  “尽锐出战、合力攻坚。”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巴中组建2112个驻村工作队、选派2112名第一书记,抽派350名巡回帮扶骨干、组织6.29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实现帮扶“双向全覆盖”。
  “咋就不派个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来呢?”2017年1月的一天上午,恩阳区下八庙镇马鞍山村第一书记陈坤走马上任。看着这个皮肤白皙、略带腼腆、年仅28岁的“小书记”,村民们有些失望。
  “不要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陈坤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连续两个月和群众吃住在一起,绞尽脑汁寻求解困之路,四方奔走共谋脱贫之策,邀请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乡贤达士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争取资金修路,发展特色产业……
  一路走来,农民增收了,村子脱贫了,陈坤的工作也得到了肯定: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陈坤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
  这场伟大的战斗中,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领广大群众,攻克一座座贫困堡垒,解决一道道发展难题。
  “乡亲们不脱贫,我绝不离开。”这是平昌县发改局派驻原双鹿乡利民村第一书记王良成对乡亲们的承诺。驻村以来,他带领村民们建基础、兴产业、治穷症,昔日贫困的小山村走上了富裕路。
  因妻子生重病而致贫的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村民李国成,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成为年出栏生猪上千头的养殖大户,不仅让自己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还被推举为村主任,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
  作为巴中市扶贫开发局局长,自2013年以来,王伟便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七年如一日,足迹遍及巴中各个乡镇的贫困村,累计走访贫困户5000户以上,率先在全国探索并被肯定推广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双向全覆盖”帮扶、以党建为引领的“1+6”精准扶贫和“5221”扶贫小额信贷等帮扶措施。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党员干部和扶贫工作者们忠肝义胆,不怕山高路远,暖热了一座座村庄。
  “好村长,我们永远怀念你”“我们的好村长一路走好”“好村长铁肩担道义”……2019年8月27日,在通江县原文胜乡大井坝村的一个农家院坝里,摆满了花圈、挂满了唁词。当年8月24日,村主任伏义美在大井坝村3社帮助贫困户拆旧复垦,不幸被危旧房屋脱落的一根木头砸中头部,当地干部群众紧急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在送医途中不幸去世,享年49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全市有17名同志为脱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6.29万名帮扶干部中,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姐妹,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父子,甚至还有一家几口全上阵的。他们离开自己温暖的家,扎根贫困山村,把困难群众当家人,把脱贫攻坚当家事。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担当作为、默默付出,作出了巨大牺牲贡献,成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最可爱的人。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以实际行动迎接人民的检验、组织的考验。
  脱贫攻坚一线,也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大熔炉”、考察识别干部的“试金石”。在攻坚期内,包括5个区县扶贫开发局局长的522名一线扶贫干部得到提拔重用,鲜明了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位的用人导向。
  一个个英雄事迹在《巴中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呈现,“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最美扶贫人物”的故事传颂开来,激励着更多党员干部扶贫建功、奋勇当先,把一个个贫困的“山头”攻下来,把一顶顶贫困的“帽子”抛向九霄云外。
  当一条条道路通江达海时,当贫困群众纷纷搬进新居时,当困难群众腰包鼓起来时,当身无一技之长的贫困户接受技能培训后建起家庭农场时,巴中上下同心成为决战脱贫攻坚的利剑。
  “太阳出来像明灯,红军与我心连心,大家齐心团结紧,挖掉穷根栽富根。”当年传遍秦巴山区的红军歌谣,如今都变成了现实。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巴山大地击鼓催征,广大党员干部接棒再战!
  这是奠基之作 巴中不胜不休
  “原来这一片,都是垮塌的土坯房。经过改造成了民宿,生意还可以!”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恩阳区下八庙镇万寿村竹境民居民宿迎来了不少客人,让老板潘丽华忙得不亦乐乎。
  谁能想到,如今已是国家AAAA级景区的万寿村,“土坯房+传统农作物种植+泥土路”是过去这里的标签。经过脱贫攻坚一战,如今的万寿村,青山绿水之间小桥流水,亭台相依,一座座农家小院古朴古香,一条条石板小径绕湖而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野画卷。
  万寿村的蝶变,只是巴山乡村巨变的一个小小缩影。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让巴中贫困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行路不再难——
  翻开巴中交通地图,一条条农村公路,一趟趟城乡客运班线,像一根根毛细血管,通到村,通到组,甚至通到贫困户的家门口。
  依托“第三轮交通大会战”,巴中恩阳机场通航、动车组开通,全市建成建制村联网路2670公里、村内通组路7614公里,全市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曾经习惯了“用脚丈量”的巴中人,正深切体会到“日行千里”的舒适和便捷。
  产业发展快——
  新居传来阵阵欢笑,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村村铺通条条坦途……这是一片红色的沃野,更是充满绿色的生机之地。
  近年来,巴中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1个,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6家,农民合作社7563家,在砥砺奋进中,一幅秀美活力的乡村新画卷愈加清晰。
  喝水不再愁——南江县大河镇郑家沟村村民李松柏怎么也没想到,曾经挑水的扁担这么快就进了村史馆,取而代之的是锃亮的水龙头,只需轻轻一拧,白花花的自来水就流进了水缸里。
  近年来,全市多渠道筹集水利扶贫资金102.5亿元,在1000多个行政村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355个、分散供水工程17491处,铺设供水干支管11835千米、到户管道22843千米,日供水达26.12万立方米,不仅新解决了48.8万名建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而且同步巩固提升了212万非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不愁吃不愁穿,乡亲们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保障基本医疗,小康路上,不让一户人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保障住房安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控辍保学,助学保学,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成为斩断“穷根”的治本之策”——“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更为千年贫困彻底画上句号。
  历史长卷,如画村庄,走完了脱贫摘帽的艰辛历程;望向前方,乡村振兴,正激励巴山儿女奔跑永不停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市委书记、市长何平明确了工作重点——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继续用好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力量等有利资源,架起持续合作、永续发展的桥梁。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巴中已满怀激情信心百倍。
  截至目前,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一次性选举成功率达100%,1696个村(社区)实现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3.8%,为乡村振兴选出了“领头人”。
  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有序推进,“1+25+1”工作方案已经形成,成为行动指南。
  本轮脱贫攻坚收官,巴中与全国全省一样,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脱贫攻坚为巴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处于再次创业的历史新时期、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后发赶超的关键突破期,未来巴中的着力点在哪里?
  5月8日,市级领导干部和县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党史专题学习会在市委党校举行。会上提出要按照“三市两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和“两主三基、四向发力”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凝聚共识合力,坚定目标方向,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奠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征程万里,初心如磐。
  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巴中力量,巴山儿女正以只争朝夕、苦干实干的决心和不胜不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冲破艰难险阻,以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的姿态奋勇夺取新胜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