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乡村情怀
栏杆村有个“鸡老倌”

2024-04-10 09:45:59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第一书记”缘何成了“鸡老倌”?

谋事:根据地理环境、村情民情,罗星波萌生养殖“瓦灰鸡”的想法

遇挫:面对村民不“买账”,一边找技术、销路,一边给村民做工作,还组织参观

成效:从最初村民散养发展到如今小有规模,“鸡老倌”的名声也叫响了

“‘鸡老倌’‘鸡老倌’,我家有几只鸡看起不啥对头样,快去帮我看一下呢。”4月8日,笔者刚走进平昌县望京镇栏杆村,就听到一村民扯着嗓子焦急地喊道。让人摸不着头脑,心想“鸡老倌”是个啥“官”呢?

找村民一打听,他们忍不住哈哈大笑。原来村民口中的“鸡老倌”是对一个人的别称,这人正是平昌县应急管理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罗星波。

说起“鸡老倌”这个称呼,罗星波深有感触。“我来这里驻村3年多了,村民们需要拿个什么主意、鸡要出售了都找我,所以他们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美名,这也算是对我的认可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栏杆村作为高山村,海拔相对较高,离县城相对边远,曾经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相对薄弱。为村里谋一份产业成为罗星波驻村后日思夜想的事情。

“我来村上后,发现栏杆村山清水秀、森林茂密,就一直在琢磨,怎么利用我们的自然资源优势来改变区位劣势。”在充分了解了栏杆村的地理环境、村情民情后,一个念头在罗星波心中悄然萌生——养殖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瓦灰鸡”(瓦灰鸡,羽毛像瓦片色而得名,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较高的氨基酸,也叫“月子鸡”)。

说干就干,罗星波找来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讨论,然而一开始村民们却并不“买账”。“我们散养几只自己吃还行,可是要养多了,没技术怕养不好,万一也卖不出去咋个办?”不少村民顾虑重重。

只有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于是,罗星波带头一边找技术、跑销路,一边同村两委干部一起给村民们做工作,并组织村民代表到广元等地参观学习。

过程费了不少周折,村民渐渐打消顾虑开始试养,一切都在朝着罗星波期望的方向发展着。

终于,在各方努力下,经仔细讨论后,栏杆村逐渐探索形成由村党支部提供技术和销售支持,以“党建+村集体+协会+农户”模式,村集体、农户自主养殖,协会统一管理,建立起产供销一整套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们真正放心、安心养殖。

就这样,瓦灰鸡养殖也就从最初村民们自家散养发展到了如今的小有规模。“多亏了‘鸡老倌’罗书记当初苦口婆心地劝咱们养鸡,还为大家跑技术跑销路,现在才让我们每家每户多了一份收入。”村民苟元福回想起当初自己不支持的情形,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如今,他家已是养殖大户,年出栏瓦灰鸡2000余只。

用罗星波自己的话说,看到现在大家的劲头这么高,都尝到了瓦灰鸡养殖的甜头,以前受再多的委屈也是值得的。

目前,栏杆村瓦灰鸡养殖已成势头。发展示范养殖大户18户,全面覆盖在家农户,瓦灰鸡存栏2万余只,养殖棚110个,加工房1个,主要销往达州、南充、重庆以及平昌本地。预计年底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同时,现正着手扩面,并将辐射带动凤梁、天鹰周边两个村共同发展。

如今的栏杆村,业兴民富,一幅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一个响亮的名字也悄悄地在村里叫开了。“‘鸡老倌’,‘鸡老倌’……”(王晓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