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养老照护服务、打破老年人“数字鸿沟”……

我市不断发力补齐养老服务短板

2024-03-19 10:06:04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孕育着银发经济发展新机遇。

统计显示,我市60岁以上人口有66.35万人,占总人口的24.46%,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基数5.76%,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面对体量较大的“银发”群体,以及由此产生的愈加旺盛和迫切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如何壮大银发经济,对我市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在保障老年人对基础性医疗、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差异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产品供给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现状 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基本满足

3月13日中午11时40分,记者在荣邦·万达广场负一楼的福韵社区食堂看到,2位老人正站在窗口排队打菜。糖醋里脊、豆角烧藕等4荤4素菜品颜色鲜亮,还免费提供鸭血酸菜汤和切块苹果等。

“我们提供早中晚自助餐,菜品丰富。非会员用餐早上8元、中午18元、晚上12元,会员每餐优惠2元。附近很多老人办了会员卡,按会员优惠价刷卡消费。此外,我们在农村承包经营农庄,食堂的萝卜、白菜等应季时蔬都由农庄提供,绿色健康。”负责打菜的工作人员刘权慧介绍。

“乒乓台、五子棋、象棋等文娱用品免费使用,一桌麻将收费不超过40元。自带水杯的,免费提供茶水。”前台工作人员饶芳表示,这里有空调、休闲房,冬暖夏凉,环境优良,吸引了不少老人前来娱乐玩耍。

当天下午1时,记者来到巴州区回风街道龙湖园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看到,该中心工作人员谢碧华正耐心给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徐秀芳老人缝补纽扣。这里设施设备完善,提供临托、日托、全托、老年助餐等服务,现有13张嵌入式的照护床位属于满员状态。

“我们能满足老人基本需求,为龙湖园社区和周边老人打造‘身边、床边、周边’一站式综合为老服务。”龙湖园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韩雪介绍,该服务中心由政府承建,晚霞养老服务公司负责经营,一天餐食消费不超过30元,护理费用也有优惠。

随后来到巴中市中医院看到,几个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耐心地帮助老人挂号、指路以及安抚待诊老人的情绪等。据了解,我市很多医院设置了老年人信息无障碍服务一体机,一定程度上缓解老人就医难问题。

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在基础性助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

问题 养老产品多元化供给亟待加强

“当前,我市相关养老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方面。”3月15日,市民政局一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但老人对养老服务产品的需求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等特点,亟待满足“银发”群体的细分需求。

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可以极大缓解公办养老机构因数量少而“一床难求”的窘境。但其功能定位多集中于高投入的文体娱乐,缺乏对部分失能居家老人的专业性、系统性照护,加之提供养老服务的私营企业良莠不齐,产品质量未达到公众心理预期,由此市场信任度不高。

从需求侧层面来看,很多老年人有着传统养老观念,这也是制约我市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我父亲是老观念,一说到进养老院,总觉得我们不想养他。”说起是否接受将父母送到养老机构,家住龙湖园社区的杨先生无奈地表示。

同时,当社会加速迈入数字化时代,老年人对使用数字设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为相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我市在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方面,还存在提升的空间。

作为老年教育的主阵地,老年大学在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供给不足或者不匹配等问题。

3月14日下午3时,记者在巴中开放大学拉丁舞课堂看到,30多名老年人在这里练习拉丁舞。该校副校长王志国介绍,近两年,除传统的线下授课教学模式,老年人对于兼具旅行性质的“游学”课程很感兴趣,但线路安排、安全和资金保障等问题一时不能解决。

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不仅局限于智能手机的使用,也包括可视化按摩椅、3D或者4D电影、康复医疗器械等多场景使用的智能设备,从而限制了老年人对数字设备的消费。

“我女儿给我们买了一台带有电子屏幕的按摩椅。对于老年人来说,虽然按摩起来很舒服,但是屏幕按键太小看不清,我和老伴儿也就没怎么用。”家住白云台街道的李荣森老人给记者讲述了自己面对数字设备的“难堪”。

行动 社会各界同关注共解决

据了解,我国银发经济发展正面临供给产品数量少、供给服务质量低、欺诈老年人频发等多重考验,庞大的老年群体需求尚未形成现实的购买力。

针对“有需求、没市场”的问题,我市应如何增加匹配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释放银发经济潜力?对此,记者致电市民政局、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以寻求解答,了解到我市各界也在关注“银发经济”,并已经采取行动。

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满足银发一族养老服务需求,民政部门主要承担养老服务的兜底责任,牵头推动基本养老服务。近年来,我市养老服务质量有较大提升,今年我们将增加1000张养老机构床位,这也是2024年全市养老服务供给目标。通过持续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将逐步形成兜底保障有力度、普惠供给广覆盖、高端养老有选择、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社会愿景。”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围绕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方面,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等载体,丰富养老服务业态;通过鼓励护理人员、快递小哥进社区,发展社区食堂、医院等,推出老年营养餐,优化老年服务体验;采取‘直播招聘’‘定制化服务’等形式,精准推介家政服务岗位,提供优质养老服务供给。”市商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在老年教育方面,王志国认为,依托我市文旅康养优势资源,对接文旅部门,联合探索建立老年“游学养”融合发展机制,抢抓“银发经济”机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针对“老年人进不进养老机构”的传统观念问题,韩雪以及多个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正在积极对接社区和周边社区的老年人和年轻人,通过信息化渠道打通养老机构、社区、家庭等信息孤岛。同时,有针对性地推出个性化、定制化养老服务,以求改变传统观念,减轻家庭负担,提高整个养老行业的认知,扩大发展空间。

记者手记

发展“银发经济”大有可为

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因此今年也被称为“银发经济元年”。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和快速老龄化时代,使得银发经济成为未来的主流产业领域,且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涵盖一二三产业,孕育着新机遇。发展银发经济,重在供给侧发力。

我市社会服务机构数量较多、类型多样,也正在利用扎根社区的特点和了解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独特优势,为广大老年人特别是困难老年群体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社会支持和精神慰藉服务,赢得一众老年群体好评。但当前,我市银发经济刚刚起步,供给体系和能力尚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质量效率有待提升。

同时,发展银发经济,要稳定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重作用,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

一方面,政府切实履行保基本、兜底线职责,加强老年人基本民生保障,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市场主体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要积极作为,可以把商业养老、多元化支付发展起来,支持公建民营等方式,促进养老产业可持续、有效推进。

总的来说,发展银发经济并非一时之功、也不只靠一人之力,只有社会各主体真正洞察老年群体的需求,精准匹配多元化服务,激发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才能助推银发经济成为未来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朝阳产业”。(记者 姜春)

相关新闻

通江县牌坊街社区食堂

不止有“食”惠 还开展多样化活动

近年来,巴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社区食堂,就餐方便、菜品丰富、价格亲民,不仅受到社区老年人的欢迎,也成了不少上班族的就餐好去处。

社区食堂作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社区食堂就餐环境如何?性价比到底怎么样?食堂运营如何维持?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价格实惠、样多味美

3月15日中午11点半,记者来到位于通江县壁州街道牌坊街社区内的社区食堂,浓浓的饭菜香扑鼻而来,附近前来就餐的社区居民和上班族已在餐台前排起长龙,四菜一汤一主食,食客们根据需求自行打菜。

“今天的菜是回锅肉、土豆肉丝、清炒儿菜,还有紫菜蛋汤。”今年75岁的王琪已经用保温桶打好了饭菜,准备带回家和老伴一起享用。“子女都在外面打工,岁数大了,买菜做饭都很麻烦,现在有了社区食堂,方便多了。”

食堂负责人陈冬告诉记者,前来就餐的食客以社区老年人居多,因此餐食坚持“三减三健”标准制作。每日三餐菜品都不一样,食堂师傅也会根据天气变化和居民喜好调整菜单,不定期推出新菜。同时,每天下午下班前,社区工作人员会对第二天的菜品进行审核,并发到社区网格群里,让老百姓提前知道有什么菜。“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会安排工作人员送餐上门。”陈冬说。

社区食堂也逐渐成为上班族的心头好。在附近工作的高清华就是社区食堂的常客。“食堂开业后,我就在这里吃饭。比起外面,这里菜品丰富,实惠卫生,还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午休。”高清华说。

超过4万人次就餐

据了解,牌坊街社区辖内老旧小区较多,5500多户27000多人中,老人占比达10%左右,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成了牌坊街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牌坊街社区多次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通江县民政局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社区文明实践站建设社区食堂,解决老年人和群众“做饭难”“吃饭难”等问题。

“社区食堂从2021年6月底正式运营以来,已有超过4万人次在这里就餐。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会每天监督检查,保证食堂的菜品质量和安全。”牌坊街社区党委书记杜廷才说。

同时,为了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社区食堂积极创办文艺汇演、节日等活动,通过搭建舞台,邀请本地社区的广场舞队伍、幼儿园参加表演,在活动中和老人们聊天拉家常,以实际行动温暖老年群体的心。

一顿热乎饭解决了社区老人日常吃饭问题,也打消了外出子女们的后顾之忧。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也丰富了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小食堂”服务“大民生”,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吃出了幸福味道。

整合资源 破解运营难题

社区食堂的优惠与便民深受居民喜爱,然而,如何经受住经营成本、服务能力、消费者认可等多重考验,并长期可持续地经营下去,成为一个难题。

“现在食堂有6名工作人员,每天供应三餐,高峰时候每天有近百人用餐。但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或者逢年过节,就只有二三十人来吃饭,去掉人力、食材等成本,利润很微薄。”陈冬说。

为了解决社区食堂运营资金筹措方面的问题,牌坊街社区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采用“社区+企业”模式,通过企业化的运营、统一的制作标准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引导社区企业、社会人士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利用牌坊街社区集体经济的部分收益,共同弥补食堂支出差额。

“和普通餐饮门店相比,社区食堂的公益属性更强,所以社区也会加强对承包企业的配合及监督,保证居民用餐的服务与质量。”杜廷才说。(记者 袁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