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胜利乡林下“掘金” 既美生态也富口袋

2024-05-10 09:46:26来源:巴中日报 点击量:

近年来,通江县胜利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让梅花鸡、蜂蜜、银耳等农产品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百姓就业增收的“致富伞”,蹚出一条土地利用高、生态发展好的绿色致富新路子。

林下养殖 实现林业、产业“双赢”

5月6日,记者来到胜利乡大营村蜜蜂养殖基地,十几个蜂箱整齐地摆放在棚下,成群结队的蜜蜂来来回回,“嗡嗡”的蜂鸣声打破了养蜂场的寂静,村民邵天毅正在清理蜂箱之间的蛛网。“必须得定期清理蛛网,不然会影响蜂蜜的产量。”邵天毅说。

在大营村,几乎每家都摆放了蜂箱。“大营村有300多户村民养蜂,蜂箱超过800个。一般一箱可以产蜜十几斤,排除损耗,普通养殖户一年可以增收2万余元。”大营村党支部副书记彭泽海喜滋滋地算着账。

胜利乡地处通江县东北部,森林覆盖率高,蜜源植被种类丰富,每年天气转暖后,油菜花、樱桃花、槐花等花木次第绽放,这样的环境为大营村发展蜜蜂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蜜蜂养殖占用土地少,又能发挥蜜蜂修复生态的作用,实现林业和养蜂业“双赢”。

为促进养蜂业发展,大营村组织养蜂大户指导农户养蜂,并在每年收获季联系客户购买,拓宽养殖户销路,让养蜂业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

为进一步延伸“林下生态养殖”产业链条,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大营村今年还养殖了梅花鸡。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大营村的林下养殖基地。一只只白羽、灰点的梅花鸡休闲地穿梭在林间,管理员杜江走进圈舍,敲了敲手里的水瓢,梅花鸡便聚了过来。“天气越来越热,现在一天得喂3次水,确保鸡苗饮水充足。”杜江说。

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围绕“林”字做文章。大营村一组养鸡场位于半山腰,绿树成荫,有着得天独厚的林下生态养殖环境。今年年初,在胜利乡政府的支持下,大营村投入15万元,流转林地20亩,建立梅花鸡养殖基地,并购买了第一批鸡苗3000只。

“打算养殖一个月后看情况,如果梅花鸡状态不错,我们打算再购买3000只。预计今年可为村集体创造利润十几万元。”杜江说。

“胜利乡一直都有养殖梅花鸡的传统,但都是农户零散饲养,无法形成规模。今年以来,通过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订单式’养殖模式,在大营村、观音堂村等5个村持续推广山地梅花鸡,争取将梅花鸡做大做强,成为当地的特色养殖产业。”胜利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苟于欢表示。

林下种植 建设食用菌产业园75个

时下,正是各种菌菇生长的好时节。胜利乡多个村组正抢抓有利时机,加紧管护各类食用菌。

5月6日,记者来到胜利乡马营台村银耳种植基地,大棚内一根根耳棒整齐地堆放在一起,一朵朵小银耳展露着“曼妙身姿”。

马营台村党支部书记黄登军一大早来到大棚,和村民一道对耳棒进行喷水保湿。“现在正是关键时期,要定期保持水分,早晚七点各喷水一次。”黄登军告诉记者,从去年腊月开始,马营台村开始种植耳棒,正月开始接种菌种,用塑料膜“发汗”50多天后进入大棚。

“目前全村共有80多个银耳大棚。乡政府帮我们联系了公司前来收购,估计今年产值可达200万元。”黄登军说。

时值正午,艳阳高照。记者来到大营村木耳种植基地,通江段木黑木耳已经进入丰产期,彭泽海和村民们正戴着草帽、顶着烈日,挖掉耳棒上的红色杂菌。“杂菌会影响木耳生长,挖了以后,只要一场雨就能重新长出木耳。”彭泽海说。

记者看到,基地的耳棒上已经长出密密麻麻的木耳,为何不继续采摘?面对记者的疑问,彭泽海笑着让记者捏了捏还未摘下的木耳,和想象的柔软不同,此时的木耳又干又硬,如同晒干了一般。“采摘木耳要在清晨空气比较湿润的时候。这时候木耳比较肥厚,中午水分蒸发,采摘的话容易捏碎。”彭泽海解释道。

从去年3月开始,大营村开始种植木耳,今年3月开始采收,整个收获季将持续到10月份。“今年村里共种植了2万多段木耳耳棒,估计收获1000斤。为了拓展产业,我们还种植了香菇,预计今年可收获干香菇500斤。”彭泽海说。

食用菌种植不仅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入,通过集体用地、流转农户用地以及村民个人参与务工等方式,也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现在的工作就是每天除杂菌、摘木耳,工作不算累,一天有80元收入。”村民黄仕泽说。

近年来,胜利乡立足辖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坚持生态底线,盘活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银耳、木耳等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建设食用菌产业园75个,食用菌发展带动了全乡500多人就业。

林下药材 让山乡增绿村民添“财”

5月8日,记者来到大营村黄精种植基地,山林内土地湿润、草木吐绿,处处孕育着生机,翠绿的黄精抽出新芽,村委会副主任伏明德正在查看黄精的生长情况。

“黄精价格虽然高,但是生长周期长,至少三年,期间还得除草、除虫、施肥……这样长出的黄精才符合销售标准。”伏明德说。

在大营村枳壳种植基地,一株株枳壳树枝繁叶茂铺满山坡,浅白的枳壳花隐藏在绿荫之间,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村民扛着锄头穿梭在枳壳树之间,忙着除草施肥,精心呵护着每一株“摇钱树”。

“现在是枳壳树开花期,等到8月份就可以采收了。目前,大营村种植枳壳300亩,全乡种植枳壳700多亩,预计收获枳壳2万斤。去年,烘干的枳壳卖到了14元一斤。”伏明德介绍,为了增加枳壳收益,种植户购买了十几台烘干机,用于加工枳壳。

种下“苦药材”,过上“甜日子”。胜利乡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中药材生态培育和种植并重,除黄精、枳壳外,淫羊藿、吊瓜等特色林下经济产品在绿水青山间生长出来,使中药材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中药“财”。

“接下来,胜利乡将以中药材与林下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林地优势,采取生态种植、订单农业等措施,鼓励当地群众发展林下中药材,带动群众增收,让中药材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剂‘良方’。”胜利乡林业站负责人熊莉表示。(记者 袁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