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的通知

2023-08-31 11:30:39来源: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县(区)人民政府,巴中经开区、文旅新区管委会,市政府相关部门,有关单位:

《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8月29日


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2023—2027年)

 

为加快构建巴山肉牛产业体系,促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巴中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转变,示范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国外肉牛产业继续领跑

    一、生产消费持续增长

2017年以来,全球肉牛产业平稳增长。2022年全球牛存栏量超过10亿头、出栏3亿头,其中:印度牛存栏超过3亿头、出栏超7000万头,居世界第一;巴西牛存栏超过2.5亿头、出栏近6000万头,居世界第二;中国第三,美国、欧盟次之。

2022年,美国牛肉产量超过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巴西牛肉产量近1000万吨,居世界第二。中国和欧盟牛肉产量均为700万吨左右。美国牛肉消费量超过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中国消费量近1000万吨,居世界第二。

2022年,全球牛肉出口超1200万吨,进口约1000万吨。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牛肉进口国,2022年进口超过300万吨。

二、牢牢占据种源优势

肉牛产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利用本地资源培育新品种。日本和牛从役用到役肉兼用再到肉用品种培育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历经80余年。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法国利用当地耕牛开展选育,育成海福特牛、安格斯牛、夏洛莱牛和利木赞牛。

三、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

国外肉牛生产从饲料加工、饲养管理、疫病诊断到畜舍清粪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牛场通过自动称重和自动分群设施设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在产房护理和母带犊阶段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欧美发达国家饲草料收贮机械、牛羊饲喂管理机械、环控及粪污处理机械等相关装备研发与应用均领先我国。

四、科技引领作用更加显著

国外除常规育种外,长段DNA纳米孔测序技术、基因组功能注释、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加快。牛脸识别技术、基于人工智能和3D成像动物体躯结构预测等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母牛发情高效精准鉴定、定时输精、胚胎移植等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母体营养调控提高子代生产性能、优质犊牛培育、母子一体化饲养、育肥牛生产性能提升和营养调控改善肉质等成为研究重点。肉牛养殖与环保、节能减排研究持续推进,肉牛运输应激的缓解、肉牛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的行为学评估技术不断发展。

五、高档牛肉生产快速发展

随着人类食品结构转型升级,高档牛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美国、日本、加拿大及欧盟都制定了牛肉分级标准,规定了大理石纹等级、成熟度等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国家不同需求,利用日本和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等肉质优良品种生产的高档牛肉越来越多。

第二节  我国肉牛产业加速跟进

一、生产消费逐年增加

2017年以来,我国牛存栏量波动上涨。2022年末全国牛存栏1.02亿头,同比增长4.1%。2022年,全国牛出栏4840万头,同比增长2.8%;牛肉产量718万吨,同比增长3.0%。

2022年,我国牛肉进口同比增长15.5%;牛肉出口1.1万吨,同比增长14.6%。进口金额177.58亿美元,同比增长42.2%;出口金额0.65亿美元,同比增长0.7%。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6.93kg,比美国少近20kg,比巴西少约18kg,比世界平均水平少1.2kg。

四川省肉牛产业保持较高增速。2022年末全省牛存栏868.7万头,同比增长4.6%。2022年,全省牛出栏306万头,同比增长4.4%;牛肉产量38.6万吨,同比增长4.7%。

二、科技支撑同步发力

我国肉牛种业技术支撑体系、表型数据自动化收集系统进一步完善。饲草料营养价值数据库不断充实,新资源开发、新工艺构建、新技术研究加快。母牛群体高效利用、肉牛母子一体化饲养、不同品种肉牛脂肪沉积能力早期预测技术等持续推进。经济型的适度规模TMR精准饲喂技术、宜机化研制等不断推进。

三、牛业品牌不断壮大

河北福成五丰、吉林长春皓月、河南伊赛集团、黑龙江黑牛牧业、内蒙古科尔沁牛业、重庆恒都、新疆天山、云南鹏都、山东大地肉牛等牛业巨头发展迅猛,均按养殖—屠宰—加工一体化进行全产业链规划布局和发展,规划养殖屠宰规模自10万头—50万头不等。

2020年12月,由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以“品华夏牛肉·兴民族品牌·丰百姓餐桌”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授予晋南牛、渤海黑牛、鲁西牛、郏县红牛、夷陵牛、文山牛、云岭牛、新疆褐牛等八个品种“高品质牛肉生产推介品种”荣誉证书,平凉红牛获得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

总体来看,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比较稳定,但肉牛产业现代化起步较晚,牛的屠宰体重偏小、个体产肉量较少、生产水平较低、牛肉质量不高、生产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与国外肉牛产业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节  巴中市肉牛产业潜力巨大

一、顶层设计为巴中肉牛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6年,牛肉自给率达到85%,目前尚有近百万吨市场缺口。我市巴州区、南江县和平昌县于2009年被列为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努力把川陕革命老区打造成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巴中肉牛产业为川陕革命老区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巴中发展肉牛产业,充分利用碳达峰前的良好窗口期,利在当前,更在长远。川牛羊作为四川省构建大食物观、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四川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转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巴中市历来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突破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巴委发〔2018〕14号)、《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巴府发〔2022〕4号),肉牛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丰富。

二、国内养牛空间南移为巴中肉牛产业创造了发展条件

曾经一度时期,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牧区载畜量过大,引发草场不同程度的退化。近十年来,国家大力实施退牧还草,优势牧区牛载畜量已达峰值,基本形成中原、西北、东北、西南四大肉牛优势区域,其中东北的吉林、西南的四川发展势头更加强劲。西南肉牛优势区作为面向南方市场的前沿,巴中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肉牛的增量空间在南方,南方肉牛的增量重点有巴中。

三、独特的资源禀赋为巴中肉牛产业聚焦了发展优势

(一)资源优势。巴中拥有优质的地方牛资源—空山牛。空山牛相较南方黄牛品种具有个体较大、适应性强、抗逆抗病耐粗饲、繁殖力高、利用年限长、风味独特等特质,于1982年被列入世界牛种名录,有望于2023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认定。巴中市草山草坡广袤,饲草资源丰富,同时巴中是四川省粮油大市,玉米、水稻秸秆充足,有条件实现饲草自给自足。巴中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以南,森林覆盖率达63%,生态环境优良,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境内山水相连、沟壑纵横,形成无数道动物疫病防控天然屏障,从未发生过牛的重大动物疫情。巴中市空气清新,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2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4%。巴中市水质洁净,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国控出境断面地表水水质类别为II类。巴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降水量1166毫米,日照时数1467小时,平均气温17.1℃,平均相对湿度75.0%。巴中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宜肉牛产业发展。

(二)区位优势。巴中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腹心地带,市场潜在客户超2000万人。高速、高铁、航空相继开通,形成了南北相连、畅达东西的交通组网,3小时经济圈不断扩大,辐射市场更加广阔。巴中十分注重营商环境优化,荣获“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称号,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对巴项目投资越来越多。

(三)产业优势。从历史来看,巴中市肉牛产业传承悠久。20世纪90年代,巴中各类牛种常年存栏100万头以上,几乎户户养牛。境内大大小小的牛市星罗棋布,反映了巴中当时兴盛的活牛交易。平昌得胜牛市兴起于明朝,存续600余年。

从现实来看,巴中市五县(区)均是国家或省级肉牛重点县,2022年肉牛存栏量位列全省第五,空山牛于2023年6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现场核验,有望成为国家地方牛新资源,肉牛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自2022年2月实施“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以来,全市肉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大批集体经济组织、一大批返乡创业人员投资肉牛产业,一批肉牛产业重点项目落地巴中,牛舍面积达到154万平方米。市产业发展集团、供销投资集团强势引领,雅拉德荣、华牧巴山牛、长江草业等招商引资企业纷纷落地,肉牛产业签约投资额超65亿元。项目建成后,肉牛饲养量可增加15万头,饲草产量可增加20万吨。

表1  2022年2月以来村集体经济投资肉牛产业情况


表2  2022年2月以来新开工肉牛产业重点项目


第二章  编制依据

第一节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7.《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第二节  国省规划及政策性文件

1.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国发〔2021〕25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

3.《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农牧发〔2021〕10 号)

4.《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川府发〔2021〕11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川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11条措施的通知》(川办发〔2022〕63号)

第三节  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

1.《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1999)

2.《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GB 18596-2001)

3.《畜禽屠宰加工卫生规范》(GB 12694-2016)

4.《屠宰与肉类加工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4-2010)

5.《肉牛场引种技术规程》(DB51/T 1485-2012)

第四节  巴中市政策文件

1.《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巴府发〔2022〕4号)

2.《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中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巴府发〔2021〕13号)

第三章  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市委五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放眼国内大循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全链发展,立足本地优势,锚定“西南第一、全国领先”目标,按照“百镇千村万户”全域布局,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全域全链全面同步构建巴山肉牛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山区现代畜牧业强市,以肉牛产业引领巴中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全域全链推动。肉牛产业是全市“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首位产业,也是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导产业,要按照“百镇千村万户”全域布局。前、中、后端协同推进,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引育并重,加快引进培育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龙头联农带农机制,保障种源供应,壮大养殖规模,做强屠宰加工,大力开发对接大市场。国有龙头企业要在种源供应、市场拓展等方面担当使命、走在前列。

——质量效益优先。将质量效益作为肉牛产业发展的检验标准,不走单纯数量型发展的老路,趟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新路。以标准化引领带动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有序推进智能化进程。

——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应用及基础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强化技术指导与培训,向科技要质量,靠科技增效益。创新体制,率先在全省开展政策保障、金融服务、绿色生态等领域改革试点,建立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品牌引领发展。挖掘巴山肉牛、空山牛特色特质,实施品牌战略,在中高端牛肉市场抢占重要地位,建立健全全链条标准体系,全链推动标准化进程,加强风险防控及质量监管,以品牌助推销售,以销售带动生产,以生产促进发展。

——绿色安全并重。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碳达峰”机遇,“售母收犊、藏牛于户,林下开发、藏牛于山”,种养循环、农牧并重,以草定牛、牛草互促,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坚持发展和安全两手抓、两手硬,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坐上四川肉牛产业头把交椅,率先在全省农区走出粮经统筹、种养循环、农牧并重的新路子,率先在西南地区建成肉牛种源基地,率先在全国山区构建肉牛产业全链地方标准体系。到2027年,肉牛年饲养量达到6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23万头、育肥牛出栏20万头,综合产值120亿元以上。到2032年,年饲养量争取达到100万头,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

五年内,以下十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在“种子”自给上,建成空山牛资源场及保护区,培育空山牛纯种及杂交母牛6万头。建成西门塔尔繁育中心2个、海福特牛繁育中心1个,引进海福特母牛5万头以上。建设肉牛特色镇100个,打造母牛扩繁示范村1000个、带动能繁母牛养殖户25000户。新增母牛存栏16万头,种源自给率达到80%以上。

在饲草料振兴上,培育饲料粮生产加工企业(家庭农场)315家,天然草地改良率、退耕还草地修复率达到100%,建成林下牧草地17.5万亩,秸秆饲料化70万吨,饲草自给率达到80%。引进培育牛精饲料生产企业2家,建成南方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

在标准增效上,编制地方标准20项、团体标准10项以上,构建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四级技术标准体系。新建标准化牛场不少于530家,创建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78家,创建国省现代农业园区5个。

在种养循环上,每年建种养循环基地不低于15个、培育专业化粪肥收储运及有机肥生产公司10家以上,牛粪污资源化利用率2025年达到80%、2027年达到95%,在全省率先构建以牛为载体的全域种养循环体系。

在龙头联农带农上,培育种业、饲草、养殖、服务、交易、餐饮等各类龙头企业57家,联农带农机制灵活有效。每年包装储备肉牛产业市级及以上重点项目15个以上,招引5000万元以上肉牛产业投资项目5个以上,落地率100%。

在科技赋能上,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种业、牛草配套与精准营养、疫病防控、数字牛业等技术体系,全面保障人、财、物需求,肉牛科技创新能力在2027年居全省各市(州)前列。

在农机装备上,饲料粮基地宜机化改造不低于5万亩,专业化饲草生产企业耕、种、收、加全程机械化率达95%以上,存栏100头—500头的规模牛场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牛场机械化率100%。

在延链补链上,建设活牛交易市场5个、屠宰厂5家、精深加工厂5家,开发预制菜优势大单品2个、休闲食品单品20个,建设以牛肉为主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1个,建成线下销售平台35个、线上销售平台25个。

在品牌培育上,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培育肉牛产品品牌50个。建设牛肉主题餐饮店200家,美食街5条。宣传广告常年不低于60幅,每年组织赴外推介2次。重大疫病免疫率100%,产地、落地检疫率100%,病死牛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牛肉产品合格率100%。

在财政金融助力上,市、县(区)财政要围绕巴山肉牛产业发展目标,有效统筹整合各级财政安排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强化肉牛产业全产业链贷款支持力度,持续优化保险服务。

二、年度目标

各县(区)及相关市级部门年度任务见表3、表4。

表3  巴山肉牛产业发展2023—2027年县(区)任务分解表





表4  巴山肉牛产业发展2023—2027年市级部门任务分解表







第四节  区域布局

牛、草产业全域布局。牛养殖重点乡镇实行每年评价、末5位淘汰、竞争加入机制,同步规划饲料粮及饲草产业。

表5  巴山肉牛产业重点乡镇布局


表6  专业化饲料粮生产重点乡镇布局


第四章  重点任务及措施

围绕“种子”自给、饲草振兴、标准增效、种养循环、龙头联农带农、科技赋能、农机装备、延链补链、品牌培育、金融助力实施“十大工程”,全面构建巴山肉牛产业体系,推动巴山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种子”自给工程

巴山肉牛产业发展首先要解决品种和种源问题。到2027年,全市能繁母牛存栏稳定在23万头以上,种源自给能力超过80%。

一、优先发展空山牛

空山牛是巴中市优良地方遗传资源,要全面抓实抓细空山牛保种选育、提纯复壮、扩群增量,充分发挥空山牛繁殖率高、杂交优势明显、抗病力强的优势,把空山牛作为种源自给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完成空山牛国家畜禽遗传资源认定,建成空山牛资源场、原位备份场各1个,有序规范空山牛保护区管理。积极创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二是加快空山牛扩群。在空山牛保护区引导农户、养牛大户、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空山牛、买回周边牛”,到2024年,保护区种公牛数量达到100头以上,能繁母牛数量达到1000头以上;资源场种公牛数量维持在15头以上、能繁母牛维持在150头以上。三是建立健全冷配改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空山牛纯种及杂交母牛尤其是高代杂交母牛培育。加快筛选杂交优势组合,加快新品种(系)培育。到2027年,空山牛纯种及杂交能繁母牛达到6万头。

二、转型发展西门塔尔牛

依托我市西门塔尔改良牛遗传性能稳定和西杂牛群体规模大的优势,引种由乳肉兼用向肉乳兼用转型,选留杂一代以上西门塔尔牛母本,变短期育肥为自繁自养。加快肉牛智能化表型测定技术和遗传评估技术等育种关键技术应用,加快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性控技术、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等繁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动西门塔尔牛种源质量达到先进水平,建立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种源供应基地,支撑全市乃至西南地区肉牛种源自主可控,抢占西南地区肉牛种源制高点。力争到2027年,在恩阳区、南江县各建设西门塔尔牛良种繁育中心1个,纯种能繁母牛、种公牛存栏分别不低于200头、10头。持续开展品种登记、性能测定等基础育种工作,有序推进西门塔尔牛与空山牛杂交。

三、引种发展海福特牛

加快培育和引进现代化肉牛养殖龙头企业,助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分年度、分规模稳步推进纯种海福特牛引种,年均引进纯种海福特牛母牛10000头以上。以平昌县为主抓区域,辐射带动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加快发展、同步发展,坚持“整县推进,乡镇示范、村级带动,分户施策”原则,大力推行“售母收犊”模式,加快扩群增量。充分发挥巴中地区的牧草资源优势及海福特牛放牧性能良好的特性,持续推动海福特牛在巴中的适应性、抗逆性、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等系统研究,边引种边选育,不断提升海福特牛生产性能,加快建设“中国海福特之乡”。争取用5年时间,在平昌县建设海福特牛繁育中心1个,核心群纯种能繁母牛、种公牛存栏分别不低于5000头、10头。大力开展品种登记、性能测定等基础育种工作,重点健全海福特牛纯繁体系,实现种源可控,从根本上解决引牛难的问题,有序推进海福特牛与空山牛杂交试验。

四、应势发展安格斯牛

招引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引进纯种安格斯牛,年均引进安格斯母牛5000头以上。大力推进“售母收犊”“育繁推一体化”养殖模式,快速提升种群数量和质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安格斯牛以本品种选育为主,建立经济型育肥模式,加快安格斯牛在巴中的适应性、抗逆性、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等系统研究,进一步挖掘安格斯牛产肉潜力,开发特色高端肉牛市场。借助优质肉牛快繁技术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稳步推进安格斯牛与空山牛杂交,提高产肉量、牛肉大理石花纹等级,实现牛肉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加快专门化肉用新品种培育进程。

五、实施藏牛于户

围绕“百镇千村万户”进行规划布局,倡导“分散养母育犊,公司集中育肥”,大力推行“分户饲养、整村推进,小规模、大群体”扩繁模式。重点挖掘家庭农场和散养农户潜力,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引领,散户应养尽养,加速培育打造一批高标准肉牛养殖特色乡镇、示范村、示范场、示范户。在有放牧条件的宜养村建设母牛扩繁示范村,每个村培育存栏30头以上能繁母牛的家庭农场不低于2个,全村能繁母牛存栏不低于200头,以母牛扩繁示范村建设推动肉牛特色镇建设。坚持以自繁自养为主,调入补充为辅,分区域分阶段制定母牛繁育计划,引进推广性别控制技术,迅速提高能繁母牛数量。争取用5年时间,建设肉牛特色镇100个,打造母牛扩繁示范村1000个,带动能繁母牛养殖户25000户,新(改)建冷配改良站(点)50个,肉牛良种化比例占90%,从根本上突破“种源限制”和“卡脖子”问题。

第二节  饲草料振兴工程

饲草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命脉”,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理念,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念好“草”字经,支持饲料粮发展,推动饲草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实现以草替粮、以草换肉,以饲草振兴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发展人工种草

(一)优选品种与优化生产模式。科学筛选主推品种,合理安排茬口衔接。海拔800米以上区域推荐采用一季玉米+一季大麦,或采用多年生黑麦草、鸭茅、三叶草等混播建植刈割草地。海拔800米以下区域主推两季玉米+一季大麦一年三熟生产模式,可根据生产条件灵活选择一季玉米+一茬高丹草/甜高梁+一季大麦、三茬高丹草/两茬甜高梁+一季大麦/燕麦、象草/杂交狼尾草+一季黑麦草等生产模式。2023年—2024年同步推进两季玉米+一季大麦一年三熟生产模式试验与试点,各县(区)每乡镇平均试点面积100亩。

(二)大力发展饲料粮。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大麦、饲用高粱、燕麦等优质饲料粮。加大饲料粮基地基础与配套设施,尤其是耕作道及灌溉设施等建设力度,将饲料粮基地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地力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统筹实施。支持饲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培育专业化饲料粮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家庭农场按照1亩地1头种牛或2头育肥牛的标准种植饲料粮,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农户种植饲料粮。各县(区)培育万吨饲料粮生产加工企业1家、千吨饲料粮生产加工企业2家,全市培育百吨饲料粮生产的家庭农场300家。力争到2025年,饲草产量达到120万吨,自给率达60%;到2027年,饲草产量达200万吨,自给率达80%以上。

表7  2023年—2027年度牧草需求量测算


(三)高效加工利用。在现有技术和设备条件下,全市范围内均不鼓励、不推荐调制干草。专业化饲草生产加工企业主推裹包青贮,规模牛场可采用青贮窖青贮、平面压窖青贮。要做到适时收割、合理留茬、长短适宜、完全密封,加大微生物制剂推广应用。

二、加快天然草地改良

在2023年9月底前完成全市天然草地调查及登记。大力开展天然草地改良,争取5年内实现100%改良,每年改良比例20%。加强退耕还草地管护利用,加快退化草地修复提升,3年内所有退耕还草地修复率100%。鼓励将坡度25°以上整治和利用难度较大的坡台地用于建设刈割草地,巴州区、恩阳区、平昌县每年不低于1000亩,南江县、通江县每年不低于2000亩。海拔800米以上的草地建植或改良用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苜蓿混播,海拔800米以下的天然草地建植或改良用高羊茅/鹅观草+草地早熟禾/扁穗牛鞭草+白三叶/苜蓿混播。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户配套放牧草地,放牧草地要开辟水源并修建供水系统,推广分(划)区轮牧,加强草地肥水管理及兽害、杂草及毒害草、病虫害防治,退化草地要及时补播相应草种,提高产草数量与质量。

三、充分挖掘“林下粮库”潜力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林下粮库”潜力巨大。在不影响林木生长、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前提下,结合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林下种草,建设林下放牧草地,建立舍饲+林下放牧相结合的巴山肉牛生产模式。巴州区、恩阳区、平昌县每年新建、改良人工林下牧场不低于5000亩,南江县、通江县每年新建、改良人工林下牧场不低于10000亩。到2025年,全市人工林下牧场不低于10.5万亩;到2027年,全市人工林下牧场不低于17.5万亩。

四、大力开发地源性粗饲料(秸秆饲料化)

巴中是粮油生产大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地源性粗饲料丰富,秸秆饲料化基础较好。广泛宣传秸秆饲料化,加大秸秆焚烧监督查处力度,营造秸秆饲料化的浓厚氛围,加快稻谷、玉米、饲用大麦、酿酒大麦等秸秆饲料化进程。培育秸秆专业化收储运公司,鼓励支持饲草专业化生产加工企业参与秸秆饲料化,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构建“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健全秸秆饲料化收储运补贴机制。鼓励支持肉牛规模养殖场与乡镇、村集体、种植大户联合发展订单农业,整镇、整村推进秸秆集中收储,打造秸秆饲料化“中央厨房”,通过过腹增值开创农区秸秆资源化利用样板。到2027年,全市秸秆饲料化率达到40%以上,总产量达到70万吨,其中:高标准农田秸秆饲料化率达到70%以上。

五、加快普及全混合日粮

依托地源性粗饲料评价体系,分品种、分性别、分阶段设计全混合日粮(TMR)配方,鼓励有条件的饲草生产企业开发发酵TMR产品,加快构建巴山肉牛TMR技术体系。到2027年,巴山肉牛规模养殖场、家庭农场TMR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引进培育牛精饲料生产企业2家,年设计产能不低于6万吨/家。

六、加快培育交易市场

加快推进50万吨饲草料交易集散中心建设,确保2023年底前投入运营。加快提升交易市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巴山肉牛产业能力,到2025年,年交易量力争突破100万吨。

第三节  标准增效工程

标准化是现代牛业发展的基础,加强巴中地方标准制订宣传贯彻,鼓励协会、企业制订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以标准化推动巴山肉牛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一、加强国家行业现有标准执行

加强《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NY/T 2660-2014)、《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DB 51/T 675-2018)、《多花黑麦草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 51/T 401-2004)、《多年生黑麦草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 51/T 399-2004)、《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 51/T 1482-2012)、《紫花苜蓿种植技术规程》(NY/T 2703-2015)、《白三叶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 51/T 512-2005)、《青贮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青贮窖》(NY/T 2698-201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则》(NY/T 3020-2016)、《牛羊饲养场兽医卫生规范》(NY/T 3467-2019)等国家、行业现有标准宣传、推介和执行。参照《鲜、冻分割牛肉》(GB/T 17238-2022)、《牛胴体及鲜肉分割》(GB/T 27643-2011)、《牛肉等级规格》(NY/T 676-2010)、《肉牛胴体分割规范》(NY/T 2836-2015)、《牛肉分级》(NY/T 3379-2018)开展肉牛屠宰分割,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 81-2001)和《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加快构建全链地方标准体系

加快编制地方标准,构建全产业链全过程标准体系,促进巴山肉牛产业有标可依。编制《空山牛》《巴中市肉牛养殖场建设规范》《巴中市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空山牛种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等系列地方标准。编制巴中市青贮玉米、紫花苜蓿、大麦、燕麦等种植技术规范,巴中市青贮饲料生产技术规范,巴中市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技术规程等,指导优质饲草生产与加工。编制天然草地改良、林下放牧草地建植技术规程,指导放牧草地建设。编制《空山牛屠宰技术规程》《空山牛胴体分割规范》《空山牛肉分级》《巴山肉牛生鲜食品加工标准》《巴山肉牛预制菜加工标准》《巴山肉牛休闲食品加工标准》等地方标准,指导巴山肉牛屠宰、分割及加工。强化地方标准宣传贯彻,增强标准执行刚性。

三、强化团体、企业标准制订执行

全面构建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四级技术标准体系,将标准宣传推介纳入产业培训体系。支持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协会牵头会员企业制订并执行肉牛饲养管理、肉牛质量控制等团体标准,制订团体标准10项以上。鼓励龙头企业、1000头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制订企业标准。

四、以标准化引领规模化育肥

加强圈舍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地方标准应用,以标准化引领规模化育肥,实现节本增效。平昌县、通江县2025年前每年新建标准化牛场(含家庭农场)30个,2026年—2027年每年新建20个以上;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2025年前每年新建标准化牛场(含家庭农场)20个,2026年—2027年每年新建15个以上。加强国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平昌县、通江县每年创建省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不低于3个,其他县(区)每年不低于2个;平昌县、通江县争创部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5个、4个,其他县(区)各3个。各县(区)创建以牛为主的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其中:平昌县2023年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平昌县、通江县2027年前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第四节  种养循环工程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要求,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巴中是粮食和畜禽生产大市,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较大,构建种养循环体系的基础和条件成熟,应争取走在全省前列。到2025年,牛粪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到2027年达到95%以上。

一、分类设计处理工艺

树立“种养一盘棋、种养一体化”理念,打破农业内部行政壁垒,促进种植、畜牧业务整合,将种养循环作为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参照洪雅及三台模式,依托首市村万头肉牛养殖基地、雅拉德荣繁育场等1000头以上大型规模牛场整村整镇或连村连镇统一规划建设粪肥灌溉管网,实现网管达田、田田通网。有条件的规模牛场按3—5头牛1亩地安装粪肥灌溉网,周边小规模牛场、家庭农场可以接入规模牛场粪肥灌溉管网。高标准农田建设就地或就近规划建设以牛为主的规模养殖场,实行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运营,自2024年起,“三同步”率达100%。支持新(改、扩)建规模牛场采取半机械化清粪、刮粪板清粪设备,将粪便、尿液集中到粪尿池,利用固液分离系统进一步处理。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场采用发酵床对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的牛粪和垫料作为有机肥原料。

二、科学构建循环模式

因地制宜、科学构建种养循环模式。依托饲草基地,构建牛—草种养循环体系,饲草喂牛、牛粪肥还田种草。依托玉米、水稻等粮油基地,建立牛—粮种养循环体系,粮食与秸秆饲料化、牛粪肥还田种粮。依托“菜篮子”基地,构建牛—菜种养结合体系,牛粪肥还田、残菜饲料化。依托茶叶基地,建立牛—茶种养结合体系,牛粪肥还园、茶叶提质增效。依托中药材基地,构建牛—药种养结合体系,牛粪肥还田、中药材提质增效。依托果树或林木基地,建立牛—果或林种养结合模式,牛粪肥还田、低质淘汰果饲料化、残枝落叶垫料化、果林提质增效。各县(区)每年建设种养循环或结合基地不低于3个。

三、创新粪肥利用途径

构建政府统规统建、村集体统一管护、种养业主有偿使用机制。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规划建设粪肥灌溉管网,养殖场、种植基地按每立方米粪肥定额向村集体缴纳粪肥处理与使用费用,村集体负责维护辖区管网,结余经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加快培育专业化粪肥收储运及有机肥生产公司,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每县(区)不低于2家。

四、落实环境保护措施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保设施“三同时”和排污许可等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新(扩、改)建项目时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内生产布局。建设单位在建设、营运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大气、噪声、废水、固废等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对处置能力,强化生态环境管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促进肉牛产业高水平发展。

第五节  龙头联农带农工程

龙头企业对同行业其他企业具有很深的影响力、号召力,示范、引导作用较强。建立国、省、市三级龙头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坚持上、中、下游龙头企业同步培育,引导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促进巴山肉牛产业振兴,带动农户共同富裕。

一、大力培育上游龙头企业

依托空山牛、西门塔尔、海福特、安格斯四大主推牛种,各县(区)分别培育种源龙头企业各1家,支持种业企业发展壮大,为养殖业主解决“种子”供给问题。围绕青贮料、干草等周年均衡供应,各县(区)培育万吨级饲草生产加工龙头企业1家。围绕预混料、浓缩料、颗粒料生产,全市培育年设计产能不低于6万吨的饲料生产龙头企业2家,为养殖业主解决精准营养供应问题。围绕物资、设备供应及技术服务等培育服务型龙头企业,各县(区)培育服务型龙头企业不低于1家。

二、重点培育中游龙头企业

各县(区)每年至少培育年饲养量1000头以上的养殖龙头企业4家,鼓励各县(区)培育年饲养量5000头以上的养殖头雁企业,鼓励支持大型企业投资专业化育肥项目,鼓励养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售母收犊”“母牛代养”“集中育肥”“多点育肥”等生产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农户参与肉牛养殖,快速扩大肉牛养殖规模。

三、加快培育下游龙头企业

围绕中小规模牛场粪污处理,各县(区)在辖区内合理布局、培育粪污资源化利用龙头企业2家以上。鼓励粪污资源化龙头企业与中小规模牛场、家庭农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解决中小规模牛场粪污处理难的问题。围绕屠宰加工增值,各县(区)各培育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各1家。鼓励现有企业加快提升屠宰量,进军精深加工。围绕特色餐饮,培育餐饮龙头企业,每县(区)不低于1家。围绕牛肉产品销售流通,培育销售型龙头企业1家以上。

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在饲料粮生产环节,大力推广“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合作模式,带动农业要素流动、农户参与发展。在养殖环节,推广“公司+农户”“售母收犊”等合作模式,建立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户饲养的“五统一分”模式,统购统销降低生产销售成本,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在屠宰加工环节,大力推广“屠宰加工+标准化养殖场”订单合作模式,共同抗击市场风险。鼓励龙头企业允许农户或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圈舍、农机等要素资产入股,变简单的购销关系、合作关系和临时关系为资产深度联结、收益紧密捆绑、分配事关你我、发展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物流、电商、文创等产业,带动农户围绕产业配套服务,实现创业就业。

五、加大外抓招引力度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肉牛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各县(区)包装储备肉牛产业市级及以上重点项目每年不低于3个。优选龙头企业及投资项目每年招引投资5000万元以上肉牛产业项目不低于1个,落地率100%。

第六节  科技赋能工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快科研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争取用3—5年时间构建与巴山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巴山肉牛科技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一、加强弥补科技短板

(一)加快构建种业创新技术体系。结合品种特性、市场需求等持续开展肉牛主推品种论证筛选,保障种业“芯片”自主权及先进性。加快推动空山牛遗传特性挖掘及本品种选育,争取空山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认定,持续开展空山牛生理生化特性测定、营养需求及育肥性能研究、肉品质解析及功能性营养指标筛选,深入挖掘利用空山牛遗传特性及功能性位点基因,规范空山牛选种选配,建立清晰准确的系谱,强化种公牛鉴定评级与性能测定,用3年时间建立有效的空山牛保种技术体系。加快推动空山牛杂交优势组合筛选及专门化肉用新品种(系)培育,利用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等改良空山牛,争取到2025年确定新品种(系)选育方向和路径,建立优势二元杂交组合2—3个,力争到2027年在二元杂交的基础上筛选优势三元杂交组合1—2个,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稳步推进选育工作,为培育新品种(系)创制素材。加快建立引进品种纯繁技术体系,加大西门塔尔、海福特、安格斯等引进品种在巴中的适应性、抗逆性、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等系统研究,力争用3年时间建立引进品种纯繁技术体系。

(二)加快构建牛草配套与精准营养技术体系。实施优质饲草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及配套技术研究,加强地方饲草资源收集、鉴定、评价与利用,持续推进青贮玉米、大麦、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品种筛选选育,加快集成两季玉米+一季大麦一年三熟、饲草绿色高产、高效加工等技术,进一步完善推广裹包青贮技术,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适合巴中山地的种植及加工模式,实现粮草融合、以草促粮、化草为粮。加快开展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甘薯等农作物秸秆营养价值评价,到2025年全面构建地源性粗饲料营养价值评价体系。集成创新微贮、黄贮等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加大秸秆饲料化加工、贮藏和利用配套装备选型和研制。加快推进天然放牧草地改良,开展不同海拔放牧草地建植模式与高产技术研究,建立放牧草地建植模式2—3个。加快推进林下养牛,开展林下放牧适宜草种筛选、林下放牧草地建植模式研究,建立林下养牛技术体系1套。研究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牛营养需求,集成创新发酵TMR技术,分品种、年龄、阶段设计饲料配方,实现肉牛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均衡营养转变,为牛群发挥最佳生产性能创造条件。加快不同年龄空山牛产雪花牛肉性能及配套技术研究,设计最佳饲料配方、建立最佳管理模式、确定最佳出栏时间。

(三)加快构建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常态化开展疫病监测预警,提升市、县(区)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及乡镇对临床疫病的首诊水平,定期组织开展疫病分析会商,研判疫病传播风险,及时做好预警与处置。加强免疫效果评价,适时优化完善免疫程序。加快构建疫病净化技术体系,加强养殖场(户)动物疫病净化监管与监测、评估指导,各县(区)每年创建无疫养殖场(小区)2个以上。加强兽医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开发中兽药,广泛推行减抗替抗技术,集成运输应激综合症、积食、臌气、腹泻、难产等常规病防治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效果。

(四)加快构建数字牛业技术体系。强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利用。研发牛智能穿戴设备,建立信息化育种管理、自动化饲料配制、智能化饲养管理、草地监测管理等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利用GPS、GIS技术,加快构建集可视化监管服务、牛肉质量安全追溯、健康监测于一体的巴山肉牛可视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养殖、屠宰过程可视化、可追溯及健康状态自动监测。打造兼具产业功能与金融功能的“巴山肉牛·云”大数据平台,使活牛成为可确权资产,为金融机构开发巴山肉牛专项信贷产品创造条件。支持标准化牛场、饲草生产企业信息化、数智化改造,各县(区)至少建设数智化示范场(基地)3家。

二、加快科技平台建设

市农科院要整合聚集资源要素,在人、财、物方面优先支持,创新岗位设置。

进一步巩固提升科研装备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厅市共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争取5年内创建成功。加快推进省级草种质资源圃建设,巩固提升巴中市农林科技创新基地暨种业创新中心建设质效。

依托龙头企业、规模化牛场、家庭农场联合建立不同功能、不同层级的肉牛、饲草试验基地,每年不低于2个,5年共建10个以上。

到2025年,肉牛科研能力和水平跻身省内前列;到2027年,肉牛科研能力和水平省内领先。

三、加快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把肉牛产业技术人才作为全市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

夯实基层队伍。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增强肉牛重点乡镇专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力量,实施肉牛专业村兽医培训计划。注重发挥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科技下乡万里行服务指导作用。

强化人才培养。支持鼓励巴中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阶段开设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加强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建设。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每年开设不少于2个专题班,具备条件的县(区)原则上开设不少于1个专题班。

强化技术技能培训。统筹农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技术技能培训,重点以肉牛培训为主,灵活技术培训、服务、指导方式和手段,加大技术培训、服务、指导力度,争取到2025年每场(户)至少有1名技术明白人。

四、创新科技服务手段

用好科技·云服务、四川科技兴村在线服务平台。开发数字化综合性服务平台,参照“滴滴”打车模式,通过“一键呼叫”的方式为养殖场、饲草生产企业提供繁改、兽医、融资、保险、交易等方面技术指导、政策宣传等综合性服务。

五、持续深化科技合作交流

坚持以“我”为主,持续深化科技合作交流。持续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市校合作,进一步优化项目设置、规范资金拨付,提高合作实效,项目、资金要进一步向牛、草产业聚集。持续深化与省农业科学院、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合作,建强省农业科学院、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巴中分院,加快推动厅市共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在肉牛屠宰分割与精深加工上加强与中国农科院、成都大学合作,与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平昌县等县区组建牛产业技术研究院,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第七节  农机装备工程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大力推广草业设备

结合巴中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拖拉机、旋耕机、开沟机、施肥机等耕作设备,精量播种机、简易播种机、植保无人机、打药车等播种及田间管理设备,自走式收割机、手推式收割机、抓草机等收割设备,收割裹包一体机、铡揉机、裹包机、叉车、铲车等加工设备,不断提高饲草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到2027年,专业化饲草生产企业耕、种、收、加全程机械化率达95%以上。

二、加快牛业设备应用

以标准化圈舍建设为基础,加快推进现代牛业设备应用。鼓励支持规模牛场、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等根据需求选择TMR日粮搅拌机、精料组合机组、取料车、喂料车等精准饲喂设备,风机、有害气体感应器、温湿度测定仪、光照强度测定仪、自动卷帘、中央控制系统等智能环境控制设备,消毒通道、环境消毒车、高压清洗机等疫病防控系统,刮粪机、清粪车、抽排泵、固液分离机、厌氧发酵池、高温好氧发酵罐、翻抛机等粪污处理利用系统。鼓励规模牛场引进智能管理繁育,建设堆尸坑或购置焚尸炉等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空山牛保种场、牛繁育基地配套AI智能识别测定系统、信息化育种系统等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记录等系统。到2025年,存栏100头—500头的规模牛场机械化率达到65%以上,2027年达到85%以上;自2023年起,新建500头以上规模牛场机械化率实现100%。

三、加大宜机化改造

立足巴中土壤粘性较重、地块相对较小、坡台地多等实际,研发适合巴中本地的耕、种、收机械,加强现有农机适应性改造,解决“无适宜农机”的问题。将饲料粮基地纳入宜机化改造范围,加快建设耕作道及农田水利工程,解决“农机难下田”的问题,各县(区)每年改造2000亩。根据农机调整种植模式,解决“农机农艺不配套”的问题。

第八节  延链补链工程

交易、屠宰、分割、加工、流通前接肉牛养殖,后连市场消费,是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版块。

一、加快建设活牛交易市场

在巴州区鼎山镇,恩阳区群乐镇,南江县正直镇,平昌县得胜镇、响滩镇,通江县兴隆镇等地建设活牛交易集散市场。各县(区)各建成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交易活跃、信誉度高的活牛交易市场1个,设计日交易能力不低于500头。加快推进信息化交易平台建设,各交易市场之间、交易市场与养殖场(户)互联互通,资源实时共享,降低活牛交易成本。

二、加快推动标准化屠宰与精细化分割

加快推动屠宰标准化。建设标准化肉牛屠宰场,通江县、平昌县各规划建设1家,每个屠宰场设计年屠宰能力3万—5万头;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各规划建设1家,每个屠宰场设计年屠宰能力不低于1万头。引导现有屠宰企业规范提升、做大做强。建立标准化屠宰流程,强化屠宰监管与市场监管,全面落实屠宰检疫制度,率先在全省探索肉牛定点屠宰,加大私屠乱宰查处力度,杜绝无检疫证明上市销售。大力培育巴山肉牛庖丁,支持鼓励业主由活牛销售向牛肉销售转变,到2027年本地牛本地屠宰率达到50%以上,争取到2032年本地牛本地屠宰率达到80%,力争实现巴中牛巴中宰、不屠宰不出市。

加快推动精细化分割。根据市场份额和消费喜好,按牛肉不同部位最适加工方式和烹饪特点开展分割,做到“因肉制宜”。鼓励以高端牛肉消费市场需求为主的分割企业执行《GB/T17238-2022 鲜、冻分割牛肉》《GB/T27643-2011牛胴体及鲜肉分割》等国家标准规定的现代精细化分割方法,推进头蹄尾再分割。制订巴山肉牛牛肉质量分级标准,避免传统大切大卖、高质低价。

三、加快发展精深加工

大力培育引进加工销售一体化牛肉及牛制品现代加工企业,开发以牛肉为主要食材的生鲜制品、半熟调配菜、全熟预制菜等个性化特色产品,加大预制菜开发力度,推进预制菜标准化生产,加快肉、头、蹄、尾、内脏、骨、脂肪等产品全利用。针对不同原料、不同工艺、不同价值,开发牛肉、牛腱、牛筋、牛肚、牛肝、牛皮等特色即食产品。加大头蹄尾皮、红白内脏、牛骨、脂肪等副产品开发力度。力争到2027年,各县(区)各建牛肉精深加工厂1家,全市开发预制菜优势大单品2个、休闲食品20个、巴山肉牛伴手礼单品5样,本地牛肉精深加工率占本地牛肉40%。

四、加快发展冷链物流

加快集冷鲜保存、配送运输、现货交易为一体的区域性牛肉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设,组建产出地+经销地+消费地+市场信息网的“三地一网”无断链牛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冷链运输、冷鲜上市,逐步实现“调牛”向“调肉”转变。支持各屠宰场配备冷链物流车辆、仓库等设施设备,积极推动肉牛“中央厨房”建设。到2027年前,全市建成以牛肉为主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1个。

五、加快销售平台建设

鼓励养殖场建设围栏牧场、网红牧场,借鉴巴山牧业与盒马生鲜等大品牌合作经验,鼓励相关企业在市内外建设体验店、专卖店、直营店、连锁店,在知名商超设立专柜,各县(区)建设线下销售平台不低于7个。充分利用直播展销、网红带货等营销新手段拓展线上销售市场,积极发展网上专卖店、网上直营店,各县(区)建设线上销售平台不低于5个。引进和推广条形码、电子标签、移动物流信息等技术,实施“养殖+交易+屠宰+加工”可追溯系统和产品一体化追溯码,做到牛只有来源、屠宰按标准、胴体可追溯、产品能溯源,严格把控食品安全,开发线上线下平台。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支持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协会成立品牌营运公司,加快实现实体化营运,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桥梁”作用,紧密团结全体会员,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强化行业自律管理,争取实现统购统销,提升市场议价能力,努力打造全国一流协会。各肉牛产业重点乡镇要加快成立肉牛协会,鼓励其他乡镇成立肉牛协会。

第九节  品牌培育工程

品牌是产品区分的标志,可有效保障产品品质和来源,有助于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助于培养消费者的忠实度,巴中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品牌营销之路。

一、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战略

区域公用品牌地域特色明显,产品辨识度高,可有效助推产业发展。申报巴山肉牛、空山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打造巴山肉牛、空山牛公用肉牛品牌,依托巴山肉牛产业协会组建巴中市肉牛品牌推介联盟,制定品牌团体标准,遴选联盟品牌企业,完善落实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准入、标准生产、产品退出机制,支持经营主体申报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大力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每县(区)每年培育牛肉产品品牌不低于2个。

二、做强空山牛特色品牌

以空山牛品种支撑空山牛特色品牌,挖掘空山牛肉富硒、北纬31º产区、单驼峰、肌纤维细、肌苷酸含量高等优质特性,开发高端市场。结合文旅新区建设,在通江县空山镇建集体验、观光、科研于一体的放牧园区,每年举办1次空山牛赛牛会,赏空山牛独特外观,品空山风味牛肉,研空山牛发展路径。

三、突破发展特色餐饮

统一餐饮品牌,加快旗舰店、加盟店建设。加大独具特色的巴山肉牛菜品研发力度,按照统一风格、统一设施、统一体系原则,建设集体验、文化展示、品鉴于一体的巴山肉牛主题餐饮店200家,其中:各县(区)城区不低于20家,成都市不低于10家,各省会城市、直辖市争取均有布局。大力开发全牛宴、私人营养餐、商务宴等个性化餐饮产品。平昌县2023年在驷马镇、南江县2024年在正直镇建成牛肉美食集聚发展区,各县(区)到2027年前各建成以牛肉消费为主的美食街1条。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牛肉消费,着力提升人均牛肉消费量。

四、加强品牌宣传推介

在省内外景点景区、机场车站等窗口宣传巴山肉牛区域公共品牌,各县(区)出入城每个高速路口设置广告1幅、每条过境高速路至少设置广告1幅、境内每个4A级以上景区外围及沿线至少设置广告1幅。利用各种节会、展会充分推介巴山肉牛、空山牛区域公共品牌,每年不低于2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和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建设巴山肉牛网商市场,与网红经济、直播带货和预算单位采购相结合,利用网红大V以及知名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新渠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拓展宣传与销售渠道。

五、强化风险防控与质量安全监管

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社区)、业主五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结网定责、依责运行,指导养殖场建立切实可行的防疫制度和生物安全措施,实现一场一策,防止疫病传播致区域流行。落实属地责任,织牢动物防病的内生防控体系,毫不松懈的做好口蹄疫免疫,确保应免尽免,免疫率100%,免疫抗体的群体保护力在80%以上。督促指导业主做好牛出败、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结节病等疫病免疫工作,保障地方性疫病得到有效防治。

规范引种程序,加强引种管理,全面落实出场检疫及落地隔离、检疫制度,防止病随牛入。积极推进定点屠宰,用好智慧动监平台,加强产地检疫及屠宰检疫。加快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到2025年病死牛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2027年达到90%以上。

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巴山肉牛产品合格率年年达到100%。开展绿色、有机认证,推动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新“三品一标”融合,每年申报绿色、有机认证不低于3个。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设“牛链网”数据平台,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健全科研单位为优质牛肉产品背书机制。

第十节  财政金融助力工程

肉牛产业发展周期长、投资大,需要财政金融充分助力。

一、加大财政投入

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修订完善《巴中市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进一步加大牛、草产业奖补力度。各县(区)要制订奖补细则,明确奖补对象、环节与额度,进一步简化奖补流程,强化资金兑付。建立农机地方财政补贴机制,在国家补贴基础上扩大农机补贴范围、提高农机补贴额度。全市加大向国省争取肉牛产业项目力度,市、县(区)财政要根据产业项目实际推进情况,有效统筹整合各级财政安排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肉牛产业特别是应用研究、能繁母牛扩群增量、标准化养殖、饲草生产等方面投入力度。

二、强化金融支持

用活金融政策,探索发行肉牛产业园区建设债券。增资市、县(区)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提升担保能力,引导融资担保公司对肉牛产业担保费率降低至1%以内。

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产权服务体系,积极开发肉牛活体、圈舍、大型设备、土地经营权、保单贷等巴山肉牛专项贷款产品,针对肉牛产业的发展特点,优化贷款期限和方式,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开发信贷产品,加大贷款支持力度。创新政府贴息机制,不断降低肉牛产业融资成本。

三、优化保险服务

建立保费补贴制度,做到专款专用,补贴直达保险机构。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性价比高的能繁母牛、育肥肉牛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巴山肉牛特色保险产品,提高保险额度、简化理赔流程。

四、建立联动机制

组织市内各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共同组建巴中市“政银保担”联动支牛联盟,以农业保险业务为切入点,实施“政银保担”联动支牛。对办理肉牛活体抵押的养殖场(户)名单和牛只耳标号录入动物检疫申报系统,在其申报检疫时自动预警。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巴山肉牛产业发展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具体由肉制品产业链链长负责,在市农业农村局设立肉制品产业链长制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市级相关部门要组建专班,配强力量,务实有效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将肉牛产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首位产业。乡镇肉牛产业发展由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

第二节  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用好用活政策。各职能部门要深入研究政策、深度思考需求、提前谋划策略,用好用活用尽国省政策,大力争取国省项目和资金投入。市发展改革委要包装、储备、争取一批肉牛发展重大项目。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要积极争取国省肉牛屠宰、精深加工、饲料生产等项目、资金。市交通运输局在规划建设乡村道路时要充分照顾当地规模牛场、饲草种植基地需求。市水利局要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市农业农村局要加强国省项目争取、实施,联合市财政局建立健全奖补资金直达企业机制。市商务局要加强肉牛餐饮、流通、营销等支持力度。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要根据肉牛产业发展不同用地需求,在设施农用地备案、农用地转用、土地报征等方面提供支持,依法依规加快用地、林地手续办理,指导、支持县(区)在县乡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留足肉牛产业发展用地。市生态环境局要围绕肉牛产业发展提供环评指导服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要积极主动向退役军人宣传肉牛产业发展政策,引导退役军人参与肉牛产业发展。市金融工作局要着力从政策层面破解“融资难”“风险高”等难题,指导银行开发肉牛专项贷款产品,指导保险公司开发肉牛保险产品。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市科技局要加大肉牛领域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市农科院要聚焦牛、草应用研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研究进展,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加强肉牛产业技术技能培训。各县(区)要积极为市农科院肉牛应用研究搭建平台,在保障上给予大力支持。

第三节  强化督查考核

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将肉牛产业发展及人、财、物保障等纳入对市级相关部门、各县(区)督查评价内容,每年评估一次。将肉牛产业发展实绩纳入领导干部尤其是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作为评先选优、晋升提拔的重要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